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總有時間陪父母下館子。父親有時會向大師傅請教一些相關的烹飪知識,因此有時旁聽得一點學問的邊角下料,現在曬出來也有點意思。
“狗不理”包子就是一例。它聞名於世,很多人慕名去品嚐。很多地方還打“擦邊球”,枉稱“天津包子”。總之,絕對不是“狗不理”。因為即便是天津的“狗不理”店的都不是了,何談連鎖店或自稱“天津包子”的品味了。
舊店房間不大,裏麵有十幾張小桌,平時坐不滿人,品種也不多。它的成名是源於用料和工藝的精細;特殊。做皮的麵是高筋麵,既白又有勁,包成的包子就像熟透了的柿子,軟而不破。捏的褶很小,沒有麵疙瘩的感覺。餡的用料是精選自不必說,合餡不是用油,是鴨湯。鴨湯是幾十年延用的老湯,每天從缸裏取出大部分鴨湯;留底;再放進新鮮加佐料的。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鴨湯因此有一種特殊發酵的醇香。咬頭一口包子,滲出的不是油,是“狗不理”特殊的風味汁子。現在“狗不理”翻蓋成了大樓,每天接待上千人,配上南北大菜;吃的是名,賺的是錢。真正的“狗不理”是供不起已經絕版了,何況又有多少人知道和認真追求呢?
由於混亂的市場經濟,不顧一切的追逐利潤,罔顧質量,很多著名的事物都走了樣,變了味。小磨香油;小站稻米;鹵水豆腐;沙甸蘿卜;白鱗鯽魚;戶養家禽家畜;楊村臭豆腐。。。。。。,幾乎絕跡了。耳朵眼炸糕;天寶樓醬驢肉;轉爐燒餅;果木烤鴨;扒肘子;帖餑餑熬魚;稻香村的月餅;起士林的糕點。。。。。。,由於材料失真;技術不保;質量下降,與傳統風格似同風馬牛。
同理,現在的博士;教授一堆堆的,摻水的不少。名人;老師一排排的,吸人眼球的很多。以前老師;教授;醫生;運動員;師傅;工程師;藝術家,數量有限都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名副其實。有特長;有品位。教書育人使得學問越高,道理懂得越深。
有人請教傅聰先生:現在條件好了,學彈琴的人多了,彈得好的多很多,為什麽成名的還是很少呢?他說,彈得流利的確實很多,但“音樂”呢?回答的意蘊深刻。用鍵盤打字飛快,有“音樂”嗎?對作品深刻的理解;設身處地的體驗;仔細的斟酌;細膩的表達;感情的共融,把作者精神世界的精華消化·吸收·發揮·雕琢再通過指尖表達出來談何容易。
文革時期的電影“決裂”中的教授專門研究“馬尾巴的功能”成為笑談,是對知識分子的抹黑。但現實中對虛無縹緲,無實際意義的東西挖空心思琢磨,又難免會成為笑談。流傳千百年的文章和詩詞之所以成名,是因為它的內涵,對感情;經曆;忠真;正義;苦難;傷感的體驗燃燒溶解後的再表達。即使是“鋤禾日當午,。。。。。。”這樣的簡單。知識在很多人心中現在是市儈鑄就的力量。
圖虛名·浮誇,使意念得到了滿足,失去了真實。很多國家像德國;法國;意大利;日本很多傳統的東西一直保存傳承下來,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X723 發表評論於 2017-02-05 10:59:24那毛始祖說過知識份子是附在皮上的毛,在他眼中知識份子是呼之即來 揮之即去的奴才。現代的中國知識份子早己沒有頭可斷士不可曲的骨氣了,都成為奉承拍馬的專家了!
------------------------------------------------
理解能力太有限!毛時代知識分子地位比現在高多了,一般教授的工資福利待遇相當於大城市市委書記的待遇。最高的相當於當時的上將或省委書記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