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味,是所有事情天長見久之後的常態。安於乏味,在我看來,是靜心,深入思考和學習,乃至於有意促進改變的前提。
沒有這樣的前提,人難免漂浮著。也許會不甘心於現狀而使勁朝外看,從而容易被外界的,他人的新鮮有趣所吸引,忽略去發展從自己內心生長出來的能力。雖然我也讚賞向外學習的能力,但我同時看到,如果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刻意模仿他人的新鮮形式,往往會養成自己過分追求形式變化的習慣,因而忽略對學習內容的深入考察,難以實現自己內心真正收獲感的自足。
在坦然接受乏味這樣的前提下,人的心境不必自我提醒,也會自覺保持在無怨無悔的狀態下。無怨無悔的心境能夠真正使人心安,並且淡然處之於包括吹捧,懷疑,批評,偏信和詆毀等在內的複雜世情中。
人沉寂於乏味的心態下,觸到無味之底才能懂得如何去品出有味來。將無味淘選後,也可能刨開從更加深切關注的某些乏味的膚淺的表層,品嚐出自己喜歡的別樣新鮮味道來。這樣尋找的過程,因為親身體驗而顯得特別有份量,因為凝重而能夠使人感覺安穩。
也許有人會感歎這種人生體悟的笨拙,遠不如照人家的葫蘆畫自己的瓢來得順暢快捷。隻是渴望聰明的心境在我看來,很可能會變成追求聰明的形式,舍本求末而已。
2018.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