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心腸

我思故我在,我書故我行
正文

有關立信的一點思考

(2018-08-26 08:05:31) 下一個

從教育,人際關係和社會環境而言,立信都很重要。

很多時候,我們會感歎社會的信用程度不夠,諸如人與人之間疑心太重,或者發現孩子害怕擔責而難免撒謊這些。之所以人們會有這些感慨和擔心,我想,正反向說明信任仍然有它巨大的價值力量,而且還廣泛存在於人們的心中。

那麽,如何對待可信程度不夠的時候和社會環境呢?

客觀看,以疑置疑是人的自然反應。而生疑的結果就是使人行為緩慢或是增加與生疑對象的距離。這樣的結果屬於自然性自動調節,一旦人們把自己的言行調整到某種感覺安全的速度和空間,疑惑就會減輕到讓人心理舒適的程度,從而完成了它對人提出警醒的目的。

然而,當強烈的或者有意的偏離事實真相的言行出現時,人的自然反應可能就不是簡單的減速,收縮或回避了,而可能反饋出無所適從,恐慌,甚至憤怒的情緒來。當這些相對激烈的情緒可能發生時,也正是人們需要自覺選擇去理性表達和調整情緒的時候。

我的看法,人的個性雖然有時很難自製,但仍然可以從調整觀念上去改變自我的反應。自覺認識觀念上完全的自我說服,才會有潛意識裏的統一,也才可能發生習性上徐徐的轉變。

個人觀念上我覺得,無論對自己還是對他人對社會,打破一些信念,遠比去調整一些信念要曲折和危險得多。因為打破之後非連續性的重建需要花費數倍的努力和時間,且過渡期裏可能發生的難以預計的混亂和錯亂,這些都是一般情況下所難以承擔的風險。如果我們看到這一點,就會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多些可以寬容的同情心。

以這種願意接受連續性改變的更符合人性化的同情心為前提,人才更容易有理性給自己或他人更多不同表達的機會。有了這些更多方麵的表達,也才能看清更全麵的事實麵貌,了解到個人心裏那把尺子以外的真相,從而產生出人與人之間實現溝通的同理心來。

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知道,疑惑和憤怒固然有它們能量的意義,它們生起或發泄時能使人感覺一時釋放的快樂,但接近事實的理性總是比發泄情緒的一時衝動更具有使人信服的持久力量。

所以,如果你相信事實的力量,就請你將自己的表達向更靠近事實的方向貼近;如果你仇恨謊言的虛假,也請你相信同情與同理心的力量。

2018.08.2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