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皮皮蝦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皮皮蝦:【斯坦福十二拍(之五)】

(2019-08-09 22:33:56) 下一個

原標題:《巡禮斯坦福,探尋矽穀精神》

皮皮蝦根據眾多資料及個人經曆體驗撰寫

[說明]本文經過編輯後的刪節版在2018年7月的“少年時”《矽穀帶動世界》一書中發表,原標題為《巡禮斯坦福,探尋矽穀精神》。該精簡版又在其公眾號"小多少年時"上發表。精簡原因蓋版麵篇幅所限。現本蝦在原文基礎上增修了內容,在自己的公眾號上全文以連載的方式分十二期發表。最後一期的文末將列出參考資料。

 
第五拍
研究院醫學院碩果累累
李嘉誠克拉克善心拳拳
 

斯坦福研究院

從斯坦福購物中心再往北走,在Menlo Park的地界,可以看到斯坦福研究院SRI (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這已不屬於斯坦福領地了。

這家研究院在五六十年代先後有許多發明創造,比如磁性字母識別技術(1955年)、噴墨技術(1961年)、光盤記錄儀(1963年)、鼠標界麵(1964年)等等。這家研究院還進行藥物開發。它在矽穀的發展史上絕對具有重要的地位。

斯坦福醫院

回到斯坦福購物中心,從這裏往西走就是斯坦福醫院。斯坦福醫院是世界上最一流的醫院之一,一直有許多技術突破,比如首例開心手術(1960年),癌症輻射療法,激光治療視網膜脫落,心髒移植手術(1969年),基因拚接技術,等等。 

世界一流的兒童醫院Lucile Packard Children’s Hospital也在這裏。這所醫院以惠普公司創始人之一David Packard的妻子Lucile Packard命名。Lucile一直從事慈善和社會事業,是本鎮居民,在鎮裏很有聲望。這所建在斯坦福邊上的兒童醫院,幾年前又要耗資12億進行擴建,其中惠普和蘋果分別出資2500萬。

醫院旁邊有一大片住房專門以低價提供給醫生們,目的在於緊急情況下一流的醫生們能夠在五分鍾之內就能趕到醫院出診。

李嘉誠中心

斯坦福醫院旁邊是全美頂尖的斯坦福醫學院(School of Medicine),李嘉誠知識研究中心 (Li Ka Shing Center for Learning and Knowledge) 就座落在斯坦福醫學院旁邊。

建築物前麵有一大排底座,每個底座上都是一幅圖案,展示出斯坦福在人類科學史上所做出的突破性貢獻,整個圖案合起來就是一部科技發展的宏偉史卷。李嘉誠共捐贈3700萬美元用於斯坦福醫學研究項目,該建築為其中一項。

當年李嘉誠兒子李澤钜入讀斯坦福大學時,被校園的美景迷住了。和兒子分手時,他在校園裏看到一隻藍色知更鳥,於是就全神貫注蹲在地上拍照,轉過身才發現自己擋在路中間。十多位騎自行車的學生停在他身後,正微笑著用手擋住嘴巴,示意大家保持安靜。他說,當年的照片已不知去向,但同學們的涵養,奠下了他對斯坦福的一份情。“當年的點滴,成就了這座美麗的大樓。” 

克拉克中心和生物大牛駱利群

在醫學院旁邊緊臨李嘉誠中心的是克拉克中心(The James H. Clark Center),它是個三層拱形建築物,裏麵有生物、醫藥、化學、物理和工程多種學科,這種布局寓示著思想和發現總是來自於雜交融會和醞釀。

這座建築取名於著名企業家克拉克(James Clark)。克拉克是一個對技術、團隊和市場機會非常敏銳的創業家,此前是視算科技(Silicon Graphics)的老板,身價三千萬,由於厭倦了沒有激情的生活,想再創業幹出一番轟動的事業,於是他看中了才剛從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計算機係畢業的22歲金童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兩人在1993年創辦了紅極一時的網景(Netscape)。馬克·安德森由於開發出摩薩克 (Mosaic) 瀏覽器而被譽為互聯網的點火人,他現在是安德森-霍洛維斯分享投資的共同創始人。網景的重要意義被認為是以技術的巨大力量從根本上重塑了美國社會,推動了從工業經濟時代向信息時代的過渡,標誌著信息時代的開始!關於這件事,請讀本蝦舊文《矽穀雙城記》(九)。

克拉克中心見證了多位斯坦福諾獎的光榮,但本蝦偏心眼,隻想介紹華人之光。斯坦福生物係有位專研腦神經係統的教授,同時也是美國文理學院和美國科學院雙料院士,他的名聲近來在中美兩地越來越如雷灌耳,他就是本鎮的鄰居駱利群。

駱利群畢業於科大少年班(沒上高中),經中美生物聯合招生項目CUSBEA到美國麻州布蘭戴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 直攻博士,師從名師Dr. White。後來投到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華裔名教授詹裕農教授門下做博士後(詹博士與夫人在1996年雙雙被評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駱利群15歲入中國名校,30歲成為美國名校博導,36歲取得斯坦福大學終身教職,46歲獲美國雙院士榮銜,一路走來,不斷刷新紀錄,靠的是智慧和勤勞,更靠的是對科學研究的專注、強烈的好奇心和真正的熱愛。他說,不要總想著得獎,要“瞪大眼睛發現有趣的事情"。

駱利群幾年前作為唯一作者出版的英文教科書 Principles of Neurobiology (《神經生物學原理》)被作為大學教材廣泛使用,現已翻譯成多國文字。該書的寫作曆時五年完成,創了兩個在國際上少見的驚奇:一是華人撰寫英文科學教材並不多見,二是由一位作者獨自完成教材寫作更為少有。

今年四月,駱利群獲得了美國國家科學院獎的殊榮。他自己說這是個“職業中期獎”(for “mid-career neuroscientist”), 希望未來還有很長的科研生涯。本蝦喜歡胡亂引申,覺得這裏話中有話啊。這麽高的成就還被"自謙"為"職業中期獎",那人生目標一定高遠啊!

駱利群的夫人廖曉伶也巾幗不讓須眉。2015年孩子上了大學後,她得以有了更多自由,於是毅然辭去了在著名生物製藥巨頭基因泰克的工作,與人聯合創辦了生物技術創新公司Immune-Onc Therapeutics,Inc.,公司一成立就獲得700萬美元的A輪融資。該公司在2017年獲得世界最大的生物技術機構BIO評選的新興公司人氣獎,去年又被美國生物醫藥行業知名媒體網站 BioSpace 評為當年新興生命科學公司20強之一。

駱廖兩人的緣份始於CUSBEA項目,這裏有段佳話本蝦忍不住要分享一下。當年北大畢業的廖曉伶也是CUSBEA生,兩人相識於CUSBEA項目必經的出國前外語強化培訓班上。雖然時間很短,但兩人已互有好感。一般來說,CUSBEA生培訓結束後會被分派到美國不同州不同大學裏,很少有兩人在同校,甚至同州都不多見。當時的北大校長張龍翔得知兩人的情況,為了成全此事,專門寫信給美方項目主管,自作主張聲稱駱廖兩人已訂婚,請安排同校。遂成就了此一佳緣。深得美國文化精髓的校長事後解釋道,如果不這樣說,在美國人眼中,隻是dating是不足以予以重視的。

曉伶的博導、2017生物學和醫學諾獎得主Michael Rosbash在曉伶和另一位學生的博士畢業典禮上

CUSBEA項目由美籍華人科學家吳瑞於1981年創辦,每年從中國名校選拔大約30人赴美留學,整個程序要經過學校推薦及考試選拔,美國教授親自飛到中國麵試等環節,最終入選者的學費和生活費由美國院校資助。該項目在1989年停止。

2008年,吳瑞先生去世, 當年的 CUSBEA學生在追悼會上決定,捐款成立“吳瑞紀念基金會”,仿效當年的CUSBEA,資助大中華地區生物領域裏的年輕優秀人才,駱利群、廖曉伶夫婦成為該基金會的骨幹。

駱利群在中國科大畢業紀念冊上給同學的留言 (由本蝦群友、當年天津市高考狀元張紅提供)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這種薪火相傳的精神是矽穀的核心價值,在英文裏叫"pay forward",意思是把別人對你的幫助還給另外需要的人。

第六拍預告:
題目還沒想好呐!是關於張首晟和鮑哲南的內容,歡迎網友幫忙,多謝!
 
2018.4.7 初稿
2019.8.9 增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