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加帝國的首都-庫斯科—秘魯行(5)
庫斯科市曾是印加帝國的首都,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也是秘魯遊客最多的城市之一。
庫斯科市海拔 11,150 feet (3,400 米),位於南美洲秘魯中部安第斯山脈中心地帶多條河流匯集的肥沃衝積河穀。15世紀,在印加人帕查丘特克(Tito Cusi Inca Yupanqui)的統治下,這座城市經過前印加人3000多年的占領過程,重新設計和改造,成為Tawantinsuyu印加帝國的首都,涵蓋了大部分地區公元 15 和 16 世紀之間的南美安第斯山脈。
印加人的皇城發展成為一個複雜的城市中心,具有明確的宗教和行政職能,這些職能得到了完美的定義、分布和組織。宗教和政府建築伴隨著皇室的專屬住所,形成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象征性城市綜合體,展示了具有卓越美學和結構特性的石材建築技術,如太陽神廟或 Qoricancha、Aqllahuasi、Sunturcancha , Kusicancha 和一係列非常精美的建築,這些建築將印加大院塑造成印加城市化不可分割的統一體。這座高貴的城市顯然與明確劃定的農業、手工業和工業生產區以及周圍的街區隔離開來。
隨著 16 世紀西班牙人的征服,印加皇城庫斯科的城市結構得以保留,寺廟、修道院和莊園建在印加城上。它們大多是巴洛克風格,並在當地進行了改造,創造了獨特而優質的混合配置,代表了不同時期和文化的初步並置和融合,以及城市的曆史延續性
老城中心的武器廣場(Plaza de Armas,主廣場, main square )
從酒店乘出租車僅10分鍾就到達武器廣場。現在的武器廣場曾是印加帝國最重要和最受歡迎的集會場所之一。 在武器廣場之前, 這裏曾是印加大廣場,是今天這個廣場麵積的兩倍大,是印加貴族定期舉行冥想儀式的地方。這些儀式通常以淚水告終,因此最初的廣場被命名為 Huacaypata,在蓋丘亞語(印加的土著和主要語言)中翻譯為“哭泣之地”。
然而隨著西班牙人的到來,西人極大地改造了 Huacaypata,毀掉了當地的寺廟和老建築,取而代之的是教堂和豪宅。
除了政治重要性之外,武器廣場還有這座城市最著名的兩座宗教建築:耶穌會教堂(The Church La Compañía de Jesús)和聖母升天大教堂(the Cathedral Basilica of the Assumption of the Virgin)。
庫斯科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Cusco), 即聖母升天大教堂(the Cathedral Basilica of the Assumption of the Virgin),也被稱為“聖多明各大教堂(Cathedral of Santo Domingo)”或簡稱為“大教堂(the cathedral )”。
這是該市建造的第一座大教堂,位於庫斯科市的武器廣場內。1559 年在印加的 Kiswarkancha 神廟的場地上開始建造,西班牙人實際上使用廣場兩旁拆除的印加神廟中的石頭來建造教堂,該教堂於 1654 年完工。它以其獨一無二的在”最後的晚餐“中繪畫而聞名,作者是馬科斯·薩帕塔 (Marcos Zapata,1753 年), 畫中表現的是耶穌和他的門徒正在吃豚鼠,而豚鼠宴則是一道秘魯傳統菜肴。這座宏偉的教堂采用帶有巴洛克風格的哥特式文藝複興風格設計,其平麵圖采用拉丁十字架的形狀建造。現在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耶穌會教堂(The Church La Compañía de Jesús)
也位於庫斯科市的武器廣場內, 一座曆史悠久的耶穌會教堂。它建在一座印加宮殿上, 是秘魯西班牙巴洛克式建築的最佳典範之一。這座建築的建築風格對南安第斯山脈許多巴洛克式建築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大約在 1571 年至 1593 年間由耶穌會宗教團體建造,但在 1650 年的地震中遭到嚴重破壞。重建的教堂於 1673 年完工,是一座天主教教堂,與鄰邊的大教堂一起是庫斯科最重要的教堂之一。寺廟的建築協調對稱, 表現出建築之美。它帶有裝飾性的外牆、主祭壇、由“庫斯科學派”創作的畫布、圓頂、金銀物品等等都非常引人注目。
帕查庫提(Pachacuti)雕像
武器廣場中央有一尊帕查庫提(Pachacuti)雕像。帕查庫提是庫斯科王國(“薩帕印加”,”Sapa Inca")的第九任統治者,後來成為印加帝國的國王。他因將印加統治從庫斯科山穀擴展到南美洲西部的大部分地區而受到推崇, 也有人說馬丘比丘是他建造的莊園。
這座雕像於 1929 年由秘魯雕塑家 Daniel Hernández Morillo 創作。它由青銅製成,高約 10 英尺。雕像描繪的是帕查庫提 (Pachacuti) 雙臂交叉站立,身穿傳統的印加長袍。他周圍環繞著噴泉和花園。
帕查庫提Pachacuti 雕像附近地麵上有一個有四個箭頭的雕刻,四個箭頭方向代表印加帝國的四個 suyus 或省份—分別是 Cusco、Antisuyu、Chinchaysuyu 和 Collasuyu。
箭頭指向四個基本方向:東、南、西和北。四個方向代表了印加帝國的影響力和力量。這些箭頭還提醒印加人相信四大元素的重要性:土、氣、火和水。
太陽神廟(Qoricancha)
太陽神廟離主廣場不遠,又稱Temple of Light, 是印加人舉行崇拜的中心場所。就像許多其他美妙的印加建築一樣,它被西班牙征服者 conquistadores 嚴重破壞,他們在廢墟上建造了基督教教堂 Santo Domingo。然而,寺廟底部的大部分都保存完好。該遺址是庫斯科最好的遺址之一,包含天主教和印加遺產。
Real Colegio de Caciques San Francisco de Borja
在主廣場的西北角, 是一所聖弗朗西斯科學校,是殖民地庫斯科的一所教育機構,專門從事印加貴族的教育。該學院旨在從小就對酋長的長子進行教育,以使他們遠離父母的“偶像崇拜”,使他們融入天主教和西班牙人的生活,從而使他們拋開習俗, 儀式和神話。
自 1972 年以來,學校目前所在的建築與 18 世紀時的建築相同,是庫斯科紀念區的一部分,被宣布為秘魯的曆史古跡。同樣,在 1983 年,作為庫斯科市曆史中心的一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世界遺產的中心區的一部分。
聖布拉斯地區(San Blas neighborhood)
在主廣場的北部及東北部,以西班牙建築為主,為西班牙殖民教區,依山而建,比較安靜,很多多彩的陡峭的,鋪著鵝卵石地麵的小街小巷, 許多有天才的人都住在這裏。
我們要經過著名的十二角石, 是保存最完好的印加城牆。
十二角石(the twelve-angled stone)
印加人以其精湛的石工技術而聞名於世,在整個南美洲都可以找到印加人非凡建築實力的例子之一。在庫斯科市中心這兒發現的“十二角石”則是其精湛工藝的最高代表了。
十二角石由綠色閃長岩製成,是 Lienzo Pétreo 牆的一部分,這是一堵向內傾斜的牆,環繞著現已被毀壞的 Hatunrumiyoc 宮殿。這堵牆由多塊巨大的石塊組成,石塊之間沒有借助砂漿或任何粘合材料建造。每塊都經過切割以與周圍的每個其他石塊完美地契合,事實上,這堵牆的接縫非常精確,即使在今天,在它首次建造數百年後,甚至連一張紙也無法塞進任何一塊牆塊之間,應對地震也未被摧毀。
雖然整麵牆都令人歎為觀止,但十二角石以形成十二個對應關節的十二個不同切割而得名,這一幾何壯舉, 是古代建築皇冠上的明珠, 它脫穎而出,是印加人對其工藝的熱愛的長期證明。
聖布拉斯教堂(San Blas Temple)也在不遠處, 我們到時,教堂正在整修,教堂就在聖布拉斯廣場上, 廣場上經常有人坐在長椅上休息,看書。
繼續向上走,會走到到一個觀景台(San Blas Observatory),把整個庫斯科都盡收眼裏,一覽無餘,包括主廣場。這兒也有不少連心鎖。後麵有一所教堂 San Cristobal。
在觀景台回頭一望,有美妙的壁畫,放眼遠望,遠山之上便是耶穌的雕像(Statue of Ch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