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風城黑鷹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丹麥王室阿美琳堡很樸實親民

(2025-08-13 08:28:42) 下一個

北歐三國(3):丹麥王室阿美琳堡很樸實親民

 

在歐洲旅行,每個國家的王室都想要看看,今年夏天,我們終於有機會來到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親身參觀了著名的阿美堡宮(Amalienborg Palace,也稱阿瑪琳堡王宮)。這座宮殿是丹麥王室的冬季官邸,1794年開始啟用,宮殿以索菲·阿瑪麗王後(Queen Sophie Amalie)的名字命名,阿瑪麗是17世紀的丹麥王後。宮殿群由四個對稱的羅可可式建築組成,環繞著一個八角形的廣場。它不僅是丹麥王室的象征,還融合了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這次參觀包括了外部漫步、內部探索,以及觀看衛兵換崗儀式。

 

順便學習了一下羅(洛)可可式建築(Rococo Architecture)風格,它是18世紀初起源於法國的一種藝術和建築風格,作為巴洛克風格的延續和演變,以其輕盈、優雅、繁複和裝飾性強為特征。

 

我們是在一個晴朗的上午抵達阿馬林堡宮的。從運河邊步行過來,遠遠就能看到宮殿的輪廓及遠處的大理石教堂。

 

廣場中央矗立著弗雷德裏克五世的騎馬銅像,他是這座宮殿的建造者。

廣場上有四個類似的宮殿繞著八邊形排列——分別是克裏斯蒂安七世宮、克裏斯蒂安八世宮、克裏斯蒂安九世宮和弗雷德裏克八世宮——對稱地排列著,每一座宮都以白色/土黃色牆壁、金色裝飾和紅瓦屋頂為特征,散發著18世紀的優雅氣息。

克裏斯蒂安九世宮現為女王瑪格麗特二世的住所,用於官方活動。

弗雷德裏克八世宮為王儲弗雷德裏克的住所。

克裏斯蒂安八世宮部分開放為阿美琳堡博物館(Amalienborg Museum)。

克裏斯蒂安七世宮:用於接待貴賓和舉辦國宴。

 

 

漫步在廣場上,遊客會感受到一種莊嚴卻不壓抑的氛圍。廣場寬闊,地麵鋪設著整齊的石板,有些地方繞著鐵柵欄。宮殿的外牆上點綴著精致的浮雕和柱廊,窗戶整齊對稱,體現了羅可可風格的精致與平衡。

 

另一麵是大運河及對岸的哥本哈根歌劇院和一座噴泉, 這裏也是來哥本哈根遊輪的停靠處。

外部參觀不需要門票,我花了大約半小時在這裏拍照和閑逛。唯一的小遺憾是,廣場上偶爾有遊客太多,稍顯喧鬧,但這也增添了活潑的氛圍。

 

阿美林堡宮內部並非全部對外開放,隻有克裏斯蒂安八世宮(也稱阿馬林堡博物館)允許遊客進入。我買了門票(大約150丹麥克朗),存了重物,開始了內部參觀。博物館展示了從19世紀至今丹麥的王室曆史,包括家具、肖像畫、瓷器和服飾。

一進入大廳,就見華麗的樓梯和水晶吊燈。每個房間都像時間膠囊:維多利亞時代的客廳裏擺放著精美的沙發和壁爐,牆上掛滿王室成員的油畫;

 

 

 

 

 

 

臥室區展示了瑪格麗特女王的私人用品,讓人感受到王室的日常生活並非遙不可及,。在2014年,丹麥的 H.M. Dronningen(即“女王陛下”)是瑪格麗特二世(Margrethe II)。她從1972年1月14日起擔任丹麥女王,直到2024年1月14日退位。她是丹麥曆史上第二位在位的女性君主,也是統治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長達52年。瑪格麗特二世於1940年4月16日出生,全名為瑪格麗特·亞曆山德琳·索希爾杜爾·英格麗(Margrethe Alexandrine Þórhildur Ingrid),是弗雷德裏克九世國王(Frederik IX)和英格麗王後(Ingrid)的長女。她在1953年成為王位繼承人,此前丹麥通過了新的《王位繼承法》,允許女性繼承王位。這是牆上瑪格麗特女王的畫像。

 

還有一個特別的展區,介紹了丹麥王室的現代化進程,比如環保倡議和慈善活動。導覽器(可選英文講解)會講述有趣的王室故事,例如宮殿如何在火災後重建,以及王室與民眾的互動。

 

內部參觀大約花了1小時就可以了,我們特別喜歡一個展示王室珠寶的房間,那裏的皇冠和項鏈閃爍著光芒,提醒著丹麥的君主製傳統。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木頭和蠟燭香味,整體環境安靜而舒適。相比外部的宏大,內部更注重細節,參觀後對丹麥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與法國英國王室相比,這裏總體上叫簡樸。

阿馬林堡宮最著名的活動莫過於每天中午12點的衛兵換崗儀式(Changing of the Guard)。我們特意提前半小時抵達廣場,找了個位置。儀式從羅森堡城堡出發,衛兵們穿著傳統的熊皮帽、藍色製服和紅色肩章,扛著步槍,伴著軍樂隊行進到廣場。

 

 

整個過程大約持續30分鍾:先是舊衛兵列隊迎接新衛兵,然後是整齊的步伐、敬禮和旗幟交接。軍樂隊的鼓點和號角聲回蕩在廣場上,吸引了數百名遊客圍觀。

 

 

當女王在宮內時克裏斯蒂安九世宮會升起旗幟(所以通過旗幟判斷),儀式會更盛大,包括更多士兵和馬隊。這次運氣不好,正好沒趕上女王駐蹕,場麵就沒有那麽壯觀。衛兵們的動作精準如機器,卻帶著人性化的莊嚴——偶爾一個微笑或眼神交流,讓人覺得他們不是冷冰冰的符號,而是活生生的守護者。

人群中不時爆發出掌聲,尤其當小狗或孩子意外闖入時,增添了趣味。結束後,衛兵們分散站崗,廣場恢複平靜。

不遠處還能看到大理石教堂的穹頂,與宮殿遙相呼應,形成一幅完美的城市景觀畫卷。順便進入了大理石教堂(The Marble Church),就在阿美琳堡王宮對麵。擁有斯堪的納維亞最大的穹頂,建築非常宏偉。免費入內參觀。又叫做腓特烈(又譯為弗雷德裏克)教堂(Frederik’s Church),哥本哈根一座標誌性的巴洛克風格教堂。

位於王宮八角形廣場的軸線上。靈感源自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始建於1749年,曆經波折,最終於1894年完工。現為路德宗教堂,供公眾禮拜,同時也是丹麥王室舉辦重要儀式(如婚禮、洗禮)的場所。教堂擁有北歐最大的圓頂,直徑約31米,外部以綠色銅頂覆蓋,氣勢恢宏。

腓特烈教堂是為紀念奧爾登堡王朝(House of Oldenburg)統治丹麥300周年而建,由腓特烈五世(Frederik V)於1749年下令興建,與阿美琳堡宮同期規劃。最初由丹麥建築師尼古拉·艾格特維德(Nicolai Eigtved)設計,他提出了巴洛克風格的宏偉藍圖。艾格特維德去世後,法國建築師尼古拉-亨利·雅爾丹(Nicolas-Henri Jardin)接手。由於造價高昂(特別是挪威大理石的使用)和政治經濟問題,工程在1770年停工,教堂僅完成部分結構,遺址被稱為“廢墟”長達一個世紀。19世紀,丹麥富商卡爾·弗雷德裏克·蒂茨(Carl Frederik Tietgen)資助項目,建築師費迪南德·梅爾德爾(Ferdinand Meldahl)接手,於1894年完成教堂,但外牆改用丹麥大理石而非挪威大理石,略微降低了成本。

 

祭壇和管風琴尤為精美,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氛圍。

 

 

腓特烈教堂的圓頂是其最引人注目的特征,高約46米,外部覆蓋綠色銅蓋,內部裝飾精美壁畫,描繪宗教場景。圓頂由12根柱子支撐,靈感來自羅馬的萬神殿和聖彼得大教堂。教堂外牆以光滑的丹麥大理石為主,呈現淺灰色調,典雅莊重,因此得名“大理石教堂”。內部以巴洛克風格為主,裝飾華麗,包括彩色大理石、鍍金細節和宗教雕塑。

 

 

這次參觀阿馬林堡宮讓人們深刻感受到丹麥王室的親民魅力。與一些歐洲宮殿(如英法)的奢華張揚不同,這裏更注重平衡與和諧——外部的廣場像公共公園,任何人都可以進入廣場。內部的博物館教育性強,換崗儀式則將曆史與現代連接。作為遊客,能感受到丹麥如何將君主製融入日常生活:王室成員有時騎自行車出行,宮殿廣場上孩子們嬉戲,這是一種低調的優雅。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