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讀了意大利女作家埃萊娜•弗蘭特的小說《那不勒斯四部曲》,被狠狠擊中。意猶未盡之下又看完了據此改編的電視連續劇《我的天才女友》(美、意合拍),再一次被感動。電視劇對原著稍有改動,且第四季還未開拍。以下感想是融合了小說與劇。
故事講述生於四十年代中期那不勒斯城貧困區的埃萊娜·格雷科(也稱‘萊農‘)和與她住在同一座貧民樓院的小學同學,莉拉·賽魯羅,兩個同出於社會底層的女孩,她們後來有著迥異的生活境遇,但由於童年的友誼又大半人生都交織在一起。
友情初啟。 小學一年級時,莉拉被老師發現有無師自通的天賦,這讓班裏成績最佳的埃萊娜既看到了對手又自愧不如,立下決心“永遠盯住她”。那以後不久,她倆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小學要結束時兩人都被老師極力推薦升學。莉拉的父母堅定的拒絕,埃萊娜的父親勉強同意,這讓埃萊娜從初中高中到上完大學。後來埃萊娜成了名作家,她的作品被譯成多種語言、被拍成電影、獲過各種獎項。而天資比埃萊娜更勝一籌、而且非常自勵好學的莉拉,事實上隻上到小學五年級。之後,她的人生起伏跌宕、生活之路完全與她最初的理想相悖。
莉拉有多聰明?初一時埃萊娜拉丁語考試不及格,有可能輟學。正自學拉丁語的莉拉告訴萊如何從語法入手,她倆一起學習,萊娜在補考時以高分通過;高中時埃萊娜應約為學生報寫的稿件,經莉拉在段落安排與字詞方麵做修改後那篇文章被看到的老師驚讚,為高材生主編所嫉妒;萊娜在高中畢業答辯時觀點的原始意思是出自莉拉之口;埃萊娜的第一本小說的基調就來自莉拉小學畢業前寫的小書“藍天使”。“如果沒有莉拉牽引的動力,很可能就沒有後來的自己”,—-埃萊娜說。
雖然如此,如現實中的友誼並非總是潔白如玉。小學畢業前,莉拉建議與埃萊娜一起逃學去看海,她以為萊的父母因她的不良行為會不再同意她升學?埃萊娜帶莉拉到高中老師家參加聚會,去前她心中忐忑:萬一老師發現真正有才智的是莉拉,自己不過是個二手copy,老師會不會幫莉…?
埃萊娜隻是相較莉拉在天資方麵稍遜一籌,她亦是聰穎好學的優秀女孩,如此,她倆關係中暗藏的較量是免不了的。小說正是以她倆友誼中的“較量”為重去展開情節的。
在莉拉方麵,有大腦有靈感又倔強的她當然不會因輟學而沉淪。她要做比上學更有意義的事:十二歲的她設計鞋樣,意欲與鞋匠父兄建起自家品牌的鞋樁;她自學拉丁文,嘴上說是愛它的美,但此前她已得知拉丁文是萊娜在中學的重要課程;她從圖書館瘋狂借閱,—-並未放棄用讀書打開世界的夢想。這自然是始於智力驅使下的求知欲,但也是不辜負自己、不想在知識上望人項背的本能使然……,而這一切的背後,是莉拉對自己天賦的自信:自信自己有能力不僅與埃萊娜,且與自己的命運,作較量。
在埃萊娜的作家成功之路上還有另一來自與莉拉較量的、不可缺少的助力關係…
在埃萊娜與莉拉小時候,學校裏有個高年級帥氣鄰家男孩:尼諾.薩拉托雷。三人有過三角暗戀:埃萊娜暗戀尼諾,尼諾暗戀莉拉。上高中時埃萊娜與尼諾再次相遇。暑假時的某海島,萊以陪莉拉度假之便去接近尼諾,但隻短短幾天的海水沙灘,尼諾便與已婚的莉拉雙雙墮入了愛的深淵,…。
埃萊娜憑第一部小說就出名,是因為書中過於暴露的性事描寫引發出爭論,而其原始事件的主角是埃萊娜和尼諾的父親,後者是在萊十五歲時對她有過性侵的流氓詩人。那夜,埃萊娜不能不給陷入瘋狂戀情的莉與尼的同床當掩護,同時她又為自己的“落敗”痛苦不堪。在海灘上,她默許了尼的油膩父親拿走了她少女身體的第一次。
多年後在佛羅倫薩,埃萊娜已婚八年並有了兩個女兒。一天,丈夫從大學下班帶來了尼諾。此時的尼諾也已與某銀行大佬的女兒結婚有子。尼諾的幾句誇讚讓埃萊娜舊情複燃…。
埃萊娜在第一部小說之後陷入家庭主婦平凡生活,再寫不出像樣的文章,是尼諾的出現燃起了她情感上的火,她想要向他證明自己,便從敏感的婦女解放話題切入,才又寫出了第二部有分量的作品。然後她果斷離婚帶著孩子與尼同居。直到多年後撞見尼諾的濫性才徹底分手。…
在萊與莉於尼諾的較量中,如果非要指出一個失敗者的話,那肯定是埃萊娜。
尼諾與莉拉盡管關係為時很短且是尼離開莉,但尼有過為莉拉不顧一切的時刻:他為她拋棄自己視如命重的學業、向上爬的前程、上層家庭背景小女友…,還曾一度流落街頭。而對埃萊娜,尼諾從始至終除了騙局還是騙局,他對萊所為隻是雄性激素使然。而埃萊娜在知道尼的騙局後還是刻意與他有了孩子。萊說,這樣與莉拉相比她與尼才是有過真正關係的。。也即是,在與莉的這場較量中她占了(表麵上看得到的)上風。
以上可見作者筆下萊與莉在深層麵的不同:莉拉隻要真的,勝敗在其次;而埃萊娜,- 沒有真的就屈尊於假。作者暗喻,正是這種不同造就了萊的成功也注定了莉的“路人甲”的命運。
在埃萊娜大學畢業回家待婚時,她們的小學老師去世。埃萊娜從老師的遺物中拿回了莉拉當年寫的《藍天使》,在她去莉拉當時正做工的肉食廠與她見麵時將書還給她。作者這樣寫莉拉如何處置接到手中的書:在她起身回車間幹活時,將那冊小書翻了翻,然後一揚手扔進廠房前焚燒廢物的火堆裏。
這讓人想起莉拉十七歲時對埃萊娜說的話:文學、藝術不過是人為遮掩恐懼而編出的謊言。她現在在頭破血流的、真實的活著,因而倍感小時候在為逃離貧困當作家的夢中寫的小書之假。她在萊向她征詢萊的第二部書的意見時,坦率告知:“寫的不好”,且“第一本也不好…”。也許正是埃萊娜的那本書(萊說過是無意中以《藍天使》為藍本的)讓莉拉確信當年自己寫作的無價值。
埃萊娜評價莉拉“無目的的智慧”:她做任何事情,一旦好奇心滿足就會放棄。以如此性格、隻上到小學五年級的莉拉,在生活的逼迫下通過自學成了炙手可熱的電腦程序專業人士,並因此徹底改變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狀況。由此可見“真”在莉拉體內的力量。
恐懼,對外部世界恐懼也對自己恐懼,應該是莉拉深有體會的心理情節。從小貌似強勢、即便在她與男友有了電腦技術後也不願離開那個她生長於斯的、潛藏著暴力、奸詐,對她既有專情又不乏嫉恨的城區。如此聰明的人卻寧願要靠著“根”來維持安全感。但執真的她最終還是被自己心理上的安全假象給騙了,—-在一個周日的光天化日之下、在自家公寓的樓前,莉拉年僅四歲的女兒瞬間失蹤。當時莉拉在場,她在和來埃萊娜處看女兒的尼諾聊天。
女兒失蹤後,莉拉與埃萊娜本來已在疏遠的關係更加沒了實質內容。
進入20世紀後,兩位女友漸漸步入花甲之年,萊娜在北方過著空巢的獨居生活,莉拉與第一次婚姻的兒子依舊在那不勒斯的那個城區相伴度日。
一天,莉拉悄然出走了,走前她幹淨的銷毀了自己之前的所有痕跡,就像當年將《藍天使》揚手扔進火堆裏。
應該是她現在已無所畏懼。
一生所在的環境、中年的兒子,均已步入老年的熟人…,這一切讓她不能不生活在回憶中,也不能不在所有“假像”的束縛中。她要離開,幹幹淨淨的,不讓別人拿著她的過往去接下去編造“謊言”。她發現她仍可以是以完全自由的身心去體驗生活,但前提是徹底告別過去。世界上有那麽多她從未見過的東西。她蠻可以讓生活再次真實的開始。。。
**
小說的背景是那不勒斯的貧困城區,那是一個既有平靜溫馨的人間煙火又充斥著嫉妒、仇恨、暴力、黑社會的環境。作者把它們都化作人性的不同層麵通過必要情節演繹出來,告訴讀者社會生活並非黑即黑、白即白。
埃萊娜.弗蘭特也是《失去的女兒》原著的作者。無論小說還是電視劇中均可看到一些電影《失去的女兒》的影子:給孩子螺旋削果皮的技術,在萊娜離家又回來後,小女兒說話通過姐姐。摔碎門玻璃,…,隻是施動者全換了人。更有,主人公曾對自己一度對情人的欲望超過對女兒們的愛感到的內疚;主人公從底層超越階層的成功努力。 對知識階層、名人界的某種“看透”。。。
這些細節上的一致或許說明它們是作者生活中確實發生發現過的?甚或這部寫一對朋友交錯人生的四部曲是作者某種意義上的自傳?
上圖。那不勒斯城就在海邊,但兩個父母忙於生計的女孩到那時還從未見過海。莉拉建議與埃萊娜逃學一天去看海。
下麵的視頻是陳丹青談《我的天才女友》。他說: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會非常驚訝甚至‘吃醋’於埃萊娜.弗蘭特筆下的女性剖析。
***
我也喜歡弗蘭特的紀實風格。幾周前又一口氣讀完了她的最新作品《成年人的謊言生活》。
原來有電視劇了,要去找來看看。
這兩部書我都聽書的。聽《失去的女兒》時發現是同一個聲音,也去查了查,原來是同一個作者。非常喜歡她的寫書風格
沈香周末愉快!
祝居北飛雁周末愉快!
菲兒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