炎帝和黃帝不打不相識,從敵人變成戰友,於是我們這些後人便被稱為炎黃子孫。很好奇,炎帝在黃帝的陣容裏是個什麽位置?估計是個政協主席的職務。兩位祖先的經曆如同隱喻,昭示了他們的後人們一直就打打鬧鬧,分分合合,沒完沒了。中國不一定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戰爭史有這麽長。
最後說幾句炎帝。炎帝事跡多見於荒誕不經的神怪類誌,《史記》提到他也僅有寥寥數語,而且形象不甚高大。“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諸侯根本 不甩他,見他來打,一個個都跑去歸順黃帝了。我感覺炎黃二位在演無間道,炎帝分明是在給黃帝征兵嘛,而且征兵的方式創意十足,效率很高。
漢代時,炎帝突然來了個華麗轉身,不對,是變身:他變成了神農!神農就是炎帝,炎帝就是神農,二者合二為一!這個戲法變大發了,對神農不公。此說流毒甚 廣,後世以訛傳訛,我打“炎帝”這個詞時,後麵自動出現“神農”。司馬遷明顯采用了先秦典籍,對“合體說”不予采信。我也不信,既然“凱撒的歸給凱撒”, 同理,把神農的還給神農,把炎帝的還給炎帝,且讓兩位遠祖安心地活在我們的曆史,傳說和民俗之中。
黃帝戰勝妖魔鬼怪一般強大的蚩尤之後,諸侯掂了掂自己份量,眼含熱淚,強烈推薦軒轅成為掌舵天下的車把式。
黃帝成為天子後,照說該過上安穩日子了吧,可他的生活更動蕩了:他開始了東、西、南、北巡,全方位的巡!曾經有個老人南巡時“站在南海邊,用手劃了個圈”,黃帝是用腳在天下劃圈,所以他居無定所,以兵營為家。
他這圈劃得實在廣大遼闊,氣象萬千。東巡一路走到海邊沒法往前走了,還登丸山,攀泰山;西巡至崆峒山,和後來被尊為道教的兩位大佬中黃子和廣成子舉行了親切友好的會談,兩位大佬分別贈送黃帝九品之方和自然之經,估計是寶印、寶書之類的好東西;南邊到了湖南湘江(記住這個地方,它與另一位五帝和其兩位夫人有關)。
黃帝爺北巡時把一個蠻族胖揍一頓,那個蠻族叫葷粥(不是加了肉的稀飯,葷念熏,粥念鬱,記不住就說“熏魚“吧),就是匈奴的祖先,匈奴還有很多其他名字,比如山戎,獫狁,鬼方等,古書裏那些發音難聽,字形難看的名字幾乎都是指匈奴。匈奴是漢族心口的痛,時輕時重,時好時壞,煩了幾千年。這是史書上第一次記載中華民族(還不能叫漢族,其實也不能叫中華民族,但也隻能先叫著了)和匈奴的交鋒,當時黃帝“北逐葷粥”,四字而已,瀟灑之極。
黃帝一路巡視下來,聲望日隆,設左右大監監督諸侯,各地方大佬都服服帖帖,緊密團結在黃帝周圍,積極擁護、推動、參與黃帝的封禪盛典。封是指在泰山頂上築壇祭天,以報天恩浩蕩;禪是指在泰山下的小山梁父山祭地,以報地厚之德。
封禪說白了就是一個好天子的獎狀。完成封與禪的儀式,一個鬼神鑒定、天地作證的偉大天子便正版了,否則總有山寨的嫌疑。所以後世的帝王趨之若鶩,做夢都想著讓鬼神顯靈“保送”去泰山封禪。但封禪不是去泰山自駕遊,不是想做便能做的,哪怕是權傾天下的天子。
封禪的“申請”手續極其複雜,現在已經沒人能夠說得清楚,就像沒人說得清滿漢全席一樣。封禪的前提倒是很簡單,但是很詭異。
首先要有祥瑞出現,比如說地上出現奇花異草,珍禽異獸,天上還要降下天書,托夢給某人,某人醒來後果然在一個風雅所在(比如怪石,古閣)找到了天書,天書溫柔地責備天子該上泰山一敘了,並有大神親筆簽名;天子也要親自做夢,夢見神嚴厲批評他不該成天光顧著埋頭搞業務,一心一意謀發展,而疏忽去拜見天神。然後該天子就要誠惶誠恐地告知心腹大臣該怎麽辦,於是大家都知道怎麽辦了。在這方麵,需要特別表揚的是宋真宗趙桓,他把全國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話劇舞台,作為導演和男一號他很長時間都難以走出跌宕起伏的劇情。
黃帝之所以搞封禪,還有一個原因是天上出現祥雲(怎麽個祥法,不詳),這是最高級的一種祥瑞,無法以人力合成。所以黃帝對雲情有獨鍾,充分顯示其浪漫情懷:他把官名和軍隊都以雲命名,比如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宮顏色很深,是黑雲,中官則是後來天子們的指定顏色:黃雲。可後來的天子們都不解風情,無人再以雲彩作為官名。啊,如果雲知道,雲一定很遺憾,也沒準鬆了口氣,那些人那些事,怎配高潔的雲彩。
黃帝的泰山之行順風順水,還得到了寶鼎神策。神策並不是神的政策,而是一種神草,即蓍草,又叫鋸齒草,其莖可用於占卜。據說黃帝就是用這種神草推演了曆法,其科學原理不明。
從頭 :)
當然俏皮處不止這一處,隻是剛好在這裏有時間方便打字就留了言;)
博主的筆觸也是俏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