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叫做“翼下之風”的英文歌,每每聽到我都會被打動。除了理解歌中所讚美的“樂於助人”和感恩心情外,我也常常感慨:誰不想自己的“翼下”得遇一股向上推動的風力呢?
然而說到悟性,我卻越來越不看好“借力”之說。對於人的領悟而言,再多再強的外在“營養”(書本知識與他人經驗),都受到個人“吸收能力”的製約。
我以為,看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如何,除了他所記憶收藏的知識和經驗多少,更要看他對於已學到的內容與眼前的形勢對照時,他的腦海裏還能餘下或浮現出什麽樣的想法來。再加上他已養成的個人習性和自覺程度,哪些想法能真正化解成為麵對當下而所做的決定,並成為能夠繼續去執行的內容,如此思考與行為的兩相對照的結果,才能表現出一個人學習的有效性。
從這樣的思路去看,我就推崇朝向簡單的思考原則。當我們考慮事情的時候,個人積累裏那些學習過程中被理解了的內容,往往最容易作為參考意見浮現出來。如果尊從自己理解力的範圍去做出選擇和決定,我相信,事情的安排和實踐過程,都會讓人們感覺簡單和容易有把握些。
如此,返回去再看學習材料的取向,我自然就認為,判斷被學習對象的好壞或合宜程度,我並不太去介意它們的出處多麽高深或者具有權威的盛名,我其實更看重學習對象與我當時理解能力之間的距離大小。
2018·08.23
讀了你其他的短文,同意其中的觀點。很多也是我以前曾經思考過的問題 很多觀點驚人地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