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皮皮蝦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皮皮蝦:【矽穀雙城記(十一)】

(2016-06-22 08:03:41) 下一個

前些日子,本蝦發現兒子借的一些書到期了,馬上上網續借,但有一本書因為有人已預訂不能續了,隻好找出來還掉。

這本書叫《從0到1》(From Zero to One),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彼得·泰爾(Peter Thiel)。記性好的讀者應該能想起來,他就是本蝦在上篇曾經提到的那個在斯坦福校友雜誌上發文反對AA(特殊照顧)的天使投資人。
 
 
《從0到1》這本書內容有關初創企業,當年預售時就占據了美國亞馬遜排行榜第一名,一度賣斷貨,被一批創業家和企業家評為“迄今為止最好的商業書”,被奉為創業聖經,在機場書攤的顯要位置總能找到。怪不然不能續借呢,連我都想看呢。
 
兒子本來應該有時間看完的,都怪學校最近舉行AP考試時行政疏失,許多學生不得不被要求重考。兒子這次考五門AP,共需要兩周(有late exam),最後就變成四周了,另外又有期末考試和一些大的project,這本書就沒時間讀完了。他同時還借了許多別的書,居然有一本書名叫《何時搶銀行》(When to Rob a Bank),令我大跌眼鏡。從創業到搶銀行,這轉換也太傅立葉了吧!

我對兒子歎道:這個泰爾這麽牛,還有時間寫書?兒子笑道:你沒見還有一個作者在下邊?本蝦定睛一看,果然有個第二作者以較小的字體呈現,這才是真正的作者(出版商多麽勢利啊)。按兒子的話說是ghost writer(槍手)。

兒子告訴我,他見過泰爾,但不記得具體在哪裏,應該是某次黑客馬拉鬆時主辦方請來做演講嘉賓的。這也算是矽穀的一項福利,孩子們因此眼界比較廣。

泰爾何許人?有多牛?這個按下不表,本蝦會在下篇隆重推出這個"黑手黨"黨????。

本蝦下麵幾篇要講的都是發生在新世紀前十年的故事。因為出場人物眾多,你方唱罷我登場,又頭緒紛繁,可能會使人眼花繚亂。本蝦會使出吃奶的勁,盡量簡明有條理,不讓你讀得累和煩。文章會摻雜一些八卦段子,顯得格調通俗,不過這不正是君之所好嗎?

由於內容龐雜,文章不得不稍長。好在剛好趕上幾十年一遇的"草莓月"(夏至加滿月),天長了,文章也長,不算過分吧? 

新世紀十年的伯樂沃土(Palo Alto)

無數的書報、電視和互聯網,都瘋傳著這樣一個關於矽穀的神話:"有兩三個綴學的大學生(最好是斯坦福的),有一天在車庫裏不經意發明了一個什麽東西,馬上招來了幾個風投資本家,隨手甩給他們幾百萬美元。兩年後,這幾個年輕屌絲辦起的燒錢公司就上市了,華爾街欣喜若狂,也不管它有沒有盈利,當天就把它的股價炒了n倍,這幾個創始人一夜之間就成了億萬富翁,跟著他們喝湯的員工們也個個成為了百萬富翁。接下來,他們蓋起百萬千萬豪宅、開上保時捷法拉利跑車(應該是特斯拉吧?)。每個人又甩手給母校蓋了棟大樓,於是張三李四王五劉六麻子的大樓就到處都是了。從此過上了幸福生活(then they lived happily ever after)。

這個神話好象每天都在矽穀上演著。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互聯網泡沫前,矽穀每天都會誕生60多個百萬富翁。人們飯桌上聚會時的話題全是某某大發了、某某創業了諸如此類的話題。有一位到南加發展的朋友比較了矽穀和南加的熱點話題,感歎矽穀創業氣氛之濃。他說南加那邊的話題很生活化,全是誰家孩子進了名校、誰家買了大房子之類。

在一次發生在斯坦福校園的聚會上,一大群野心勃勃的華人高科技驕子們個個躊躇滿誌要大幹一場。隻有文科出身的張慈無比焦慮和失落地說不知道幹什麽好。於是眾人紛紛勸道:將來你就寫我們的故事好了。還真是一語言中了。張慈多方籌備,最近終於拍成《矽穀中國人》第一集,還要繼續這個係列。本蝦上上篇已經有介紹。

斯坦福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說,“如果說創業公司在全世界的成功概率是3%,那麽矽穀創業公司的成功率在10%左右,而斯坦福大學的學生創業成功率往往在30%-40%"。他把這歸因於自由創新的氛圍。而目前在矽穀至少5000家公司的創辦者是斯坦福的師生。統計表明,如果算上惠普的收入,1988年到1996年由斯坦福人的企業創造的收入占矽穀總收入的60%。

張教授認為,從 1 到10都很容易,但從0到 1 就很難(蝦注:這不正是無中生有嗎?當然難了!)。張教授的切身體會是:"在斯坦福的教授沒有那麽多的條條框框,但是如果你沒有從0到1的創新壓力,整天跟著別人後麵,那是會被看不起的"。

張首晟的研究成果量子霍爾自旋效應在2006年發表後,到2007年就被證明存在,並且可以用於解決日漸走向終結的摩爾定理了。他被認為是早晚會獲諾獎的有力候選人。

矽穀不僅有個斯坦福,在不遠的距離還有一個加大伯克利。你可以說這兩所名校是絕代雙姣也好,互有瑜亮情節也罷,它們就是矽穀的左右腦。

加州伯克利大學建校以來,已有21位諾貝爾獎得主、130多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300多位美國國家文學和工程院院士以及3位普利策新聞獎獲得者。

 

建立在校園附近的英特爾伯克利實驗室雖然是一個小小的工業實驗室,卻突顯了“產學研相結合”的特色。它隻有十來個人,卻自2001年成立以來借助伯克利雄厚的科研實力在全世界聲名遠揚。

成功的奧秘就在於英特爾公司獨創的開放和合作研究(OCR)模式。在此模式下,實驗室的運作原則是非獨家占有知識產權。英特爾雖擁有並資助這家實驗室,但實驗室的大多數研究成果都公開發表並與社會共享,隻在極個別情況下會申報專利。這就消除了企業與大學之間在知識產權方麵的扯皮,因而加強了合作,加速了創新。實驗室主任也每兩三年輪換一次,以保持研究項目和方向的活力。

創業和創新的第一要素是人才。伯克利名滿天下的哈斯商學院院長理查德·萊昂斯說,與其他商學院相比,他們更加注重培養具有創業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哈斯之所以成為哈斯,與矽穀的文化密切相關。“矽穀文化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麵就是寬容、甚至歡迎失敗者。隻有這樣,人們才敢於發表並堅持自己的意見,永遠都會有人提出解決方案。” 的確,“It is OK to fail”(失敗了沒關係)是許多矽穀人的口頭禪。偉大領袖泰爾也教導我們說,"設定一個實現起來很困難的目標,然後漂亮地失敗"。是自由落體還是拋物線啊?

矽穀一直秉持著美國早期的西部精神,那是一種不畏艱難的創業精神。當代的西部人,不再是地理上的邊疆開拓者。他們有他們的新邊疆,那就是新工業。這些來到矽穀淘金的人,沒有家庭因素的幹擾,也不用擔心因創業失敗而蒙羞,他們具有一往直前的冒險精神。同時,矽穀比任何地方都寬容失敗,人們把創業失敗者稱之為“有經驗的人”(experienced),投資者會更青睞他們。因為他們已付出過學費,會走更少的彎路。有些公司的董事會就喜歡要敗軍之將作CEO,因為失敗是財富,有此閱曆的人應該比誰都清楚前路的陷阱在哪裏。

接受失敗是矽穀的重要理念。矽穀創業的失敗率很高(60%-70%),能存活十年以上的公司隻有10%。失敗是矽穀經濟運行的一部分,它淘汰了創業公司產品開發初期的不切實際想法,也錘煉了那些從失敗中站起來的創業者。

本蝦在穀歌工作的鄰居告訴我,他認識一位奇人曾經有過十次創業都失敗的經曆。這人的故事不但沒有讓人覺得他是個失敗者(loser),反而令本蝦肅然起敬。這不正是曾國藩屢敗屢戰的精神嗎?當年曾國藩上書朝廷,將原文中的"屢戰屢敗"改為"屢敗屢戰",立馬愈挫愈奮的精神就躍然紙上,意境頓時陡然上升了100個GB

有人說本蝦講現代外國人的事扯中國古代人的典故,跨度太大。好吧,那就說個近的美國的。知道麥克阿瑟麥帥吧?他最有名的話是什麽?請看下句:

"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only fade away" (老兵不死 , 隻是凋零)。這句引用貼切了吧?

下麵這本書就是這位奇人的失敗總結。本蝦一定要在一個月高風黑的夜晚細細品讀。

前幾天,另有一奇人居然創出一份全部是個人失敗記錄的簡曆,令人耳目一新。在這個有些人恨不得把簡曆充滿誇張不實之辭的時代裏,這樣一份簡曆,展現的卻是不言的自信!

接受失敗,這是矽穀成功的又一大因素。

最有趣的是,矽穀自2009年開始每年召開一屆失敗者大會(FailCon),主要聚焦失敗故事。大會的宗旨是無論怎樣的失敗,在於你如何看待。會上矽穀業界多位重要新星和大老發表對失敗項目的看法,其中包括本文後麵會講到的Paypal前高管、Slide創始人萊文(Max Levchin)、David Hornik,Zynga創始人Marc Pincus等等。直到PayPal以15億美元價格出售給eBay,萊文創辦的前4家公司都遭遇了失敗。

失敗者大會不是為了慶祝失敗,而是總結企業失敗原因,使失敗變得可以接受,以及如何優雅地麵對失敗。比如,如何辭退員工、關掉一家公司,以及如何向投資者解釋錢為何打水漂了。

失敗者大會的組織者Cass Phillipps說,“失敗也是很有趣的,我開辦失敗者大會的目標不是賺錢,是為了大家不再賠錢,並改變人們對失敗的看法。”許多人不再想聽成功的故事了,他們想知道關於失敗的更多事情。

在過去的五十年裏,美國百分之三、四十的風險投資投到了隻占國土麵積萬分之五的矽穀地區,並且讓矽穀創造了無數的神話。這也造成美國有百分之四十的GDP來自矽穀和其相關產業。在這裏,大約每十天便有一家公司上市。美國前一百強的公司中,矽穀占了四成,包括IT領域的領軍公司惠普、英特爾、蘋果、升陽、思科、雅 虎、Google(穀 歌) 和現在 很紅的YouTube、臉書(Facebook),以 及生物領域的基因科技(Genentech)。

為及時把握世界高科技的脈搏,各國企業紛紛在矽穀設立研發中心,尋找那些“最新的新東西”(the newest new thing)。本蝦就知道有朋友在日本企業設在矽穀的點工作,那裏隻有幾人而已,工作性質就是及時收集情況動向向總公司匯報。

然而,本世紀初的幾年,矽穀發生了網絡泡沫的破滅,大批工作流失,平均薪資也大幅下調。而經 濟的不景氣使很多公司因為無力負擔矽穀的高成本而遷往異地,高科技人士也紛紛奔走他鄉謀求生存之道。矽穀的失業率連續幾個月高於7%,是1983年以來沒有的。而正常情況下矽穀的失業率低於3%,是美國最低的地區。矽穀公司的銷售和盈利急劇下滑,蕭條景象現在隨處可見:一片又一片公司園區裏空無人影,辦公樓外標誌著“待租”。本蝦總結的最容易判斷經濟形勢的兩大直觀指標:高速公路車輛多少和餐館是否人氣旺盛,也在世紀初證實了蕭條局麵。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精神發生危機的矽穀人開始尋找心靈的歸宿。坐落在101高速邊上的生命河靈糧堂教會人數突然有了大增長。牧師劉彤一流的口才吸引了許多聽眾,甚至有南加的人每周坐飛機慕名前來聽道。現在該教會每天聽道的人有幾千人之多。

中文中危機這個詞很精妙,既蘊含危險,又暗藏機遇。矽穀的低穀其實意味著技術革命才剛開始。

矽穀在曆史上曾經曆了幾次大起大落,之所以一直能夠在科技界獨領風騷,就是得益於它的及時把握機遇實現轉型和創新:矽穀70年代從國防工業轉到集成電路,80年代把重心移到個人電腦,90年代又大力發展因特網。矽穀非營利機構《聯合資本:矽穀網絡組織》的報告說,進入21世紀,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來自亞太地區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矽穀的經濟複蘇相當程度上仰賴於“通過創新和創業精神開發財富的新方法”,矽穀必須通過提高生產率降低高成本來加強全球競爭性,並勇於嚐試多元化的發展空間。

創新是信仰,挫折是恩賜。此時的矽穀又重新出發了。

加州伯克利大學哈斯商學院萊斯特創業和創新中心主任傑隆·恩格爾教授隨手畫了一張圖,那是一條GDP迂回向上的曲線。然後,他在曲線上GDP調頭向下的兩個區間重重地畫了兩個圈說:“經濟出現滑坡或者衰退,這往往是創業和創新的大好時機。‘穀歌’是這樣,‘蘋果’也是這樣,我們有太多的例子。”

上次講到的穀歌創始人、斯坦福大學博士生拉裏·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在學校研究出一種獨特的叫做PageRank的搜索方法,精確度秒殺所有其它搜索引擎。這項技術在2001年獲得了專利權,專利權歸斯坦福,佩奇為專利發明人。

公司起名叫Google其實源自於拚寫錯誤(typo)。他們本來想叫googol呢,那是一個數學大數,代表數字1後有100個0,象征為人們提供搜索海量優質信息的決心。自從發生拚寫錯誤後,他們也就將錯就錯了。

這兩位創始人有很多共同點。其一就是都從小受到了蒙特梭利教學法(Motessori)的教育,以至教育專家試圖從中找到是否這種教育有益於成長成材。蒙氏教育法起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該法采用大小孩子混班製,大孩子發展了領導才能,小孩子從大孩子那裏學東西較快(據說大孩子比老師的講解更符合兒童接受能力)。本市有一所抽簽小學就是采用這種模式,每班是兩年級混合,學生第一年是小小孩,第二年就是大小孩。交替進行至小學畢業。

穀歌兩位創始人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burning man(火人),火人節的參加者。火人節是矽穀人熱衷參加的一項活動。特斯拉電動車創辦人、“鋼鐵俠”馬斯克曾說,“Burning Man is Silicon Valley(火人節就是矽穀)”。曾幾何時,穀歌花了一年物色CEO,最後在一堆人選中選中的施密特是唯一去過火人節的人。而穀歌兩位創始人都是參加火人節超過十年的老火人了,當然惺惺相惜看對眼了。施密特和兩位創始人因此成為公司的“三駕馬車”,他在公司上市時承諾要共同在穀歌工作至少二十年,算起來要到2024年!關於火人節,請讀本蝦另一篇熱門文章《火人節就是矽穀》。 

佩奇和布林在穀歌項目上最早獲得投資是在1998年8月,升陽聯合創始人安迪.貝托爾斯海姆(Andy Bechtolsheim) 給了兩人一張十萬美元的支票,當時公司還尚未成立。

這段根據來自《The Google Story》一書,作者是David A. Vise和Mark Malseed。然而,本市創業者梁鬆(Sam Liang)卻另有說法。他說他的斯坦福大學的博士導師David Cheriton教授1998年給穀歌寫了第一張十萬美元的投資支票,造就了當今世界最值錢的公司,那張支票是曆史上最值的一筆天使投資。CCTV 大型係列紀錄片《創新之路》去年到梁鬆的創業公司采訪,然後梁鬆帶他們去采訪了他的博士導師。紀錄片中該教授也談到這筆投資,應該所言不虛。另外,張首晟在上海的演講也不點名地提到這個教授的演講投資,也佐證了這一點。由此可見,即使創業專著,也不盡準確。

到1999年,由於搜索引擎的開發花費了太多的學習時間,佩奇和布林甚至考慮將其出售。兩人找到Excite公司CEO喬治·貝爾(George Bell)提出一百萬美元的收購價。盡管談判後將價格降低到75萬美元,但仍被拒絕了。沒過多久,兩人就得到了KP和紅杉資本在內的兩千五百萬美元投資,這是後話。貝爾是不是該找塊豆腐撞死呢!

不過張首晟說的卻是兩人想用一百萬美元賣給雅虎(不是Excite),但是雅虎都不理他們,"於是我們一位教授寫了十萬美金的支票,現在他是全人類最富有的教授"。看看,他的一段話有兩處都有不同的說法,孰對孰錯,不得而知。

穀歌在2004年8月19日上市,每股價值85美元,市值立刻飆升超過230億美元,公司許多雇員也在瞬間變成百萬富翁!而三駕馬車主動要求將他們自己的基本薪水降至1美分,他們的收入主要來自於持有的Google股票。有趣的事,科技頑童的本性不變,他們把股份定在27182萬份,因為數學常數e的值是2.7182。逗逼吧?

現在來說說兩人創業初始的房東吧。兩人在車庫起家(又是車庫!),地址在鄰近斯坦福的門羅公園市,房東是朋友Susan Wojcicki 。當時房租1500美元,他們覺得便宜,有點過意不去,主動加了200美元,還給了房東一些股票。知道後來這是什麽價值了吧?

這個Susan就是最近微信圈瘋傳的那個懷孕還拚命工作、生了5個娃、成為價值5000億公司CEO的奇女子。

Susan的媽媽Esther Wojcicki是我們伯樂沃土大名鼎鼎的白人虎媽,她本人是的Paly高中的新聞主任,丈夫是斯坦福物理教授,育有三女,個個牛B的嚇死人:Susan是老大(YouTube的董事長),老二Janet是富布萊特獲獎者、兒科醫生和研究員,老三Ann是如日中天的生物公司23andMe的共同創辦人(30歲的美女董事長)。一家四女,老公敢情住在女生宿舍了。

1999年3月,穀歌將的辦公場所搬到伯樂沃土大學路165號。2003年,公司又搬到目前所在地山景城。

穀歌這家公司很有氣魄,先後推出許多令人驚歎的大手筆。比如,它決心把全世界圖書館的書全部電子化,讓大眾隻要按一下手指就可免費閱盡萬卷書。再比如,它夥同哈佛和麻省理工組成網上教育平台edX,把幾千門精品課程上網供人免費學習。現在國內白領流行合夥一起上網課享受世界一流教育的風氣。還有穀歌無人駕駛、穀歌眼鏡、穀歌全景街景拍遍了世界大街小巷。穀歌最近又搞出個智能機器人阿爾法狗戰勝李世石的轟動事件,據說年底會挑戰中國風頭最勁的柯潔。

穀歌這麽成功,一項主要原因就是挖空心思給予員工最大限度的自由,它一直以其輕鬆隨意的企業文化著稱於世。員工有20%的時間可以用於自由創造,比如穀歌郵箱、穀歌新聞都是這樣搞起來的。

在穀歌,員工甚至可以自搭帳篷辦公。有人去麵試居然穿著短褲滑著滑板上台做演講,這在講究規矩衣冠楚楚的東部簡直是逆天之舉!而穀歌卻多次被《財富》雜誌列為最適合工作的企業排行榜榜首。

穀歌還有一項大福利,一日三餐各國夥食豐富可口,公司裏百步之內必有食物,讓你樂不思家,享受工作。這全都歸功於主廚艾爾斯,他也是全美少有的還能擁有公司股票的大廚。

到穀歌訪問的人都知道穀歌奇人老孟。他是新加坡華人,早期穀歌員工。他創下一項奇特記錄,見過最多名人。公司無論什麽大牛來訪,他都要合影留念,以至最後公司就由他出麵接待貴賓,再由他引見公司高層。他現在早已錢多得應該退休了,但仍然不時接待貴客。他寫的書擺在公司展廳的顯要位置上。

穀歌真正有名的華人是李開複。他自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博士畢業後,曾在該校擔任assistant professor(助理教授)兩年。李開複在中文自傳中則將其翻譯為副教授,被方舟子一頓亂棍。實際上assistant professor 是助理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才是副教授)。李開複先後在蘋果等公司擔任要職。後來加入微軟,先在中國創建並領導微軟中國研究院,後調回美國擔任微軟全球副總裁。

2005年李開複加入穀歌的當天,微軟就拉開了撕逼大戰,向法院提起訴訟,指控違反競業限製條款。法院裁決:李開複可以立即為穀歌工作,但工作範圍將受到限製。這一糾紛當時引起很大轟動。後來兩家公司達成非公開協議才得到解決。2009年李開複離職穀歌自創創新工場。

新世紀的十年內容太多,本來計劃中的一篇現在隻TM寫了三分之一,本蝦不得己隻好打碎成幾篇來寫。下篇閃亮登場的有矽穀下一個比爾蓋茨-馬克.紮茨伯格,不知能不能有篇幅講到彼得.泰爾和下一個喬布斯-“鋼鐵俠”馬斯克,讓我們不見不散(be squared)。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