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倫敦經典記憶
2006年到2025年,時隔19年,我與領導(太太)和次領導(女兒)再次來到倫敦。從芝加哥下午出發直飛倫敦,早上6點就降落在希思羅機場, 乘出租車約一小時左右,到達在特拉法加廣場臨街的酒店。倫敦這座城市以它不變的魅力迎接又年長了19歲的我們。熟悉的街道、經典的地標、泰晤士河的粼粼波光將我拉回記憶的深處,19年星轉鬥移,物是人非,我再次用鏡頭捕捉那些永恒的倫敦符號,在光影間重溫舊日時光,感受這座城市的脈動與新生,並看看自己攝影有無提高,至少相機的性能是遠遠地高於19年前了。
天公也也很作美,每天都是晴朗的天氣。對比19年前聖誕節期間時陰冷薄霧籠罩的倫敦,這天氣就是當今奢侈的消費了。
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英皇室永恒的威嚴
白金漢宮是英國君主的倫敦官方居所,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宮殿之一。從住處走到白金漢宮約莫十幾分鍾。站在維多利亞紀念碑前看著白金漢宮,宮殿的金色柵欄,著紅製服騎馬的衛兵都如同19年前的模樣。上次看了衛兵換崗儀式,吸引了無數目光,紅色製服的士兵步伐整齊,儀式感滿滿,這次就沒專門趕11點看換崗。
我拍下陽光灑在紀念碑上的瞬間,遠處人群中多了許多用手機記錄的年輕麵孔。古老的皇室傳統與現代科技交織,構成倫敦獨特的風景。
從幾個不同的角度把白金漢宮拍了幾遍。昔日伊麗莎白女皇都已不在了。
在白金漢宮前方聖詹姆斯公園(St. James's Park),是倫敦最古老的皇家公園。
皇家騎兵閱兵場(Horse Guards Parade)
大本鍾與議會大廈(Big Ben and Parliament):時間的回響
我起了一個早床,準備拍日出時大本鍾及議會大廈。清晨的倫敦,天色微亮,城市仍帶著夜的靜謐。從酒店出發,腳步輕緩地沿著泰晤士河畔前行。街上行人寥寥無幾,偶爾有跑步者從身邊掠過。
穿過西敏橋(威斯敏斯特橋),走到南岸時,遠處的大本鍾(伊麗莎白塔)和議會大廈已在晨曦中顯露身影,這個地方可拍到議會大廈,伊麗莎白鍾樓及大本鍾全家福。
天空漸漸染上一抹橘金色,陽光從地平線緩緩升起,灑在哥特式尖頂上,仿佛為它們鍍上了一層柔和的金輝。泰晤士河上的倒影隨水波蕩漾,勾勒出一幅夢幻般的畫麵。
我站在倫敦南岸,選好了角度,舉起相機,按下快門的瞬間,仿佛也將這座城市蘇醒的那一刻定格下來。光線溫柔,建築莊嚴,世界仿佛在這一刻安靜了下來。
這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時光,也是倫敦最動人的模樣。無論你是否愛攝影,站在這座橋上,看一場倫敦的日出,都會是一場難忘的體驗。下麵這是不同角度的大本鍾:
倫敦眼(London eye):俯瞰城市的巨輪
倫敦眼,這座千禧年誕生的地標,已成為倫敦不可或缺的符號。19年前,倫敦眼還是城市的新麵孔,我曾驚歎於它的宏偉並帶著孩子們上倫敦眼轉了一圈,從高處看到倫敦全景;如今,泰晤士河的河水映照著曆史與現代的交融,而倫敦眼也見證我們的再次到來。
20年來,倫敦眼仍穩穩矗立在泰晤士河南岸,俯瞰著整座城市。
夜幕降臨時,倫敦眼的燈光點亮河麵,宛如城市的明眸,其倒映在泰晤士河麵格外耀眼。拍了白天與日出前緩緩轉動的倫敦眼。
泰晤士河(River Thames):倫敦的生命線
每座名城總有一條孕育城市的生命河,而泰晤士河是倫敦的靈魂,不舍晝夜奔流不息地串聯起城市的曆史與現在。我漫步河岸,拍下河水倒映的塔橋和現代化的濱河步道,跨越了數座橫跨泰晤士河的橋梁。19年前,河邊的步行道尚未如此繁華,如今,咖啡館、街頭藝人和遊客讓這裏充滿生機。從南岸望去,河對岸的金融區高樓林立,泰晤士河靜靜流淌,見證著倫敦的變遷。
倫敦橋(London Bridge)與塔橋(Tower Bridge):跨越曆史的紐帶
倫敦橋樸實無華,卻承載著城市的曆史。我站在橋上,拍下泰晤士河兩岸的對比:一邊是古老的聖保羅大教堂,一邊是現代的碎片大廈。
不遠處的塔橋依然是倫敦的驕傲,它的藍色吊索和雙塔設計在夕陽下熠熠生輝。我捕捉到橋麵升起的一瞬,那一刻,傳統與現代在河麵上交匯,令人動容。
倫敦泰晤士河上有不少橋,這次基本都走了一遍。
碎片大廈(The Shard):現代倫敦的尖峰
作為倫敦的新地標,碎片大廈以其尖銳的玻璃外形刺破天際。之前還在後悔說上次在倫敦怎麽忽視了這個地標,原來19年前來時,這座摩天大樓尚未存在;當時倫敦不允許建高樓。如今,它是西歐最高的建築之一,倫敦也在與時俱進。我從泰晤士河,在橋上對岸拍下它的全貌,陽光在玻璃幕牆上折射出耀眼光芒。
碎片大廈建成時間是2012年,高度有310米,共95層,是英國和西歐最高的建築, 由著名意大利建築師 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設計。“The Shard”意為“碎片”,名字來自設計靈感——像一塊玻璃碎片從泰晤士河畔升起。外牆由11,000塊玻璃構成,折射天空和城市,隨時間與光線變幻。結構呈金字塔形,越往上越尖,頂部呈鋸齒狀開放,不封頂。
作為倫敦“天際線革命”的標誌,它打破了倫敦以往不高於聖保羅大教堂穹頂的傳統建築限製。
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城市的脈動
我們就住特拉法加廣場近街的酒店。加拉法加廣場永遠是倫敦的活力中心。52米高的納爾遜紀念柱高聳,周圍是喧鬧的人群和街頭藝人的表演。
特拉法加廣場得名於1805年英國皇家海軍在特拉法加戰役(Battle of Trafalgar)中的勝利,該戰役由海軍上將霍雷肖·納爾遜(Horatio Nelson)指揮,對抗法國和西班牙聯合艦隊,最終確保了英國對海上的控製,他在特拉法加戰役中戰死。廣場由建築師約翰·納什(John Nash)設計,並於1840年代完成建設。
納爾遜紀念柱(Nelson's Column)在廣場上聳立著,紀念柱高約52米,頂部有納爾遜的雕像,基座上四方裝飾有四隻青銅獅子,由雕塑家埃德溫·蘭西爾(Edwin Landseer)設計。
遠處國家美術館的古典立麵增添一抹莊重。國家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廣場北側是一座世界級的美術館,收藏有達·芬奇、梵高、莫奈等大師的作品,免費對公眾開放。
19年前,我曾在這裏感受倫敦的文化,跟著導遊做了一個“狄更斯的倫敦”為主題的步行遊覽。如今,廣場上多了更多全球麵孔,特別是中東,印度麵孔。
聖馬丁教堂(St Martin-in-the-Fields),廣場東北角的一座曆史悠久的教堂,以其音樂會和慈善活動聞名。
廣場上有兩個大型噴泉,原由埃德溫·拉斯頓(Edwin Lutyens)設計,後改為紀念二戰時期的海軍將領。還有幾座紀念雕像,包括國王喬治四世和南非領導人納爾遜·曼德拉的雕像。
這裏是公眾活動的場所,如新年慶祝活動:特拉法加廣場是倫敦迎接新年的主要地點之一;聖誕樹傳統:挪威政府每年都會向英國贈送一棵巨大的聖誕樹,以感謝英國在二戰期間的支持;示威與集會:這裏經常舉行政治集會和抗議活動,例如支持環保、和平等議題的遊行;節日慶典:如中國春節、排燈節(印度節日)、聖帕特裏克節等。
從這裏可看見遠方的大本鍾:
倫敦雙層巴士
每次看到那抹鮮豔的紅色——倫敦雙層紅巴士在街頭穿梭,都勾起熟悉的溫暖與悸動。就想用鏡頭捕捉這個永恒的倫敦符號,在光影間重溫舊日時光,感受城市的脈動。
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
在倫敦橋上眺望,那座熟悉的聖保羅大教堂圓頂靜靜矗立在天際線中。泰晤士河流淌著百年往事,而聖保羅,依舊在那裏,守著這座城市的靈魂。
見到老同學,與校友在倫敦不期而遇
19年前來倫敦,見到張同學,太太和他們的女兒安吉, 他們夫婦倆與我們是醫學院同班同學, 如今安吉已是住院醫生了,而他的太太已經英年早逝了。我和張同學坐到一間Pub,邊吃邊聊,感歎歲月的變遷。
有趣的是,同在美國的一位李老友與我們不期而遇,李同學是醫學院同級同學,30多年前我們差不多同是到達美國,同一年考上住院醫生。我們從巨石陣回倫敦的火車上看到他的微信留言,他是看到我的朋友圈後知道我們也在倫敦的,我們到達倫敦市已是快八點了,這樣與李同學又聊了一晚上,這真叫有緣千裏來相會。
19年後,倫敦的經典地標依然如故,卻在細節中透露出新生。白金漢宮前的遊客更多元,大本鍾的修繕更顯光彩,泰晤士河畔的倫敦眼與碎片大廈為城市增添現代氣息。這些地標不僅是倫敦的象征,也是我記憶的亮點。每按一次快門,我都在與19年前的自己對話,感受時間的流轉與城市的生命力。
倫敦是一座讓人不斷回望又不斷發現的城市。泰晤士河的波光、塔橋的雄姿、碎片大廈的銳利、倫敦眼的旋轉,共同勾勒出這座城市的輪廓。帶著這些照片,我知道,無論再過多少年,倫敦的魅力都將召喚我再次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