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巡禮斯坦福,探尋矽穀精神》
皮皮蝦根據眾多資料及個人經曆體驗撰寫
[說明]本文經過編輯後的刪節版在2018年7月的“少年時”《矽穀帶動世界》一書中發表,原標題為《巡禮斯坦福,探尋矽穀精神》。該精簡版又在其公眾號"小多少年時"上發表。精簡原因蓋版麵篇幅所限。現本蝦在原文基礎上增修了內容,在自己的公眾號上全文以連載的方式分十二期發表。最後一期的文末將列出參考資料。
第十拍
一代宗師福澤牛校矽穀
兩位華裔名揚人工智能
軒尼詩
前文提到的軒尼詩 (John Hennessy) 1999年擔任了斯坦福教務長,2000年10月上任斯坦福大學的第10任校長。在十二年的校長任期中,軒尼詩為斯坦福大學籌募到的資金將近170億美元, 被認為是美國最有號召力的募捐者之一。
軒尼詩不但學術強,企業管理更強,最近剛加入穀歌母公司Alphabet任董事長。現在從事風投的A16Z的安德森 (就是前文提到的那個金童Marc Andreesen) 稱他是“矽穀的教父”。
軒尼詩是2018年的圖靈獎得主,他和加州大學伯克利計算機教授彼特森 (David Patterson) 共獲此項殊榮。兩人被認為是體係結構宗師,獲獎名至實歸。圖靈獎是"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獎金為100萬美元。這次兩人獲獎,雙雙將斯坦福和伯克利的圖靈獎獲獎人數加了一位。
彼特森近期也被收入Alphabet體係,兩人由此會師穀歌。兩位宗師合著的《計算機體係架構:量化研究方法》和《計算機組織與設計:硬件/軟件接口》兩本書,是體係結構的經典著作,美國各大學計算機原理和計算機係統結構兩門課都用這兩本書。其中,《計算機體係結構:量化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科學方法 , 匯總了他們對體係結構量化研究方法的見解。這本書現在已經出到第六版,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工程師和科學家,他倆的經典教材培養和指導了無數處理器設計的人才,堪稱體係結構領域的聖經。
《計算機係統結構》這門課在80年代是由軒尼詩親自講授的,而那兩本經典課本90年代才出,那時軒尼詩已去辦公司了,課程就由一名講師代講了。
軒尼詩最偉大的才能之一,是能夠將他的學術生涯與工業界結合,他也是一名成功的企業家。九十年代末,當時還不是斯坦福校長的軒尼詩和斯坦福電機係華人女教授孟懷縈共同創立了Atheros通信公司 (又一華人!)。軒尼詩說服了風險基金會投資,並任公司的董事長。公司在2004年上市。2011年,高通 (Qualcom) 以37億美元收購了Atheros通信公司。
很多研究型大學不鼓勵教授離開學校很長時間去創辦公司,否則會影響教學,其他教授也會覺得不公平,院長們也不好厚此薄彼特別照顧他們。但是在斯坦福,學校對教授暫時離開學校去辦公司非常寬容。斯坦福大學甚至允許教授們在上繳給學校一些公司收入後,免去教課的任務,專心搞科研和辦公司。這一點又是斯坦福的過人之處。
而作為斯坦福大學的校長,軒尼詩對培養創新性人才很有心得。在一次演講中,他分享了這方麵的獨到見解。他總結了創新所需要的三類人:
一曰Visionaries (有遠見的預言者)。這種人有一雙神目能夠看到某項技術可能帶來的革命性變化,特別是矽穀最青睞的破壞性變革 (disruptive revolution),從而可以一鑽到底,想法降低新技術的使用門檻、降低成本、普及新技術。
二曰Explorers (探索者)。這種人一旦革命性技術出現後,會先行一步通過各種嚐試將新技術應用於可能的場景,而此時大家可能還沒反應過來,都不清楚應用場景和機會在哪裏。
三曰Uninhibited executors (無畏不羈的執行者)。這種人有極強的執行力和行政推動力,總能通過不懈的努力將願景變成現實。
有這樣的校長,又有這樣的校園政策和氛圍,創新性人才發生井噴就不奇怪了。
人工智能實驗室和李飛飛/吳恩達的貓
隨著人工智能 (AI) 火爆,兩位華裔科學家李飛飛 (Fei Fei Lee) 和吳恩達 (Andrew Ng) 也一起名揚四海了。
兩人均在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 (AI Lab) 工作,李飛飛是AI Lab與視覺實驗室負責人,吳恩達是AI Lab主任。兩人同時又都是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係和電子工程係教授。
真正使兩人名揚世界的,是他們創建的ImageNet。 ImageNet是一個計算機視覺係統識別項目,是目前世界上圖像識別最大的數據庫,擁有龐大的標注過的10億張圖片,工作非常浩繁。這一數據庫被用於訓練深度學習圖片識別算法,ImageNet通過觀看一周YouTube視頻,自主學會識別哪些是關於貓的視頻。這個案例為人工智能領域翻開嶄新一頁,深度學習與ImageNet也互相成全,互為造星者。作為世界上首次賦予機器“識別貓”這項技能的人,李吳兩人被並譽為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領域最權威的學者之一。本蝦猜測,以後科學史上不但有著名的"薛定諤的貓",而且還會有李飛飛吳恩達的貓。
李飛飛被認為是"雞窩裏飛出的金鳳凰",她的勵誌故事堪稱矽穀華人的傳奇。她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16歲時李飛飛被父母帶去了美國。在普林斯頓大學上大學時她曾攢下錢為父母開了謀生的幹洗店,周末回家她還要在店裏幫忙幹活。後來李飛飛去了加州理工學院電子工程係讀AI專業博士,然後任教於UIUC,最終加入斯坦福。
2016年11月,李飛飛加盟穀歌,成為穀歌雲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首席科學家。後曾擔任穀歌人工智能中國中心的總負責人。現已回斯坦福。
而出生在英國的香港後代吳恩達也在美國獲得了優質的教育,他先後獲得了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學士、麻省理工學院的碩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並在斯坦福大學工作。 這四個大學剛好是全美計算機專業的前四位。
數年前吳恩達加入了穀歌開發團隊XLab——這個團隊已先後為穀歌開發無人駕駛汽車和穀歌眼鏡兩個知名項目。他還創建了穀歌深度學習研究團隊Google Brain以及在線學習教育平台Coursera。 近年吳恩達曾擔任百度公司首席科學家,現已離開百度。
前年本蝦在一次大型會議上聆聽了李飛飛的報告,印象很深。她將對自己新生嬰兒的觀察啟發引入到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設計中來,生動有趣。也許女性的細膩使之在科學上有不一樣的思路和角度,正如眾多移民、多種族雜居的矽穀能夠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和靈感。這又應該是斯坦福和矽穀成功的配方之一。
叢樂
十月初,華人生物科技協會 (CBA) 的年會在北加州舉行,會議演講嘉賓之一是本蝦請來的現斯坦福大學助理教授叢樂。他的職位看上去不高,隻是助理教授,那是因為他太年輕,剛步入職場,按美國大學的規矩,起步時都是從低開始的。假以時日,他將會是大牌教授的。趁著現在還能請得動,趕快下手了。
叢樂何許人?這麽說吧,大家都知道麻省理工學院著名華人教授張鋒吧?他是當前最火的革命性突破性成果 (可以說是諾獎級別的) 基因編輯 CRISPR技術的發明人,而叢樂作為張鋒的博士生,就是那篇驚世論文的第一作者和該技術的共同發明人。該論文發表於2013年的Science上,至今已經被引用超過15000次,是CRISPR基因編輯領域引用量最高的文章。這篇文章和其他幾篇先後發表的文章一起,成為掀起CRISPR熱潮的起點。後來叢樂又先後在重量級期刊Science、Nature、Cell、Nature Biotechnology上發表了很多相關論文,並且是此項技術的二十多項專利的共同持有者,因此引發出FDA批準的首次基因治療臨床實驗之一。
叢樂的成就使他獲獎無數,包括2017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評選出的中國區35 歲以下科技創新青年,《福布斯》雜誌評選出的亞洲地區“30位30歲以下俊傑”,美國Donald and Delia Baxter基金會2019青年學者獎。他還入選了2019年度美國GEN雜誌(Genetic Engineering & Biotechnology News)評選的“Top 10 Under 40”,是步了博士導師張鋒的後塵 (張鋒2018年也獲得此獲)。
認識叢樂是在今天夏天,我們一起去參加一個活動。因為都住在斯坦福小鎮,他就搭我的車一同前往,回來時也一起回。路途遙遠,來回一共用時約九個小時,因此有時間聊了許多。
作為外行,我很好奇地詢問了叢樂關於CRISPR的基本概念及整個發明的緣由、過程和靈感。叢樂可以用非常通俗的語言把複雜的事物講明白,最有意思的是他講到了這項技術起緣於一項很不起眼的關於酸奶的技術報告。那次,他的導師張鋒恰好在國外的會議現場留意到了這個報告,並敏銳地意識到還沒有人在真核細胞中應用過CRISPR係統,更沒有人清晰地知道這個係統是否能用來基因編輯,於是馬上通知了叢樂開辟這個充滿未知的領域。
張鋒是美國長大的華人,而叢樂是清華畢業的高材生。我們不由自主地討論起中美教育的對比來。叢樂拿張鋒成長的經曆做例子感歎美國的環境對孩子創造力的培養有許多中國所沒有的得天獨厚的條件。
其實,我當時尚不了解叢樂的過去,他也未特別提起,隻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人大附中畢業的,他還說中學時玩遊戲玩得很瘋。為了寫這篇文章,我特意查了下,才嚇一跳,這是真正的學霸啊!
叢樂在清華有一壯舉,他入學一年後發現自己的新興趣,果斷從最熱門的電子工程係轉入生物係,並且並未因此延後一年畢業,硬是擠出時間把生物一年級的課全補齊了。這還不算,他每年的學分積都是高達九十多分,包括轉係前的電子工程係。
之所以放棄最初的電腦遊戲設計師的理想轉學生物,是由於大一時受到的心靈刺激。那一年家裏看顧叢樂長大的一位長輩因為癌症不幸去世,叢樂萌生了在生物醫學領域發展的雄心,這個領域巨大的未知空間也激發了他的好奇心。
留學哈佛時,叢樂在基因領域的大牛、二代測序發明人之一的George Church實驗室工作,並意外“遇到”了張鋒。隨後,張鋒很快獲得麻省理工助理教授的職位。於是叢樂轉到張鋒的實驗室,George Church和張鋒是他的聯合導師。此後便發生了那件突破性的成就,當然也是經過九曲十八彎的艱辛探索。
一年前,擅於投資潛力股的斯坦福將叢樂聘入,就是看好他未來會有新的成就。對此叢樂對我坦言,自我期許之外的確也有壓力。不過,他不想安於現狀,沿著基因編輯的老路再做一些工作,他想要再次轉入不太一樣的領域,一切都從頭開始。
(行筆至此,發現本係列介紹的幾位大陸背景的華人剛好來自北大、清華、科大、複旦、南大五大名校,算是陣容整齊了)。
第十一拍預告
寬容鼓勵以政策顯優
思科太陽有傳奇流芳
2018.4.7 初稿
2019.10.23 增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