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牛津和劍橋合稱Oxbridge,中文就叫牛劍了。劍橋大學有八百年曆史,比牛津大學晚。當年一批牛津師生在劍橋鎮建立劍橋大學,開啟了兩校八百年的愛恨情仇。可以說牛津是劍橋的母親,也是其親密的敵人。
許多年以後,劍橋校友又在美國建立哈佛大學。有趣的是,哈佛大學所在的美國小鎮也叫劍橋(Cambridge)。前段時間,有位朋友的兒子從劍橋畢業,要去哈佛邊上的MIT(麻省理工學院)讀博士。她用了一句很妙的句子說:From Cambridge to Cambridge。 結果我馬上也回了一句妙語:From England to New England (麻省等東部幾州合稱新英格蘭地區)。她讚道:That’s a good one!
牛津、劍橋和倫敦三者形成了一個三角形,它們之間都有一兩個小時車程。在我去之前,有個人告訴我牛津劍橋是隔壁,緊挨著的,我還信以為真。這人去年夏天去過的,說這種話讓人懷疑他去沒去過。
英語裏有個詞組town and gown(小鎮和教袍)說的就是牛津的事。Gown指的是牛津的學生,他們是修士,著黑袍。這種黑袍可能就是我在第三篇提到的Sub-fusc,有人問是什麽樣子,下圖給你個直觀的感受。
小鎮和教袍的關係是典型的對立組合,一直是個有趣話題。八百年前,一個牛津學生練習射箭時不小心誤殺了鎮上的一名婦女,引發市民與學生、學者之間的衝突。學生一呼百應,加入大規模鬥毆,數千市民也湧入圍攻。雙方弓箭傷亡無數,校長市長均無奈,一次次請國王仲裁。
為避禍,一些牛津師生出走,在100多公裏外的劍橋鎮繼續辦學,當地教會和市民也給予了支持,後來加入者眾,劍橋大學便自然成為與牛津分庭抗禮的名校了。
擁有同樣DNA的兩校,互相之間的稱呼也很有意思,都不直呼對方大名,而以"the other university"(另所大學)稱之。當我向女兒求證此事時,她說不對,他們其實稱對方是"the other place"(另個地方)。這個更損,根本就不把對方當回事。女兒在課堂上就聽到教授說,"我昨天去了the other place"。聽的人都明白說的是劍橋。這種雙子星座的瑜亮情節在世界範圍也普遍存在,比如哈佛和MIT,還有北大清華。後者是互稱隔壁的。
這是兩校的校徽,共同點是校徽上都有一本書,但劍橋的是合上的,而牛津的是打開的。牛津學生因此嘲笑劍橋學生"書是擺設,不看書",而劍橋學生反駁說"你們讀書太慢了,我們早都讀完了。書是工具,重在掌握,不必成為書的奴隸"。
說到書,兩校圖書館館藏極豐。而且英國書業公所在十七世紀就規定,英國任何一家出版社的圖書都必須為牛津和劍橋的圖書館免費提供新書。
180多年前,兩校開始了一年一度的劃船賽,而且不管刮風下雨從不中斷,隻有因為兩次世界大戰而中斷過。劃船賽在春天的周末於倫敦泰晤士河上舉行。以往的戰績是,劍橋和牛津分別贏了82次和80次,還有一次平局 (當時科技還沒有那麽先進,沒有攝像設備辨別細微差別),真是平分秋色。這種傳統賽事也被其它大學仿效。每年六月在波士頓的查爾斯河上,哈佛和耶魯會有劃船賽。不知為什麽選了遠處的耶魯不選隔壁的MIT。國內北大和清華幾年前也搞了這個比賽,最近幾年好象消停了。
牛劍這兩所大學都是學院製,各學院散落在小鎮的各個角落,與其說城裏有大學,不如說大學裏有座城。
學院一詞在中文裏容易引起歧義,許多人會難解其義。上次在劍橋,張教授就說他住了一段時間後才搞明白。最開始,當人們問他那個學院的,他總是回答他在經濟係。
簡單來說,國人心目中,學院就是相近的係科組成的一個大的行政單位,比如工學院、理學院等等。而牛劍的學院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它們的學院每個都是類似獨立的大學,有自己的圖書館、食堂和宿舍。學院裏包括各個不同專業的學生。學院有專業導師負責對每個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專業上的啟發和指導。每個牛劍的學生都有雙重從屬關係:某個專業和某個學院。這種學院製在美國隻有耶魯部分地繼承了。
一般人的印象是,牛津文科強,劍橋理工科牛,所以有“藝術的牛津,科學的劍橋”之說。這有點像哈佛和MIT,北大和清華。
但這隻是一種籠統的說法,具體到某個專業或方向則未必。比如典型理工方向的人工智能領域,牛津就執業界牛耳。和女兒討論這一點時,她的觀點很獨到。她認為,AI 相關的外圍專業很多是文科,比如語言學、心理學等等,而這些方麵牛津是很強的。牛津還有些係科是別的大學根本開不起來的,比如西藏學。
牛津有一個很牛的專業,被稱為是“統治大不列顛”的課程,“英國首相製造機”,這個專業就是政經哲專業(PPE,Philosophy, Political science , Economics)。申請該專業的學生都極具野心,人人懷揣首相/總統夢。該係是牛津入學競爭最激烈、錄取率最低的係。下圖是英國衛報 (Guardian) 的文章封麵。
PPE由三個學科組成,是英國最受歡迎的跨學科本科學位之一。 這個課程最初由牛津大學創立,而從這裏畢業的知名人士多到令人咂舌,隨便列舉幾個就能把人繞暈: 英國前首相卡梅倫,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羅德獎訪問學生), 澳大利亞前總理弗雷澤,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昂山素季, 巴基斯坦前總理貝·布托,TED老板 Chris Anderson, 等等。最近11任英國首相裏有6位畢業於PPE。
PPE課程的設計紮根於一個核心觀點,就是要完整認識社會現象,必須通過幾個不同角度而互補的學術方向和分析框架去達成。而政治、經濟和哲學,正是我們用以理解現代人類社會最為重要的幾個角度。這三門學科的每一個單科,都在牛津享有極高的聲譽,擁有超過200名知名學者的支持。
在牛津學習PPE,典型的一周大約包括了6~8節講座,3節一對二的導師討論 (tutorials),或者1節討論+2節小班課 (class)。 總共的上課時間平均到每天也就兩個小時。 那麽其他時間幹嘛呢? 當然是趕死線 (deadline)啊!!!
一周平均會有兩到三份要交的作業,論文在tutorial之前交,tutorial的時候,導師會跟學生討論。若是練習題(sheets)的話一般會上class,就是4~7個學生和老師一起討論題目思路。一周兩份作業聽起來是一個很輕鬆的課程安排…但每份作業都要花十幾個小時乃至幾天。
基於牛津的成功,世界上許多知名的大學也開始提供PPE課程,比如英國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美國的杜克、耶魯等。
劍橋最牛當然體現在科學上,前文本蝦已提到可稱為諾獎巢穴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包攬劍橋半數諾獎的歐洲最佳醫院醫學院、還有堪比矽穀高科技重鎮的"矽沼"均在劍橋,在此不再贅述。最說明牛劍不了情的是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霍金,他是牛津畢業,但在劍橋擔任大學教授。成為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和作家。
學校特長不一,學生氣質自然迥異,但相同的是,都是年青氣盛,活力四射。幾年前,劍橋學生搞個了“美臀大賽”,結果牛津學生不想劍橋獨美,也應聲搞了一個,一時很火爆。這成為獨木舟賽之外另一項年度對決。下圖上麵為劍橋裸男下麵為牛津裸男。雙方各出了五男五女對決,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網搜。
注:文中關於PPE的部分主要根據知乎內容編輯而成,作者:Robin Robin,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432597/answer/187094177
2018.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