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生命的喜悅,在三月的和風細雨裏涓涓流淌。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因為covid-19病毒在全世界的擴散,去看長河落日,去望大漠孤煙,瞬間變成奢望。居家隔離自春花燦爛,一路走過夏槐濃蔭,秋葉金黃,直到聖誕新年,然而盡頭依舊是一片渺茫。
聖誕是個宗教的節日。很多教堂都有平安夜彌撒。還是讀書的時候,那一年的平安夜,同學帶我去華盛頓DC,看America’s Catholic Church的平安夜彌撒。那時我還從來沒有在穹頂花窗,氣勢宏偉的教堂裏,參加過平安夜的彌撒,當然是喜不自禁。
還清楚地記得,那天晚上教堂的大殿裏人滿為患。 雖然我完全不知道聖經的故事,然而悅耳的宗教歌曲合唱,低沉渾厚的管風琴聲音,眾人齊聲祈禱的回響,讓我不由地感到一份神聖和一片寧靜,在那個完全陌生的群體裏,油然有了一點歸屬感。
在當下疫情中的平安夜裏,我很想去教堂,我想在教堂高聳的穹頂之下,遙望十字架上的耶穌,沉浸在虔誠靜謐的宗教氣氛之中,聆聽平安夜的彌撒。沒有教堂可去,我就選擇了America’s Catholic Church的在線平安夜彌撒,向往重新體會當年的感受。
宗教的曆史,幾乎和人類的文明史一樣長,類別繁多。教堂的建築風格也是各種精彩,魅力無限。我雖然沒有宗教,但我喜歡去教堂追尋曆史故事,欣賞精美藝術,體會建築恢弘,氛圍虔誠。
建成於1065年的倫敦Westminster Abbey(西敏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是諸多國王加冕的地方,也是很多名人長眠的墓地。我去西敏寺是為了達爾文(Charles Darwin),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牛頓(Isaac Newton)和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2018年,霍金(Stephen Hawking)也長眠於此。
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把我帶到巴黎聖母院。拿破侖在這裏加冕為帝。那天正好有彌撒,牧師身穿白袍,在台上用法語講道,我一句法語也聽不懂,可是我卻坐在那裏聽了很久,被一種宗教的寧靜所吸引。那段時間倍感茫然的我,似乎在跳躍的燭光中,看到了一點光亮。
西班牙的教堂追求建築唯美,最著名的是巴塞羅那的天主教堂Sagrada Família(聖家堂)。這座教堂始建於1882年,至今已經130多年,尚未完工。 教堂外部設計以自然界為藍本,內部設計以自然光為中心,絕高的尖塔,精雕的廊柱,建築之美,無以倫比。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尚末完工就被列為世界遺產的教堂。教堂是由西班牙著名建築師Antoni Gaudí (高迪)設計。去巴塞羅那之前,我完全不知道高迪的名字,更對高迪唯美新穎的建築風格一無所知。站在萬聖堂前,我想每一個看到這座教堂的人,無論相信那種教義,都會牢牢記住高迪的名字。
如果說聖家堂的夢幻繁雜,華麗炫美是香氣四溢的主菜,那風格精巧玲瓏,清新淡雅的小教堂就是讓我讓我寧靜愉悅的甜品。希臘聖托裏尼(Santorini)島上的藍穹白牆小教堂,曾經上過《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麵,讓無數人心醉神迷。其實在聖托裏尼島,藍頂的教堂不止一座,那裏猶如湖水般平靜的愛琴海水,白色的懸崖建築,我覺得哪一座藍頂小教堂,都讓我心醉。
在關島(guam)的日航酒店(Hotel Nikko),有一座水晶教堂(crystal chaple),是專門為婚禮修建的小教堂。歌德式風格的白色外牆,內部是白色長椅,白色鋼琴,白色大理石地麵,透明玻璃十字架,透過三麵環繞的大落地玻璃窗,蔚藍大海,一覽無餘,那種純潔的浪漫,會讓人相信生命裏,會有恬淡的美好,感情中,存在悠長的溫暖。
在等待彌撒開始期間,我打開了全美的疫情數字,325029人死於 COVID-19的肆虐。32.5萬個凋零的生命,讓我想到意大利羅馬的人骨教堂(Museum and Crypt of Capuchins)。這座教堂在西班牙廣場旁邊不遠的街區,是一座建於1626年的天主教堂。教堂地下的幾個小祈禱室,是用人骨精心裝飾的祭壇,牆壁,天棚和吊燈,圖案非常精美。這些密集的人骨,是對32.5萬最好的詮釋,讓我有點恐懼,但更多的是留給我對生命的敬畏。(圖9是教堂的外觀)。
人類努力建築了如此之多的教堂,來崇拜上帝。我真想相信上帝是在俯瞰人間,洞悉塵世的一切。我滿懷虔誠地聆聽平安夜的彌撒,我祈禱上帝看到了世間的苦難。平安夜彌撒持續2個小時,在東部的午夜時間結束。我隻記住一句話 ‘not be afraid’ (不用害怕)
聖誕平安,新年快樂,相信我們終會戰勝疫情,重新自由地追逐“千裏鶯啼綠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