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中國學者學術論文報道,嚴重急性呼吸係統綜合症-冠狀病毒-2(SARS-CoV-2)(引起COVID-19的病毒, 網絡又稱新冠病毒)於2019年12月8日在中國武漢首例出現。那時即使是最有經驗的國際公共衛生專家都不能預料它將會迅速地在全球蔓延,會造成這樣一個100多年來最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危機,筆者當時認為病毒可能會傳播至他國如美國,但沒預見到當今如此嚴重的全球性大流行。
根據最近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政策研究及政策中心一份報告(參考文後),新冠很可能是一場反反複複的持久戰,而不是一場殲滅戰。
2020年1月,一些公共衛生官員開始拉響警報,但直到2020年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Covid-19全球大流行。
Covid-19的病毒著實把全球各國弄得措手不及,而且人們對其未來發展情況仍然是高度地不可預測,也沒有清楚的知識去指導如何去最終地控製這個大流行。
其他兩種動物傳人的冠狀病毒病如SARS(莎士,非典,即由SARS-CoV-1病毒引起的一種嚴重急性呼吸道疾病)和中東呼吸綜合征的冠狀病毒[MERS-CoV]的流行病學與SARS-CoV-2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這兩種病原體無法為Covid-19提供有用的模型來預測新冠這種大流行預期的結果。
專家認為,最好的用來比較的模型是大流行流感。自1700年代初期以來,全球至少已經發生過八次流感大流行,其中四起發生於20世紀(1918-1919、1957、1968)和本世紀2009-2010。當我們試圖預測未來情景時,我們可以也必須從過去的流感大流行中學習從而認識當今的COVID-19大流行。通過將COVID-19和流感大流行進行比較,可以幫助我們來預想當前COVID-19大流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N種情況。
目前很多模式主要聚焦在北半球,但是類似的模式也可能發生在南半球。由於南半球缺乏健全的醫療基礎設施(包括缺乏足夠的醫療設施,個人防護裝備)和合並其他疾病,例如其他感染(例如HIV,TB,瘧疾),營養不良,南半球某些地區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甚至可能會導致更加嚴重的大流行。
(二)Covid-19 和流感大流行的流行病學異同
即使冠狀病毒與流感病毒從許多方麵來說都大不相同,然而COVID-19大流行和流感大流行也有幾個重要的相似之處。
首先,SARS-CoV-2和大流行性流感病毒均是新型病毒病原體,全球人口在流行時對這些病毒幾乎沒有免疫力,從而導致全球人類對病毒的極度敏感性。
其次,SARS-CoV-2和流感病毒均主要通過呼吸道大液滴傳播,而且兩者均還有較小部分通過氣溶膠傳播。
第三,兩種病毒也都存在無症狀傳播,從而促進了傳播。
最後,兩種病毒均能夠感染數以百萬計的人,在全球範圍內快速地流行傳播。
首先,是潛伏期的不同; 流感的平均潛伏期為2天(範圍為1至4天);而COVID-19的平均潛伏期為5天(範圍,2至14天)。COVID-19的潛伏期較長,使得病毒可以在被發現之前已經在的不同人群中悄悄地傳播。這促成了各國政府在意識到局勢的嚴重性之前的那種不屑一顧的自滿情緒。
其次,這個重要不同因素是無症狀感染部分。雖然確切信息仍然在收集中,公共衛生官員表示 25%的COVID-19病例可能是無症狀的,不久更好的血清學研究可能會將此百分比向上調高。許多研究已經探索了無症狀的流感。一個綜述文獻發現了一個無症狀流感傳播者的平均值為16%(範圍為4%至28%)。因此,盡管兩種病毒都可以導致無症狀感染,但COVID-19的無症狀分數似乎比流感要高。
第三,這個考慮因素是病人症狀發生前病毒傳播的時間框架。最近一研究發現,SARS-CoV-2病毒載量在症狀發作時最高,表明病毒傳播,可能在症狀發生之前達到峰值,導致大量的症狀前傳播。對療養院居民中SARS-CoV-2的點普遍性研究表明,27名居民測試時無症狀,中位4天後24名出現症狀(3至5天),支持症狀前病毒傳播的可能性。對於H1N1大流行性甲型流感病毒,一項研究表明,病毒性傳播在症狀出現後的第一到第二天達到峰值,也支持流感大流行的病毒症狀前傳染性不及SARS-Cov-2。
1.由於潛伏期較長,無症狀傳播更多,更高R0,COVID-19似乎比流感傳播得更容易。
2.較高的R0意味著在大流行結束之前更多的人需要感染並獲得免疫。
3.根據最近的流感大流行,這次爆發可能會持續18到24個月。
4.直到60-70%的人口獲得了免疫,大流行才可能停止。
5.取決於控製措施和其他因素,流行可能以不同強度度高峰和不同時間間隔而出現。專家提出了後麵提到的3種可能性。
量化病毒傳播能力的一種方法是確定該病毒的基本繁殖數(Basic reproductive number, R0)。R0是單個感染者在完全易感人群中導致新感染人數的平均數量。
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接觸率,例如身體疏遠策略和禁足居家令,旨在將R0降低到小於1。當R0低於1時,表明傳染爆發是在縮小而不是擴大,因為每個感染者隨後感染了少於1個他人。
雖然R0不受群體免疫力的影響(即對病毒免疫的人口比例,這種群體免疫或由自然感染或疫苗接種免疫產生),但是在人口中免疫力可以影響有效繁殖數(effective reproductive number, RE),RE與R0類似,隻是RE不依賴於擁有完全易感人群的信息。
人群中的免疫力可以通過將RE降低到1以下而有效地減少或消除傳染的爆發。
SARS-CoV-2 中國流行初期的R0估計為2.0至2.5。但是,各個地理區域 的SARS-CoV-2的R0很難得到準確確定,因為識別和測試感染者的能力很受挑戰,一項研究表明,其數值可能會是更高,有人認為達到了5。另外,對於SARS-CoV-2,每個人的R0都不相同;它可以因受感染者病毒傳播的自然變異性而改變。甚至R0的平均值也不是純生物量-它取決於行為和接觸方式。例如,有人推測在人口稠密或接觸頻繁的地區(例如大城市),SARS-CoV-2的R0可能更高。
此外,一些證據表明某些人是“超級傳播者”,就像在MERS-CoV和
SARS。一些國家通過緩解措施似乎已經能夠為將SARS-CoV-2的R0降到低於1,然而隨著緩解措施的取消,任何給定區域中的R0可能又會爬回1以上,於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又導致疾病複發。
大流行性流感的R0因大流行而異,但估計一直在2左右或以下,這表明即使是過去的嚴重流感大流行病毒也比SARS-CoV-2的傳播性小。
一個在2009-10年大流行之後發表的評論文章對報告R0值的最新研究進行了一係列研究四個流感大流行。盡管結果有所不同,但最高的中位數R0與1918年和1968年的流感大流行(均為1.8),其次是1957年的大流行(1.65),然後是2009-10年的大流行(1.46)。相比之下,季節性流感大流行的中位數R0為1.27。
自1700年代初以來發生的八次主要流行病中,大多數流行沒有明顯的季節性模式。
各個地理區域中,北半球的冬季有兩次,春季的三次,夏季的一次,秋季的兩次。
七次有早期高峰,然後在幾個月內就消失了,沒有大量的人群涉及。隨後,這七個峰中的每一個在第一次峰後約6個月都有第二次實質性高峰出現。在最初的流行之後的兩年內,一些流行病顯示出較小的流行病例。
唯一的1968年的大流行開始於更傳統的流感樣季節性流行,在北半球出現了一個深秋/冬季波,第二個冬天又是第二波。在某些地區,特別是在歐洲,與大流行相關的死亡率第二年更高。
除了2009-2010年那次大流行外,這些大流行的過程並未受到疫苗接種運動的實質性影響,在此期間大約在大流行的開始6個月後美國才開始使用疫苗,直到大流行之後在美國大部分地區達到頂峰時,才可獲得大量疫苗。
一份報告估計,在美國,通過疫苗接種計劃,預防了70萬到1百50萬臨床病例,4千到1萬例住院和200到500例死亡。
自1900年以來發生了三場大流行之後,甲型流感大流行逐漸變得更適合人類,並取代了主要的季節性傳播的流感病毒,成了每年鑒定出主要的季節性甲型流感毒株。在2009-2010年大流行之後,大流行性流感H1N1菌株與甲型H3N2流感在季節性上兩者共同傳播。
觀察過去流感大流行的流行病學的關鍵點,可借鑒並預測COVID-19大流行可能會有以下可能性:
首先,大流行的持續時間可能為18到24個月,因為群體免疫需時間逐漸達到。據有限的血清監測,表明群體將需要時間,迄今可獲得的數據表明,人群中隻有一小部分受到感染,且感染率因地區而異。鑒於SARS-CoV-2的可傳播性,需要60%-70%人群獲取免疫以達到群體免疫的關鍵閾值才能阻止大流行。
由於我們尚不知道對天然SARS-CoV-2的免疫力持續時間,這可能會使情況變得複雜(可能短至幾個月或長達幾年)。根據季節性冠狀病毒,我們可以預見,即使暴露後免疫力隨時間下降,仍然可能會有一定降低疾病嚴重程度和降低傳染性這種保護作用,當然這對於SARS-CoV-2仍有待評估。
大流行過程也可能受到疫苗的影響;但是,直到至少要等到2021年的某個時候,最快也要今年底。我們不知道在疫苗開發過程中會遇到什麽樣的挑戰,這可能會延遲時間表。
其次,COVID-19大流行的未來存在幾種不同的情況,其中一些是與過去的流感大流行期間發生的情況一致。這些可以總結如下,分別是三種可能的情景,如下圖所示(橫軸是時間, 縱軸是病例數):
![](/upload/album/15/d1/3a/6d15a4882861LwDHiMu6.png)
情景1:2020年春季的COVID-19是第一波,隨後是一係列發生在整個夏季重複的較小波,然後持續1-2年,並在2021年消失。這些波的發生與地區,緩解措施,以及如何解除緩解的方法有關。如果是這種情景,那麽在接下來的1至2年裏,根據波峰的高度,這種情況可能需要定期恢複緩解措施,並且隨後放寬這些緩解措接。
情景2:2020年春季第一波COVID-19,之後是秋天或冬天的大波,和隨後的一個或多個較小波,這種模式需要在2021年秋季時恢複采取緩解措施,以期降低感染傳播,預防醫療保健係統擠兌。這種模式與1918-19年大流行相似。在那次大流行中,開始於1918年3月時有一小波,小波於夏季消停了幾個月。然後在1918年秋天,冬季,1919年春天出現一個更大的峰值。1919年的那個波,標誌著大流行病的終結。
1957-58年大流行遵循類似的模式,但規模較小,始於春季浪潮,隨後是更大的秋季浪潮,連續的小波浪,持續發生了數年。
2009-10年大流行也遵循了始於春季的模式,在春季波之後是更大的下降波。
情景3:2020年春季的第一波COVID-19浪潮之後,持續的“緩慢燃燒”地傳播和不停有新病例的發生,但沒有清晰的波形。同樣,此模式可能會有所不同,在地理上可能會受到各個地區所采取的緩解措施程度的影響。
而在過去的流感大流行中沒有發現這第三種模式,它仍然有可能發生在COVID-19流行上。這第三種情況可能不需要恢複緩解措施,盡管案例和死亡仍將繼續發生。
無論大流行發生在哪種情況下(假設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持續實施緩解措施),我們必須為至少18至24個月的重要COVID-19活動做好準備,並出現熱點定期在不同的地理區域內。隨著大流行的減弱,SARS-CoV-2很可能會繼續會在人群中傳播,並將與季節性模式同步,嚴重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與其他病原性較低的冠狀病毒一樣,例如β冠狀病毒OC43和HKU1(Kissler 2020)和過去的大流行性流感病毒都是這樣的。
在年初,筆者曾認為covid-19與莎士一樣,會在夏天來臨的時候消失,看來這對covid-19影響是低估了,這種在夏天突然消失不再重來的可能性較小,我們必須準備更可能的1-2年疫情反反複複。大家不要為誰對誰錯甩來甩去,這影響了全球近兩百個國家地區的大流行,怎麽可能是哪一人哪一國的失誤呢?反過來說,人們又為什麽不從中找出問題的關鍵所在以避免再次發生呢?
1.國家,地區和部落的健康當局應該為最壞的情況做好計劃方案(情景2),包括沒有疫苗或達不到群體免疫。
2.政府機構和醫療保健組織應製定當發病率激增時能充分保護醫護人員免於患病的策略。
3.政府官員應製定具體計劃,包括疾病高峰來臨時,啟動重新緩解措施。
4. 政府官員的信息交流應包含教育大家大流行不會很快結束,人們需要知道未來2年流行很可能會周期性發生。
要靠自然群體免疫是抗疫失敗,何況根本沒把握這種群體免疫能多有效。相比之下疫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世界上還有很多地區疫情輕微,隻要控製地區之間的往來-那會是一種新常態,戰勝新冠希望很大。密切觀察中國,如果中國沒有二次爆發的話,那中國模式的確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