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人提出人生應該"行千裏路,讀萬卷書"。本蝦加了句"交八方友"。這引起了一些討論。這次討論非常愉快,本蝦願意在此作一分享。
有人認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比交一大堆形形色色的人在很多方麵利大於弊。而且喜歡讀萬卷書的人,大抵不太會交八方友。這點本蝦部分同意。到了我們這個年齡,是應該做減法了,在交友上應重質不重量。
但是也有一些方麵本蝦很不同意,因為讀書和交友根本不矛盾。而且我也意識到我所說的"八方友"與嚴格意義上的朋友在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上的確不太一樣。我所謂八方友,隻是一個寬泛的用詞,一麵之交的人也可以稱作朋友。這句話本意就是擴大聯係和交往圈。所以討論問題時厘清概念才能使雙方的標的物一致,避免各說各的,沒有交集。
孔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三者都做到的人極少,我自己也做不到。但三種特質從不同的人那裏是可以獲得的。
本人因此引用了弱聯係(weak connection)的例子。這個例子出自一篇文章《弱聯係的強度》,是本蝦好友三國曾經在朋友圈裏分享的。那篇文章的作者是著名社會學家、現斯坦福大學教授Mark Granovetter。他曾經在70年代專門研究了在波士頓近郊居住的專業人士、技術人員和經理人員是怎麽找到工作的,並把研究結果作為他在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這篇文章成為該領域被引用次數超高的論文。
Granovetter發現,真正有用的關係不是親朋好友這種經常見麵的“強聯係”,而是“弱聯係”。在這些靠關係找到工作的人中隻有16.7%經常能見到他們的這個“關係”,也就是每周至少見兩次麵。而55.6%的人用到的關係人僅僅偶然能見到,意為每周見不到兩次,但每年至少能見一次。另有27.8%的幫忙者則一年也見不到一次。也就是說大多數你真正用到的關係,是那些並不經常見麵的人。這些人未必是什麽大人物,他們可能是已經不怎麽聯係的老同學或同事,甚至可能是你根本就不怎麽認識的人。Granovetter對這個現象有一個解釋。整天跟你混在一起的這幫人,很可能幹的事跟你差不多,想法必然也很接近,如果你不知道有一個這樣的工作機會,他們又怎麽會知道?隻有“弱聯係”才有可能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弱聯係”的真正意義是把不同社交圈子連接起來,從圈外給你提供有用的信息。另有研究表明,社交網絡多樣性越強,經濟排名就越高。越是富人越容易跟不同階層和不同地區的人聯絡,而且階層多樣性要比地區多樣性更重要。正所謂“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所以,交八方友能有許多方麵的益處:性格、信息、眼界、創意,等等。當然不是要把他們作知己或好友,隻是弱聯係已足夠。況且這之中也有可能發展成至交。
雖然不斷內省可以有時、部分地可以達到自我完善,但肯定不夠。人都有盲點,要以人為鏡。開車換道為什麽要扭頭?因為要避免盲點。隻有擴大交往,才能從別人不同的視角看到自己的局限。
我們華人由於微信群的火爆,交友圈頓時擴大了不知多少倍。我就知道有人有上百個不同的群。夲蝦一好友很會選擇,每當有人加他入群,他先看熟人多不多。如果多於五人,他就不加入了,因為熟人多意味著是同一個圈子的那幫人,也就是說同質性太強,對於擴大圈子的幫助不大。
昨晚本蝦收到另一好友微信發來的聖誕問候,心中有點吃驚,一是離聖誕尚早,二是他不是群發的,短短一句話開頭特別點了本蝦的名字。當時本蝦正在參加宴會,當場與另兩位朋友確證發現,一人也是當晚得到同樣的問候,另一個上周五得到的。兩人的節日問候也是被點了名字。於是本蝦回覆這位朋友表示感謝之餘,又嗔怪他把我放在較後一批問候。他回道:"是按字母順序分別發送的,你自己試試手動發送的麻煩?"。這位朋友的人脈很廣,而且非常擅於高科技,不會不知道怎麽群發,但他寧願不怕麻煩,這樣手動發送,傳達給別人的是最大的誠意。你有沒有覺得,每當過節你收到的群發賀帖,雖然精美,肯定不如這位朋友簡短的一句話手動祝福更讓人感動?
過節正是增強弱聯係的機會。與一年沒聯係的朋友同事約在一起吃個飯或發個短信問候一下,別把關係丟生了!
****** 編後語 *******
歡迎轉發,歡迎提問或評論。請關注公眾號。
長按二維碼,識別(extract)圖中二維碼,選擇進入(Enter official account)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