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皮皮蝦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皮皮蝦:【和女兒看這場電影用了一年】

(2016-04-27 00:24:02) 下一個
 
前幾天,得知關於教育的紀錄片"Most Likely to Succeed"(最可能成功)要在Lynbrook高中再次上演,本蝦立刻上網鎖定一票。高興之餘,隨口告訴了女兒,她馬上要求也一起去看,於是她自己也訂了一票。
 
女兒想看這部電影由來已久。去年四月(剛好一整年)此片在本高中首映,本蝦和女兒趕到片場隻看了個尾巴,倒是從頭到尾聽了片後的討論,有點缺憾。現在機會來了,當然不能放過。
 
 
昨晚本蝦和女兒匆匆趕去觀看,回來的路上還熱烈地討論了一番,很有收獲。現將一年前和昨天的情況分述如下:
 
4.29.2015
 
今天下午一點至五點,備受矚目且關係到本校應否改革怎樣改革的課時scheduling委員會又開會了。作為委員之一,女兒全程參加。這個會議對采用90分鍾還是75分鍾等諸多方案爭執不下,沒有達成共識。女兒說,每人都很頑固,為此未來幾天還需增開會議解決問題。
 
下午六點,女兒又要趕去學區參加每兩周一次的另一委員會(減少學業差距)例會。好在九年級的生物榮譽課老師正好與她一樣兩會均參加,就坐她的車一同前往。車上這老師邀請女兒下學期作她的助教,但女兒日程已滿,隻好拒絕了。
 
這次例會不同往常,由新任學監請客,二十多名委員共進高級晚餐,以慶祝幾個月來的努力終於有了接近尾聲的成果。學監還送給女兒一個很漂亮的保溫水瓶。
 
餐後會議於八點半結束後,本蝦飛速帶女兒回到高中觀看記錄片"Most Likely to Succeed"的首映,此片尚未在美國公映,即將參加著名的猶他電影節。此次選擇本校作首映場地,導演親自來參加此活動,用心良多,一票難求。幾個月前,女兒就第一時間在網上搶得一票,但她也明知今天要開會,不能從頭看起,曾想轉讓本蝦。現在奔去,隻能觀看影後的訪談部分,但也很值得。但見劇場座無虛席,另有新體育館也因觀者雲集而辟為分會場。
 
 
坐在台上的除導演外,還有Khan Acedamy創辦人Sal Khan,新學監、斯坦福一著名教育專家、一著名媒體記者等人。主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Paly新聞主任、被稱為白人虎媽的Esther Wojcicki。這位大拿的丈夫是斯坦福物理教授,育有三女,個個牛B的嚇死人:老大Susan是YouTube的董事長,老二Janet是富布萊特獲獎者、兒科醫生和研究員,老三Ann是如日中天的生物公司23andMe的共同創辦人(30歲的美女董事長)。
 
 
(蝦注:這位老大Susan就是最近微信圈瘋傳的那個懷孕還拚命工作、生了5個娃、成為價值5000億公司CEO的奇女子)。
 
 
觀眾踴躍遞送寫有問題的紙條,發言人精彩的談話時時被掌聲打斷。屏幕上還打出觀眾當場對五個絕佳問題的應答統計(通過手機回答)。現場互動十分熱烈。
 
事後女兒質疑這種現場統計出來的結果的有效性,因為觀眾剛看完影片,對影片推崇的理念會有認同感,如果沒有平衡的相反論點呈現給觀眾,整體統計結果會有誤導偏差(bias),這在新聞工作上是大忌。看來美國的教育就是不一樣,孩子們得到了批判性思維的訓練,有質疑的精神。
 
4.25.2016
 
今天終於看到這部電影了。容我對影片作一簡要介紹。
 
電影全長89分鍾,選取在南加州聖地亞哥的一所公立學校高科技高中(High Tech High)作為素材,向觀眾介紹了這所學校的另類和全新之處。
 
這所學校的學生按郵政編碼抽簽決定,因此來自各區各族裔各社會階層的家庭。該校沒有課本,不考試,沒有給家長的成績單,甚至根本不按加州教學大綱來! 雇來的教員完全隨心所欲地教學。學生所學的科目沒有嚴格劃分為數學、英文還是曆史,完全混在一起沒有界限,是一種整體教學方式(holistic approach)。學生學習的方式通過興趣和完成課題,使他們遇到問題不是去圖書館或查百科全書解決問題,而是通過玩本能自然地尋找答案,同時逼著他們思考,並增強學生間的合作和互動。
 
 
影片探討了學校怎樣把冒險、合作和真實世界的課題這些重大因素結合在教學大綱中。影片揭示學校背後的哲學理念,他們如何安排每天的結構和麵對的挑戰。
 
通過一係列對此校的父母、學生、教師、雇員和行政人員的訪談,影片探討了為適應21世紀要求而重塑教育經驗的複雜性和挑戰性。
 
 
影片也表現了家長對孩子未來的擔憂,學生希望有標準化考試的訓練,學生和組員的衝突,以及更深刻和係統的問題:什麽機構決定什麽課目需要學習,未來經濟的機會怎樣促進教育的重點所在。片中有教師問了學生一個深刻的問題:你是想應試教育還是將所學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ace the test or apply to life)?
 
影片顯示該校教學的結果令人驚歎,98% 的大學錄取率,在加州高中畢業通考中的成績高於加州平均成績10%。當然影片也謹慎地認為該校隻有500名學生,屬於小樣本。到底這種教學方式是否成功,可能還需十到十五年再看。
 
 
影片結尾提到,未來技術進步,機器人會替代人類許多工作,包括智力工作。這對求職者非常不利。教育應該著重在軟實力的培養上,比如,堅韌(perseverance)、人際互動(human interaction)、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等。現在軟實力被作為智力訓練的輔助效益或副作用(framed as collateral benefits or side effects),教育應該把它定位為中心目標才對。
 
影片結束後由三位大學畢業的新鮮人主持,其中一位自Gunn高中和哈佛畢業,一位自Lynbrook高中和加大柏克利畢業,還有一位自Mission San Jose高中和加大柏克利畢業,都是我們矽穀地區的名牌高中出去的學生,兩小中男一小印男。
 
 
顯然他們對教育有著特別的熱誠,坦誠記得自己當年所麵臨的壓力和競爭,也知道如何對付升學的遊戲規則,大學畢業後分別在教育領域摸爬滾打(比如在Udacity和Khan做事),但現在回過頭來看,覺得高中生活應有不一樣的過法。
 
在他們的主持下,觀眾發言熱烈。有人認為目前的教育體係沒有使學生更好地做好大學準備,高中教育和未來職業有脫節。有觀眾認為以前所學對現在所做沒有什麽用。還有人認為高中教育沒能幫學生認識發現自己的熱誠(passion)在哪裏。
 
 
女兒也舉手試圖發言但沒有得到機會。回家的路上,父女有了深刻的討論。女兒覺得這次組織者雖然不象去年那麽多大牌,但接地氣。普通觀眾反而成了主角,他們由於視野不同其實比去年的明星更是專家。女兒還認為影片隻講了這種教育的好處,沒有客觀分析它的不足之處。當然她也承認可能負麵的情況尚未顯露,影片製作人也許並未了解到。女兒還認為,影片結尾處提到研究者遍訪了全美二十多家另辟蹊徑(different approaches)的高中和大學等教育機構,她很好奇這些機構的作法,但影片隻是一筆帶過,很不應該。
 
本蝦趁機向女兒分享了自己關於三代大學的獨到見解。第一代起源於英國,非常傳統的以教學為主的大學。第二代興起於1840年之後的德國普魯士教育改革,將教學和科研結合在一起的新型大學開始風靡全球。現在美囯的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s)就是第一代大學的典型,哈佛、普林斯頓等精英綜合性大學(elite university)就是第二代。第三代大學就是以斯坦福為代表的集教學、科研、創新創業為一體的大學,這種大學會越來越多,斯坦福因為有矽穀的得天獨厚條件而領風氣之先。今天的電影顯示這種第三代的教育理念已經向高中教育滲透了。現在己湧現出各種另類教育機構,比如Alt School,Make School,Galvanize 大學等等。
 
 
女兒部分同意本蝦的論點,但有質疑有補充。她認為本蝦的三代論是一種線性的看法,未成是實際真實情況,一代和三代並非優劣之分,而是互為補充甚至有部分重疊之處。這部分討論有許多細節和深度,在此就不贅述了。
 
以下是影片片花:https://vimeo.com/122502930
 
影片在五月四號於聖何塞另有一場免費提供,可以上以下網站登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15healthy_北美 回複 悄悄話 Thanks for sharing!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