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再談美國醫生自殺現象
(2021-06-27 08:01:36)
下一個
在美國,醫生是一個令不少人向往的職業,但通向醫生職業之路卻十分崎嶇。在青春年少時,學子們拚命考大學 (Undergraduate),四年大學後,風華正茂時,又要拚命考醫學院(Medical School)。在別人卿卿我我的時候,他們永遠在為下一步打拚。在等待醫學院畢業時,要考住院醫考試,申請住院醫生(Residency)培訓計劃。醫學院畢業後,根據專業的不同這住院醫生一做就是3-7年不等。然後一部分人在完成住院醫後還選擇做1-3年的亞專科訓練(Fellowship)。在通往醫路的過程中,用過五關斬六將來形容實不為過。不用說許多人畢業後經濟上背有沉重的貸款,不用說他們為了畢業經曆了多少次考試,這些人至少經曆了漫長的軀體與心理的煎熬,曆經了成百上千的磨難。當隧道盡頭的一縷光明若隱若現的時候,一些身為救死扶傷的人們卻在壓力,恐懼,茫然,痛苦及自我懷疑中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醫生本來是救死扶傷的,當他們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時,聽起來則十分悲傷和淒涼。2011年, 在現代精神病學(Current Psychiatry)雜誌上登了一個醫生自殺例子。![](/upload/album/d8/c2/5a/dfaee2bc1543jD6zh7Lw.jpg)
幾個月前(2021年5月13日),美國紐約一位外科醫生的兒子,埃裏克, 在著名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兒科中心已是胎兒科室的主任了,至少是一名小有成就的兒外科醫生了,卻不明原因地選擇了自殺, 死時正是醫生才華高峰的42歲, 留下了太太,十歲出頭的一兒一女。他的背景可不謂不優秀, 大學上的是哈佛學院, 醫學院上的是哈佛醫學院,住院醫生是在加大舊金山醫學院做的,一切都隻能用優秀來形容,別人眼裏隻有羨慕, 然而結局卻令人感歎人生。![](/upload/album/d8/c2/5a/dfaee2bc1517AM0zDKp2.jpg)
洛娜 M.布林醫生是曼哈頓紐約長老會艾倫醫院急診科主任,新冠大流行期間治療許多冠狀病毒患者, 冒著生命危險, 讓許多人獲得了新生,而她卻於2020 年 4 月 27 日在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而自殺身亡。![](/upload/album/d8/c2/5a/dfaee2bc1501xhIsf5kA.jpg)
G醫生是一位正在做第二年外科住院醫生的年輕人,在女朋友突然終止了與他的戀愛關係後,他突然變得很抑鬱。因為住院醫生的繁忙日程和害怕因請假看病會影響輪轉後對他的評估,他未能如願去看精神科醫生。結果是他的住院醫生工作能力每況愈下,最後導致管住院醫生的Program Director不得不讓他休學治病。這無疑在G大夫抑鬱之傷上又抹上了一層辣椒油,他感覺到自己心痛永遠無法愈合。於是他絕望了,寫下了遺書,交代了葬禮和遺物安排,然後在住所的陽台上用上吊的方式結束了年輕的生命。2015年四月五日,一位叫 Fred Brandt的皮膚科醫生在邁阿密自己家裏懸梁自盡了,終年65歲。這是一位著名的”星級醫生”,他是最早使用肉毒素和填充物整容的醫生,為麥當娜等影視歌星整過容。據說他因在Tina Fey 的節目“unbreakable Kimmy Schmidt "中扮演一古怪的整型外科醫生角色而遭到嘲笑,深深受到傷害後自盡的。2014年8月,兩位住院醫生在紐約市先後跳樓身亡。兩起醫生自殺僅隔數日。這兩位住院醫生都是剛進入住院醫的第二月輪轉。對於他們的自殺行為,人們總是有些難以想象,因為他們剛剛慶祝從醫學院畢業,又錄取到了心儀的住院醫生培訓計劃,按常理說,在經曆了數年的身體與精神的磨難後,他們心情應該是熱情,高興與激動的。較為戲劇性的是,這兩名住院醫生自殺的時間正好發生在介紹第一年醫學院學生進入醫學專業的所謂的“白大衣慶祝(White Coat Ceremony "那一周,顯然這兩名住院醫生的自殺給剛步入醫學院的新生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兩位醫生選擇結束年輕的生命消息當時引起了轟動,紐約時報也有專門報道並有專題討論。MedScape 在2015年報道,在美國,每年大約有400名醫生死於自殺,這數字相當於一個美國醫學院在校學生的人數。也就是說,平均每天有至少一個醫生選擇自殺。盡管醫生死於心髒病和癌症的機率少於一般人群,但死於自殺的機率卻遠遠高出一般人群,也高於其他職業人群如律師,商務人員等。1996年,Public MED一項調查表明,醫生自殺的可能性是非醫生群體的兩倍。女醫生人自殺的可能性又是男醫生的三倍。特別是年輕醫生,他們在開始做住院醫生階段時,特別容易有自殺想法和行為。一項對四年級醫學生和第一年的住院醫生的調查顯示,9.4%的人承認在過去兩周曾經有過自殺想法。20%住院醫生達到抑鬱症標準, 74%住院醫生有職業倦怠表現。另一調查表明27.2% 醫學生有抑鬱症狀, 但隻有15.7% 的去尋求治療。這樣高的醫生自殺傾向在澳大利亞,英國和其他國家也得到了證實。是什麽把醫生推向了他們的心理承受的極限?原因當然很多很複雜,摘要一些如下:壓力過大:醫學生被要求追求完美無缺,因為一點小錯也許會斷送病人的生命。住院醫生工作的時間長,負擔重,他們不僅僅是看病人,而且還得閱讀文獻,參與病例討論,準備各種考試等等。醫學生與住院醫生在病房常常受到來上級醫生,高年住院醫生,甚至護士的壓力或言語羞辱。他們還得麵對各種性格不一的病人與家屬的帶來的壓力。醫學生學的課程繁多,經曆的考試一個接一個,做了醫生後,一輩子都逃脫不了考試, 有些醫生下了班還得在家完成病例, 電子病曆也是加在醫生身上的一座大山。壓力大很容易被認為是醫生職業理所當然的事情,即使有了抑鬱症狀,也容易被身邊的人習慣地認為這就是他們的職業,工作壓力大是自然的,而忽視了對醫生的自殺傾向的診斷。直到生命不再時,親人甚至是配偶才晃然大悟地說,“我真的不知道他曾受到過這種折磨”。社交隔離:長時間工作,晚班,節假日值班,周末工作等使住院醫生沒有時間和機會與親朋好友在一起,沒有時間談戀愛,沒有時間照顧家人也是造成抑鬱甚至自殺原因之一。正常普通人群男性抑鬱症患病率大概是12%;女性大概8%。但是在醫學生與住院醫生中,卻是15-30%(男女)。與普通人群一樣,最常見導致自殺的原因是已有的情感性精神病(抑鬱症與雙極性情感性疾病)。一些醫生還有一個毛病,他們多數不願意直麵,接受或承認自己有抑鬱症,更不願意治療(其他內科疾病也不願看醫生)。一個對外科醫生的調查發現,在過去12個月裏,16名外科醫生中有1人有過自殺想法,其中隻有26%的有過自殺想法的尋求過看醫生。60%被調查的外科醫生直言他們不願意看醫生。生病的醫生不原意看醫生原因是多方麵。醫生認為在病人或同行麵前要給人一種健康的感覺,這樣才顯示出治癒病人的能力,換的話說就是,害怕別人認為自己都治不好自己的病,怎麽能治好別人的病呢。同行醫生有時為了情麵,有時感覺到同行有什麽病也不會直接告訴同行。即使看了醫生,診斷治療醫生在看生病的醫生時往往有些束手束腳,也容易忽視全麵的問診和體檢(貴人綜合症, VIP Syndrome)。就象外科醫生裘法祖教授不敢給自己兒子開刀的傳說一樣。還有一些原因是醫生對自殺的手段與方式較為熟悉,也容易弄到能至死的藥物。所以醫生自殺成功率是正常人群的兩倍。醫療法律訴訟帶來的壓力也是導致醫生患抑鬱症甚至自殺的原因之一。大約十年前,一位徳克薩斯州的急診科醫生,在一起醫療訴訟的官司雙方同意結束後,自殺了。他在遺書中寫道,“希望我的死亡能讓人們看清楚一些作證專家是多麽的不誠實”。醫生自殺也發生在首次接到訴訟通知時,法庭判決後,不公平的金錢要求等。還有醫生在工作單位因種種原因遭受岐視(如醫療事故保險太多,訴訟太多)而不能繼續工作後自殺或試圖自殺。如果能早點發現抑鬱症狀,也許能早日幫助診斷與治療,預防醫生自殺。2003年,美國所有住院醫生培訓計劃都規定把住院醫生工作時問封頂為每周不超過80小時。為了緩解壓力,住院醫生期間提供有對外保密的心理谘詢服務。住院醫生還有每月定期娛樂活動,身體鍛煉,冥想,寫作活動,與治療狗陪伴等各種活動。精神專家表示,醫生在有自殺想法時,應立即治療並住在能保護隱私的醫院治療,這樣可能保住患病醫生的生命。如果做不到保護隱私,患病醫生很多不會看醫生。一旦醫院,雇主,政府主管醫療部門(Board, 執照部門)等知道了,醫生會麵臨各種詢問,騷擾,甚至失去行醫執照的危險。所以也希望政府有關部門修改對患病醫生過於嚴厲的管理與限製,這樣更多的有抑鬱症的醫生會敢於尋求治療。當然完滿解決方法是很難找到的。盡管釆取了一些方法,美國醫生自殺率還是很高。
為了錢丟了命,不值的。
醫生的壓力是很大的,尤其是醫學院的學生,很多人的智商其實學不下來,但已經貸了幾十萬的款,怎麽還?
如果順利完成學業,還貸款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情,畢竟收入很高,至多一兩年就還清了。其實從家庭背景來看,多數學醫的人都是中產上層(沒有富人是肯定的),最壞情況下家庭是能夠償付貸款的。
但家庭是否願意償付是另一回事,尤其是那種子承父業的,往往是家庭逼著學醫的。
如果你學不下來,會是什麽心理壓力?
至於當了醫生後,抑鬱症是普遍的,因為看見太多的悲慘事件而無能為力。
天天麵對患者就是心理折磨了。還不都是為了錢。"
心裏陰暗的人以為人人都跟你一樣。
=====
這個需要澄清一下。樓主所謂“住院醫生”是residency,還不是醫生,是通向醫生的一個重要步驟。這個中英文有差異。讀者不要誤以為residency相當於中國的住院醫生。
=====
如果我沒有記錯,這是經過很多努力從105小時減到的。
每周80小時!這可是比中國的“996”的勞動強度還要高出百分之十啊。
還是當幼兒園老師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