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嚴父訓責我時,幾乎每次都要念叨的一句話是“一問三不知!”
那時候,聽到這類話,我總會感到非常羞愧。我自覺把頭壓得更低,半句話也不敢去回辯。
可現在呢,每每想起這樣的情形或是這類教導,我隻會微笑起來。為了表示我並不是得意而笑,我還是不會大笑出聲來。
人生有很多自我禁錮,自認為的“知”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件。它可以算做自囚時很好看的一個鳥籠。
通常,一個人表示知道了,就是他對某人或某事的了解基本做結語了,沒有繼續深入了解的興致了。
從這個角度去看,不知的狀態被他人斷定是不是事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自己能把它作為一種認知的態度。作為認知態度而言,不知能夠保護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能使人對他人和它事采取寬容的跟隨,且允許各種變化的認識眼光。
說到底,不知作為認知的態度,它其實是謙虛精神的底質。
我並不否定知識積累的作用。我隻是希望不管知識多豐富,知識本身不至於限製擁有它的人,妨礙人們繼續追隨著世界的變化,去豐富更新自己的知識。
另一方麵我們也要看到,有一部分的認知,不是擁有經驗和現有知識,並且懂得不懈學習就可以獲得的。
這意思是說,對於知識積累出來的專家我們可以尊以為師,但也可以常常聽聽那些毫無或沒有多少經驗和知識的人們的簡單而直接的認知。後者因為沒有積累也就沒有禁忌:他們的思想在自然條件下,完全可能更有自由的想象力,他們可能擁有不受知識限製的那部分創造力的空間。
2018.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