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風城黑鷹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在米蘭看達芬奇名畫《最後的晚餐》

(2025-05-24 14:19:47) 下一個

在米蘭看達芬奇名畫《最後的晚餐》

 

早上從法國巴黎戴高樂機場乘飛機約一個小時左右就到達意大利米蘭,從米蘭機場乘機場到米蘭中央火車站的大巴,就到達我們住的地方。米蘭雖是著名的時尚之都,但也有一些古董,如米蘭大教堂,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名畫《最後的晚餐》。

 

到達住處之後,第一件事就是乘地鐵去看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事先在美國網上訂好的5點鍾的入場票(提前兩周網上訂票,24歐包英語導遊介紹,每周三釋放下幾周的票)。《最後的晚餐》是西方藝術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創作於1495年至1498年間,位於意大利米蘭聖瑪麗亞感恩教堂(Santa Maria delle Grazie)的食堂牆壁上。這幅壁畫以《新約聖經》中耶穌與十二門徒共進最後晚餐的場景為主題,展現了耶穌宣布“你們中間有一人要出賣我”時的戲劇性時刻。

 

去米蘭參觀《最後的晚餐》,我們常看到 “Cenacolo Vinciano” 這個詞, 它是意大利語,其意即為“達芬奇的最後晚餐”,特指達芬奇創作的著名壁畫《最後的晚餐》。

 

米蘭聖瑪麗亞感恩教堂的外觀在眾多華麗的西方教堂中並不起眼,紅磚牆,與普通的社區教堂並沒有什麽區別,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 有龍則靈。這兒就是因有龍有仙,才吸引人們慕名而來。

 

快五點時,我就在指定的門口集中,由導遊帶領入內,裏麵可拍照但不能用閃光燈。

 

《最後的晚餐》這幅畫當時達芬奇是受米蘭公爵盧多維科·斯福爾紮(Ludovico Sforza)的委托,為聖瑪麗亞感恩教堂的食堂創作的。誰知道一副為食堂而做的畫日後竟然成了熱門傑作, 達芬奇當時也許都沒預料到。達芬奇在文藝複興全盛期(High Renaissance)創作此畫,那時他正處於藝術創作的巔峰,致力於將科學、解剖學和藝術結合。這幅畫不僅是一幅宗教藝術品,也是米蘭作為文藝複興文化中心的象征。達芬奇運用了精準的單點透視法,畫麵的所有線條匯聚於耶穌頭部,形成一個視覺焦點。這種透視法營造出空間深度,使畫麵仿佛延伸到食堂的真實空間。

 

耶穌位於畫麵中央,十二門徒分為四組,每組三人,兩邊各六人,呈對稱分布。耶穌的平靜與門徒的動態形成對比,突出了主題的戲劇性。耶穌的這十二個門徒的名字通常被列為:

 

1. 西門(彼得,Simon Peter)

2. 安得烈(Andrew,他的兄弟)

3. 雅各(詹姆士,James,西庇太的兒子)

4. 約翰(John,雅各的兄弟)

5. 腓力(Philip)

6. 巴多羅買(Bartholomew)

7. 多馬(Thomas)

8. 馬太(Matthew,稅吏)

9. 雅各(James,亞勒腓的兒子)

10. 達太(Thaddaeus,也叫猶大,雅各的兒子)

11. 西門(Simon,稱為奮銳黨人)

12. 猶大·加略人(Judas Iscariot,後來被馬提亞取代):猶大是背叛耶穌的那一位。他在晚餐期間離開,並將耶穌的行蹤出賣給了當時的宗教領袖,導致耶穌被捕。

 

畫麵背景有三個窗戶,中央的大窗戶透出光線,象征神聖的光輝,強化了耶穌的神性。

 

達芬奇以細膩的心理刻畫捕捉了他的十二個門徒們聽到耶穌預言時的不同反應:有震驚、有憤怒、有懷疑、也有悲傷等,每位門徒的表情和動作都獨具個性。例如,猶大(Judas Iscariot, 左5,皮膚稍黑的)坐在左側,身體略微後傾,手抓錢袋,麵露不安,與其他門徒的熱烈反應形成對比。彼得(Peter)手持刀,表現出憤怒;約翰(John)則顯得悲傷,低頭沉思。耶穌的姿態平靜,雙手攤開,呈現出接受命運的寧靜,與門徒的激動形成鮮明對比。

 

 

 

達芬奇就像當代人物攝影師一樣,捕捉了耶穌宣布背叛的那一瞬間,畫麵充滿動態張力。門徒們的動作和表情如同漣漪般從正中的耶穌向兩側擴散,營造出敘事的高潮。與傳統靜態的晚餐場景不同,達芬奇的構圖更像一出戲劇,充滿了情感的張力和敘事的深度。

 

壁畫尺寸約為460厘米×880厘米,覆蓋了食堂的一整麵牆。達芬奇未使用傳統的濕壁畫技法(fresco),而是嚐試了一種實驗性的幹壁畫技法(tempera on dry plaster)。他先在牆上塗抹一層石膏和樹脂混合物,再用蛋彩畫(tempera)繪製。這種技法的優點是允許達芬奇更精細地控製細節和色彩,但缺點是耐久性差,導致畫麵在完成後不久便開始剝落。由於幹壁畫技法不耐潮濕,加上食堂環境惡劣(靠近廚房,濕度高),壁畫在16世紀初就出現損壞。這是導遊給我們顯示的修複前的畫麵。

 

曆史上多次修複嚐試(最早始於18世紀),有時反而加劇了損害。20世紀末(1978-1999年)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科學修複,去除了後人添加的顏料,盡量恢複達芬奇的原貌。現存的畫麵雖有部分模糊,但仍保留了達芬奇的構圖和藝術精髓。

 

耶穌的中心地位:耶穌位於畫麵中心,頭部的光暈和透視線的匯聚強化了他的神性。

猶大的背叛:猶大與其他門徒的分離(身體後傾、暗色調)象征他的背叛,同時他與彼得、約翰形成三角構圖,暗示了背叛的複雜性。

麵包與酒:桌上的麵包和酒象征聖餐禮,預示耶穌的犧牲。

 

達芬奇通過細膩的表情和動作刻畫,展現了人類情感的複雜性,體現了文藝複興的人文主義精神。畫麵不僅表現宗教故事,也探討了人性中的忠誠、背叛和信仰。達芬奇將數學比例融入構圖,例如門徒分組、透視線的運用,體現了他對自然與藝術和諧的追求。畫麵中的幾何形狀(如三角形)象征穩定與神聖。

 

《最後的晚餐》被認為是文藝複興藝術的巔峰之作,對後世宗教畫、構圖設計和透視法的運用產生了深遠影響。它啟發了無數藝術家,例如魯本斯、卡拉瓦喬等,他們在動態構圖和情感表達上受到達芬奇的啟發。

 

這幅畫在流行文化中被廣泛引用和改編,例如電影《達芬奇密碼》、各種藝術模仿和惡搞版本。其構圖被用在廣告、漫畫和電影中,成為全球文化符號。

 

壁畫現受到嚴格保護。參觀需提前預約,每次限25人,參觀時間15分鍾,以控製濕度和人數。1999年的修複使畫麵細節更清晰,但部分原始色彩已不可恢複。修複後的壁畫更接近達芬奇的原意,但仍需持續維護。

 

與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Cenacolo Vinciano)正對的牆壁上,是一幅名為《基督被釘十字架》(Crucifixion)的大型壁畫。這幅作品由意大利畫家喬瓦尼·多納托·蒙托爾法諾(Giovanni Donato da Montorfano)創作於1495年完成,與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幾乎同期。

 

壁畫描繪了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場景,是基督教中最重要的宗教事件之一。畫麵包括耶穌在十字架上、聖母瑪利亞、聖約翰及其他哀悼者,以及周圍的宗教與象征性元素。作品具有強烈的宗教情感,旨在與《最後的晚餐》形成呼應:達芬奇的壁畫表現耶穌受難前的關鍵時刻,而蒙托爾法諾的壁畫則展現受難的高潮。蒙托爾法諾的風格屬於文藝複興早期的傳統,相比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其構圖較為靜態,透視法和人物動態的創新性稍遜。壁畫使用了傳統的濕壁畫技法(fresco),因此保存狀況比達芬奇的幹壁畫技法作品好一些,但仍因時間和環境因素有所褪色。

 

兩幅壁畫分別位於食堂的兩端牆壁,構成了一種神學上的敘事對稱:《最後的晚餐》預示了耶穌的犧牲,而《基督被釘十字架》則展現了犧牲的實現。達芬奇在創作《最後的晚餐》時,據說曾與蒙托爾法諾合作,甚至可能為《基督被釘十字架》中的某些部分(如人物肖像)提供了建議或貢獻。

 

雖然《基督被釘十字架》的藝術成就和知名度遠不及《最後的晚餐》,但它作為食堂的配套作品,為空間的宗教氛圍增添了完整性, 觀眾也愛屋及烏了,不過由於達芬奇作品的巨大吸引力,這幅對麵的壁畫往往未被充分關注,但它仍是研究文藝複興時期宗教藝術的重要案例。

 

15分鍾的時間確實有點短,但能親眼目睹這幅名畫,也是值了。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