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對見到父兄用的丁字尺·圓規·雲板和奇形怪狀的圖形·堆在一起的符號和數字·各種厚厚的書籍並無興趣,同時產生一種畏懼感。家庭的影響和壓力與自己的愛好·習性不吻合,所以在功課上惰性十足又不敢掉隊,逢考試之前狠狠的突擊一下,不至於挨罵就是標準。“知子莫如父”,老爹給我的結論是靠“撞大運”而區別於其他兄長。
文革時隻上了一年的高中就下鄉而徹底斷絕了大學之夢,當工人·回城已是天方夜譚,特別是出身不好的背景。不久毛澤東又說,大學還是要辦的,要從工農兵中選拔。“決裂”電影應聲而出,入學的標準是什麽?影片的主角是老農伸出老繭的大手說,“就憑這雙手”。“革命的精神”立刻得到全社會的認同,於是乎“工農兵學員”風潮一時。大學本應是培養國家建設棟梁的,鐵礦石送進去,才可以煉出鋼。工農兵全國遍地都是,起初也不用考試,選誰呢?勞動模範·學“毛著”標兵·“反帝反修”鬥士·階級鬥爭的“英雄”·烈士家屬,是不二的人選。還剩下的絕大部分呢?則由當地的幹部決定,取決於他們的眼睛·耳朵·腦袋·舌頭·胃口·及其他部分器官。有的幹部親屬之間“以人易人”,互惠互利即我的親屬由你關照,你的親屬我給辦理。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大學老師隻好從初一開始講課。即使是這樣還是有聽不懂的,被退回去的情況。有一個女生無顏見家鄉父老,夢想成空在送回去的路上自殺了。所以中央又出新令“考試”,才導致了張鐵生的“英雄”。我們下鄉的鄰村一個初一畢業工人出身的知青,突發奇想咬破手指用血在一塊白布寫上“堅決一輩子紮根農村,永遠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從此成為公社·縣裏的榜樣。雖然大家都知道他是演“苦肉計”,在高喊“萬壽無疆·永遠健康”的年代誰也不敢講真話。他活學活用了“聲東擊西”“兵不厭詐”“曲線救國”的戰略戰術,不久被推薦回城上了大學。以後,推薦過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高幹子弟·工宣隊關係·學校幹部關係等可以用“戴帽招生”來指定誰去哪所大學。許多少女被迫用“第一春”換取了名額,而見怪不怪。社會文明隨道德底線的崩潰而一瀉千裏,也侵襲了代表國家進步和希望的神聖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