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針灸治療不是安慰劑作用-西方針刺研究中的缺陷和錯誤(I)
http://www.acupuncture123.ca/Placebo%20Ch1.html
|
摘要:目前,有些西方針灸研究認為針刺療效不過是安慰劑作用。安慰劑作用的前提是受暗示者(病人)有清醒的意識和有思維,分析,判斷,和總結的意識能力。而中國的針灸研究和臨床工作者早就發表過許多文章證明針刺能治療昏迷,休克,植物人狀態,全麻中和全麻後等臨床狀態,這種狀態下病人根本就沒有 對外界暗示行為的辨識能力,或者這種辨識能力極其微弱,不足以產生對病人的暗示作用。而西方針灸研究者幾乎沒有研究過針刺對於這些特殊臨床狀態的治療作用。進一步講,針刺可以用於治療癡呆,局麻,對於年幼兒童和動物疾病的治療效果,以及不同選穴,不同針刺頻次,和不同針刺方式時的治療效果明顯不同也很難用安慰劑作用加以解釋。 我們發現西方針灸多為每周1-2次,共10次左右(我們稱之為西方式針刺),而中國針刺多為每周5-6次超過10次(多為15-30次)(可稱之為中國式針刺)。我們提出對於針灸治療的兩個量化指標,即第一療程平均每天刺激量和總療程刺激量。前者為第一個治療療程中(多為7天或10天)的治療次數除以該療程中的天數。後者為各療程刺激量之和。我們發現西方和中國式針刺研究的第一療程平均每天刺激量分別為0.25和0.80,而總療程刺激量分別為2.4和18.0. 西方式針刺的這兩個指標皆明顯低於中國式針刺。 現有資料提示總療程刺激量較高時,針刺組療效極普遍性地明顯較高(45%以上)而虛擬針刺組(無論刺入性或非刺入性)療效卻傾向於不隨治療總療程刺激量的增加而增加(皆為平均23%),二者差異非常顯著,同時,高頻次治療時,無論采用哪種虛擬針刺對照組(刺入性或非刺入性針刺),也無論是采用虛擬激光或虛擬TENS作為虛擬對照治療,對照組平均療效幾乎完全一樣,多在23%左右,所以科研中所采用的虛擬針刺組之種類並非導致這一錯誤結論的主要原因。 西方針刺研究中尚有其它明顯不足之處,如將針刺的特殊治療作用簡單地歸結為總治療作用減去虛擬針刺組的治療作用,從而低估了針刺的獨特治療作用;將針刺與按摩,耳壓,電針,穴位注射等混為一談;虛擬對照組允許繼續服用止痛劑;針刺組和虛擬組皆與其它治療方法合用;以及沒有對針刺操作者的實際臨床能力加以檢驗等等。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將針刺治療作用解釋為安慰劑作用是極不恰當和草率的。為了完全消除西方針灸界對於針刺療效的誤解,我們建議進行針灸國際合作研究。由於針刺屬於非常依賴個人技術能力的治療手段,建議對針灸研究者的針灸能力有一定的選拔和檢驗過程。為將針刺過程中針刺刺激量的變異和不恒定性降低, 可以考慮采用電針,溫針,經皮電刺激等方法輔助針刺治療。我們希望本文有助於打破西方針灸研究的原地踏步和自我糾纏的迷思狀態,使西方對於針刺的興趣從感 性上升到理性階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