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58)
2017 (64)
2018 (55)
2020 (123)
2021 (83)
2022 (83)
2023 (75)
2024 (85)
北歐三國(15):從利勒哈默爾到布裏克斯達爾冰川
7月30日的清晨,我們告別了冬奧小鎮利勒哈默爾,巴士再次駛入挪威的山穀與湖泊之間。車窗外的景色層層展開:北歐特有的深綠色鬆林,明鏡般的湖泊,以及散落在山腳下的木屋農莊。這裏的寧靜讓人幾乎忘記時間的流動,仿佛整個世界都沉浸在一種古老的、未被打擾的呼吸中。
今天主要目的是去看布裏克斯達爾冰川(Briksdal Glacier)。在途中路過一個北歐特有的木板教堂-Lom 木板教堂(Lom Stavkirke)。正好在此休息和上衛生間,這個地方所有的衛生間是要收費的。
中世紀(約公元 1100–1350 年)時,整個歐洲北部都有木板教堂,但如今幾乎隻在挪威得以大量保存下來。挪威現存大約有28座木板教堂(Stavkirker),數量世界第一;而瑞典、丹麥、冰島、芬蘭等國的木板教堂幾乎都已消失,僅有少量複製品或殘跡讓人懷舊。
Lom 木板教堂在挪威英蘭郡(Innlandet)的小鎮洛姆(Lom),在前往約通黑門山脈(Jotunheimen)和鬆恩峽灣(Sognefjord)的必經之路上。最早建於公元1158 年左右,是挪威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木板教堂之一,可容納約 350 人,屬於典型的“中世紀木板教堂”,以豎立的木柱(stav)支撐整個結構。
Lom木板教堂有龍形屋脊與木雕裝飾,屋頂多層交疊,帶有典型的北歐龍頭雕刻,用來驅邪和象征維京傳統。有點像咱國人對龍的崇拜和敬畏。教堂外牆上能看到精美的木雕花紋,包括基督教符號與北歐異教風格的融合。為了防潮,教堂底部以石基為基座,上方全為木結構,木材經過鬆脂和焦油處理,呈現深褐色。教堂最初是中世紀的天主教堂,16 世紀宗教改革後改為路德宗。因為地處重要交通要道,Lom 教堂在中世紀就是地區宗教和文化中心。17 世紀時,教堂進行了擴建,加上橫翼,使其呈現十字形平麵,這也是現在的規模。
Lom 鎮本身很小,它出名就是因為這裏有木板教堂和約通黑門山(Jotunheimen)徒步入口。背景是高山與山穀,景色非常壯麗。
這裏的水也很迷人。
中午時分,我們順利地抵達了布裏克斯達爾冰川。這個冰川是歐洲大陸最大的冰川——約斯特達爾冰川(Jostedalsbreen)的一個著名分支。整片冰川麵積達 486 平方公裏,最高點海拔 1950 米,最深處則低於海平麵 400 米。它仿佛是一條巨龍,靜靜伏臥在峽灣與群山之間,以冰雪的姿態見證著地球的悠久曆史。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冰川對當地居民的生活產生過巨大影響。17、18世紀時,冰川一度大規模推進,甚至摧毀過村莊和農田,成為北歐“冰期小氣候”的見證。如今隨著氣候變暖,它正逐漸退縮,但仍舊保留著壯觀的形態。這種自然的變遷也提醒著人類在自然麵前依舊顯得微不足道。
我們從停車場走到乘坐環保的電動遊覽車處,導遊事先定好了幾部車, 便開啟電車去冰川下之旅。雖說是電動車,但我總是聞到一股柴油味,莫非是混用的?我坐在司機小夥子傍邊,北歐人都很友好。
我們沿著曲折的上路前行,緩緩進入冰川穀地。一路上,溪流奔湧,雪水匯聚成急湍的河流,撞擊岩石發出低沉的轟鳴。兩岸布滿了野花與苔蘚,頑強地在岩縫間綻放。時不時還能看到鬆鼠和山鳥的身影,它們似乎早已習慣了來往的旅人。最令人屏息的,是沿途跌宕而下的瀑布——水流從高處直瀉而下,形成銀白的水簾,濺起的水霧, 有時在陽光下幻化成彩虹, 而我們的車則沐浴在水霧之中, 別有一番風味。
遠處,在車上已能看到冰川了。
冰川腳下的休憩地,是旅人們最期待的時刻。那一刻,冰川仿佛就在眼前,藍白色的冰層在陽光下閃爍著冷冽的光輝。布裏克斯達爾的主冰壁高達 346 米,巨大的冰舌宛如凝固的瀑布,懸掛在山體之間。站在它麵前,人類的渺小與自然的偉力在此刻顯得如此分明。
冰川下的冰川湖則是玲瓏剔透,水中有不少浮冰,風景這邊獨好。
遊客在此都會放慢腳步,試圖捕捉這份寧靜。有人拍照留念,有人閉目感受涼意,也有人隻是在靜靜凝望。冰川不僅是自然奇觀,更像是時間的化石——它保存了數千年的氣候記憶,也見證了人類文明的短暫一瞬。
在回程到電動遊覽車停車場的路上,還不停滴回眸冰川,路上瀑布和溪流構成了極美的畫麵。
午後,我們繼續南行,前往峽灣腹地的居德旺恩(Gudvangen)。車程漫長,卻一點也不枯燥。道路蜿蜒於峽穀之中,一邊是陡峭的山壁,一邊是碧綠的峽灣水麵。透過車窗,常常能看見白色的山羊群點綴在草坡上,像是畫布上的生動筆觸。
居德旺恩在挪威語中意為“眾神的港灣”。這裏曾是維京人的聚居地之一。考古學家在峽灣周圍發現過大量維京墓葬與遺跡,顯示一千多年前,這裏就是北歐戰士和商人出海的起點。狹長的納柔依峽灣(Nærøyfjord)與大海相連,曾為維京船隊提供了天然的避風良港。如今,曾經叱吒北海的維京龍船已消失在曆史中,但峽灣的靜謐依舊,仿佛仍能聽到古老船槳擊水的回聲。
傍晚的光線灑在峽灣上,水麵泛起金色的漣漪,居德旺恩小鎮靜靜佇立,宛若一幅古老的北歐史詩畫卷。
途中看到不少有趣的屋頂上長草的房屋。挪威屋頂上長草的現象,源於其獨特的傳統建築風格,這種風格被稱為草皮屋頂(sod roof)。
草皮屋頂不僅僅是一種裝飾,更是一種兼具實用和環保的建築智慧。這種建築方式可保暖隔熱,在寒冷的北歐,屋頂上的厚土和植被形成了一層天然的絕緣層。冬天可以有效阻止室內熱量流失,夏天則能保持涼爽。固定屋頂:傳統的草皮屋頂通常由樺樹皮打底,上麵鋪設厚厚的泥土和草皮。草和草根的重量能將樺樹皮牢牢壓住,防止被大風吹走,同時也能避免雨水滲透。再就是環保與美觀:草皮屋頂能幫助吸收雨水、減少徑流,同時也能為當地的動植物提供棲息地。從視覺上看,它們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完美地融為一體,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雖然現在已經有了許多現代化的屋頂材料,但這種傳統的草皮屋頂依然在挪威的一些鄉村地區、度假小屋或曆史建築中被保留下來,成為了挪威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夜幕漸漸降臨時,巴士抵達鬆達爾(Sogndal)。這座小鎮坐落在鬆恩峽灣的支流之畔,群山環抱,水域平靜。這裏自古就是峽灣內的重要聚落,曾以木板教堂和農牧傳統而聞名。如今,它既是大學城,也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峽灣小鎮。沿街的小屋燈火點點,倒映在峽灣中,如同夜色裏的繁星。
一天的行程至此落幕,在小超市買了了些東西。我們還在附近的湖邊散步,鬆達爾夜景最美的時刻是“藍調時分”,街燈初亮、天空尚未完全黑下來,可以捕捉峽灣與小鎮交織的溫柔光影。這裏夏天要到11點9分才天黑,而三點多又天亮了。得抓緊時間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