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三國(1): 安徒生的丹麥哥本哈根
7月24日到8月3日,我們做了一次短暫的北歐三國探旅。
下午英國航空航班迎著晚霞從芝加哥奧海爾機場騰空而起,約莫七個小時準點到達倫敦的希思羅機場,轉機到達歐盟的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機場。轉機很順利,一切都很準時。
在哥本哈根機場買了兩天48小時的通用交通卡(雖然從未見查票者),便乘火車到達哥本哈根中央車站,走十分鍾便到達酒店,北歐人都十分友好, 英語也說得很流利,住處出行十分方便。
稍事休息後,我們便開始探索哥本哈根。首先,探索安徒生的哥本哈根, 對中國人來說,童話作家安徒生已是童叟皆知。
安徒生與丹麥的靈魂共鳴
安徒生是丹麥人的驕傲,也是地球人的驕傲。他的全名是漢斯·克裏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1875),這位丹麥的文學巨匠,用他的童話故事為世界編織了夢幻的網,被譽為“世界童話之父”。。他的作品不僅是孩子們的睡前故事,更是承載了丹麥文化的精髓,融入了他對人性、希望與犧牲的深刻思考。
安徒生於1805年出生於丹麥歐登塞(Odense)的一個貧困家庭,父親是鞋匠,母親是洗衣婦。他自幼喜愛文學和戲劇,但家境限製了他的教育機會。14歲時,安徒生從家鄉獨自前往哥本哈根,試圖成為演員或歌手,但未獲成功。後來得到資助,進入學校學習,開始寫作詩歌和戲劇。以後他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哥本哈根度過。一個鞋匠家庭的貧困環境塑造了他對生活的敏銳觀察能力。他的童話,如《小美人魚》,《醜小鴨》,《賣火柴的小女孩》,不僅在丹麥家喻戶曉,更成為全球文學的瑰寶。他的代表作包括:
安徒生的創作與丹麥的自然與文化密不可分。哥本哈根,這座北歐的明珠城市,以其運河、曆史建築和浪漫氛圍,成為他靈感的源泉。他的故事常常帶有丹麥海濱城市的濕潤氣息,帶著北海的波濤聲和哥本哈根街頭的微光。安徒生的童話不僅是文學作品,更是丹麥民族精神的縮影,展現了這個小國在逆境中追求美好與自由的靈魂。
小美人魚:哥本哈根永恒的象征
在哥本哈根的海濱,靜靜佇立著小美人魚雕像(The Little Mermaid),這座由雕塑家愛德華·埃裏克森(Edvard Eriksen)創作的銅像於1913年8月23日正式揭幕。,靈感正是來自安徒生的同名童話《小美人魚》。
安徒生的《小美人魚》發表於1837年,講述了一位年輕美人魚愛上人類王子,為追求愛情和靈魂,放棄了自己的聲音和海洋生活,最終卻因王子與他人結婚而化作泡沫的悲劇故事。這個故事充滿浪漫與犧牲的主題,深深打動了全球讀者,成為安徒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這不僅是一個關於犧牲與純真的故事,更映射了安徒生對人類情感的深刻洞察。
小美人魚雕像坐落於朗厄利尼(Langelinie)碼頭,麵向波羅的海,背對哥本哈根的喧囂。她低頭沉思,姿態優雅而憂鬱,成為哥本哈根乃至丹麥的文化地標及標誌性景點。盡管雕像多次遭受破壞與修複,她依然是遊客心中的必訪之地,雕像的存在象征著丹麥人對安徒生文學遺產的珍視。每年,數以百萬計的遊客來到這裏,試圖從她的沉默中捕捉安徒生筆下的浪漫與悲愴。如今她的左肘部,雙膝蓋都後被遊客觸摸得閃亮。我們也必須來打卡。
小美人魚雕像,它於2010年上海世博會丹麥館展出,所以也為中國遊客所喜愛。
雕像的靈感來源於卡爾·雅各布森(Carl Jacobsen),他是丹麥著名啤酒品牌嘉士伯(Carlsberg)的創始人。1909年,雅各布森在觀看由哥本哈根皇家劇院上演的《小美人魚》芭蕾舞劇後深受感動,決定委托創作一座雕像,以紀念這個童話故事。愛德華·埃裏克森受托創作這座雕像。他以自己的妻子艾琳·埃裏克森(Eline Eriksen)為模特,塑造了小美人魚的形象。雕像展現了一個坐在岩石上的美人魚,低頭凝視,帶著一絲憂鬱,與童話中她對人類世界的向往和內心的掙紮相呼應。
雕像由青銅和花崗岩製成,高僅約1.25米,重175公斤,整體造型小巧精致,很不起眼, 但名聲在外,與人們想象中的“宏偉地標”形成鮮明對比, 也許它的小巧和精致也正是其獨特魅力所在。
小美人魚雕像不僅是哥本哈根的象征,也是丹麥文化和安徒生童話的代表。它體現了丹麥人對文學、藝術和浪漫情懷的珍視。盡管雕像規模不大,卻吸引了無數遊客,成為哥本哈根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每年有數百萬人專程前來拍照留念。
小美人魚雕像自落成以來,經曆了多次破壞和修複: vandalism事件:1964年,雕像的頭部被鋸斷,後被找回並修複;1984年、1990年和1998年,雕像多次被潑漆或遭到其他形式的破壞。2003年,雕像被炸藥炸離基座,但隨後被修複並重新安置。近年來,雕像還被塗上政治或環保口號,如抗議捕鯨或氣候變化的標語。
如果不乘船從海上是看不到他的背麵的,我們坐遊輪就有機會靠近背麵欣賞。
蒂沃利樂園, 市政廳及安徒生雕像:童話世界的現實投影
如果說小美人魚是安徒生的文學象征,那麽蒂沃利花園(Tivoli Gardens)則是他童話世界的現實投影。蒂沃利建於1843年,位於哥本哈根市中心,緊鄰中央火車站(Københavns Hovedbanegård),步行即可到達市政廳廣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遊樂園之一,也是安徒生常光顧的地方。這座花園以其夢幻的燈光、古典的遊樂設施和鬱鬱蔥蔥的花園聞名,宛如安徒生童話中的奇幻場景。
蒂沃利的靈感部分來源於安徒生的旅行見聞與想象。他曾在歐洲各地旅行,深受巴洛克花園和東方風情的啟發。蒂沃利的異國情調、燈火輝煌的夜晚和充滿童趣的氛圍,與安徒生的故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無論是《皇帝的新裝》中對虛榮的諷刺,還是《豌豆公主》中對細膩情感的捕捉,蒂沃利的歡樂與精致似乎都在回應安徒生的文學精神。
作為丹麥的文化名片,蒂沃利不僅是家庭出遊的樂園,也是哥本哈根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每年夏季和聖誕節期間,蒂沃利會舉辦盛大的節慶活動,吸引全球遊客。安徒生或許曾在園中的某條小徑上漫步,構思著他的下一部童話。
也有人認為,安徒生的許多作品都受到了蒂沃利樂園內項目的啟發, 所以在市政廳旁邊的這座安徒生的雕像,安徒生是在安徒生大道蒂沃利樂園對麵目視著蒂沃利樂園的。
我們白天及晚上都要路過市政廳,反複地看到安徒生雕像及蒂沃利樂園夜景。蒂沃利樂園內周六晚及特定日子有煙火秀,我們住的恰好有兩個周六,晚上煙花聲不絕於耳。
樂園是一個將童話氛圍、曆史底蘊和現代娛樂完美結合的地方。它既能讓人找到童年的樂趣,也適合浪漫情侶夜遊,或者一家老小輕鬆度假。正如安徒生曾說的:“隻要有 蒂沃利,哥本哈根就永遠不老。”
市政廳
哥本哈根市政廳(Copenhagen City Hall,丹麥語:Københavns Rådhus)是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位於市中心市政廳廣場(Rådhuspladsen),目前仍然是哥本哈根市議會和市長辦公室所在地,也是文化與曆史的象征。
哥本哈根市政廳建於1892年至1905年,由丹麥建築師馬丁·紐洛普(Martin Nyrop)設計,融合了北歐浪漫主義與意大利文藝複興風格的元素。建築外立麵采用紅色磚石,靈感來源於意大利錫耶納的市政廳(Palazzo Pubblico),同時融入了丹麥傳統建築的細膩特征。市政廳的正麵裝飾有精美的雕刻和雕塑,包括丹麥神話中的人物和曆史場景,展現了濃厚的民族特色。
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市政廳高105.6米的鍾樓,塔頂裝飾著阿布薩隆主教(Bishop Absalon)的鍍金雕像。阿布薩隆是哥本哈根的創始人,他的雕像俯瞰城市,象征著這座城市悠久的曆史。鍾樓上的大型鍾表由天文學家延斯·奧爾森(Jens Olsen)設計,被稱為“世界時鍾”(Verdensur),展示全球時間和天文數據,是一件精密的藝術與科學結合之作。世界時鍾的製作耗時近40年,是20世紀天文與工藝的傑作。
市政廳落成時正值丹麥現代化進程的高峰,象征著哥本哈根作為北歐重要城市的崛起。安徒生童話的氛圍與市政廳的浪漫主義風格不謀而合,傳說他曾在此參加過活動。
市政廳前的市政廳廣場是哥本哈根的交通中心,廣場上有0公裏的起點,表示所有距哥本哈根的距離都從這裏開始測量。
市政廳廣場(Rådhuspladsen)上的雕塑包括幾座重要的作品,但最著名的是“龍噴泉”(Dragespringvandet,Dragon Fountain)。這座雕塑位於廣場的東北角,創作於1904年,由雕塑家Joakim Skovgaard和Thorvald Bindesbøll設計。它描繪了四條龍圍繞噴泉的動態場景,象征著力量與神話,深受北歐傳說的啟發。當然,西南側有安徒生雕像。
新港:哥本哈根的色彩與曆史
新港(Nyhavn)是哥本哈根最具標誌性的地標之一,這條始建於17世紀的運河兩旁,排列著色彩斑斕的房屋、酒吧和咖啡館。安徒生曾在新港居住多年,他的故居(位於新港18號、20號和67號)至今仍是文學愛好者的朝聖地。在這裏,他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包括《小美人魚》。
新港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丹麥作為海上貿易強國的時代。運河最初為商船提供停靠之地,而如今,它已成為哥本哈根的社交中心,遊客與本地人共同沉浸在它的熱鬧與浪漫中。新港的每一棟房子都像是從安徒生的童話中走出來的布景,色彩明快卻不失溫暖,仿佛在訴說這座城市的曆史與故事。
站在新港的碼頭,迎著海風,可以想象安徒生如何從這些運河與船隻中汲取靈感。他的童話常常帶有海洋的意象,無論是《小美人魚》的深海王國,還是《拇指姑娘》的漂流冒險,都與新港的波光粼粼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而拍攝日落及夜景,最好不過是站在最遠處的橋上。
安徒生與丹麥的永恒聯結
安徒生的童話不僅是丹麥的驕傲,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他的作品超越了時間與國界,卻又深深植根於丹麥的文化土壤。小美人魚雕像凝望大海,訴說著犧牲與愛的故事;蒂沃利花園的燈火與歡笑,延續著童話的奇幻;新港的運河與彩色房屋,承載著安徒生的生活與創作。它們共同構成了哥本哈根的靈魂,也讓安徒生的名字與丹麥永遠相連。
當漫步在哥本哈根的街頭,無論是駐足於小美人魚的雕像前,徜徉在安徒生大道上,還是漫步在新港的運河邊,都能感受到安徒生的存在。他的童話不僅是文字,更是丹麥的呼吸與心跳,是這座城市永恒的詩篇。
安徒生有一句重要的格言(motto):“旅行就是生活(To travel is to live) ”。他花了43年時間四處旅遊,從海外的歲月中汲取創作童話和故事的靈感。安徒生熱愛旅行,足跡遍布歐洲,結識了狄更斯、雨果等文學巨匠。他的旅行見聞也融入了作品,如《即興詩人》(The Improvisatore)。安徒生終身未婚,感情生活複雜,曾對多位男女懷有深厚情感,但多為單戀。他性格敏感,晚年飽受孤獨和健康問題困擾。安徒生的童話被改編成電影、動畫、戲劇等,如迪士尼的《小美人魚》(1989)。
希望我們的旅行與安徒生有異曲同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