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從多角度去嚐試解釋一下我對“智慧”一詞的理解。
“智慧”一詞在我看來,包容量很大,而且隨著人的認識能力的變化,可能不斷發展豐富著的。
從容量來看,有兩類智慧。一類是所謂大智慧,即判斷和看清方向性的智慧;另一類是從細微入手,精準認識的能力,我稱之為“精明”。雖然從容量看兩類智慧有大有小,但我並不認為大智慧就比精明更有能量或者更有意義。人的智慧,如果兩方麵都具備才算得上相對完美。
另一個重要角度,是“交互”能力的思考(可參見詞綴“inte/inter"的含義)。這是一種不僅考慮接受,也考慮反饋能力的智慧,其出發點是人際關係或人事或物物關係。
舉例說,比方文學作品對於人物個性的塑造,除了從外貌和言行描述一個人如何以外,刻畫此人物與他人如何互動,通過揭示人物關係來表現人物全方位的性格特征,會使人物形象更生動更細致也更具有過程性的變化感。
現實生活中,在我看來,說一個人如何好,一方麵是他做了什麽,使我接受到了什麽;另一方麵更是我因此衍生出來的反應:我的反饋諸如與那個好人如何互動,或者試圖把所感受到的好用到其它場合中去這類的反應。這種反饋的表現和行為,更擁有感動他人和改變自我的力量,因而在我看來,反饋是互動型智慧必不可少的內容。
從交互的角度再看個人過程中的取舍,我們不妨看看環境,選擇和結果這三要素的處境。環境固然有互動性,但它相對穩定,且多半時候環境不能由個人做主。比方說人的出生,婚姻和工作中的關係等。再看結果呢,也很難完全由個人智慧所決定,雖然世俗之見特別看著表現出來的結果如何。真正能夠由個人去思考和決定的,三個要素中其實隻有選擇這個要素。看清這一點,我們會懂得大可不必太糾結於環境和結果這兩類因素,而可以把自己的精力更多放在能夠體現主動性的選擇因素上。
選擇意識是人在交互作用時特別需要培養的思考方式。這意思是說做決定前人需要盡可能看到多種可能性,而不是被動隻見唯一的可能,因而隻好勉為其難那樣。如果人有時感覺自己陷入唯一性的處境,也許就是需要放慢腳步,為自己尋找至少正反兩個或更多可能性,並從中做出合理選擇的時候。
2018.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