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福客 徐藝珊
美國弗尼吉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
很多爸媽們特別注重孩子的學業成就。試想一下,一個情感不成熟的孩子,在遭遇學業挫折或者人際關係挫折的時候又怎麽能有驚無險的度過呢?美國最近的調查顯示,美國大學的心理谘詢中心心理谘詢服務的需求在不斷攀升,美國教授們開始擔心給予低分會導致很多學生心理崩潰。2015年初,美國伯克利大學的學生們集體投票通過了一項簽名請願活動,同意每個人每個學期多付一些學生活動經費,隻要這部分錢用於提高大學谘詢中心的服務質量和效率。這也反映了為什麽近年來美國心理學家反複強調“逆商”和“堅毅(grit)”概念的重要性。
《頭腦特工隊》聘請了美國心理學界的幾位大牛做科學顧問,美國7月份上映的時候我就禁不住慕名去看,結果不自覺的就職業病的從臨床心理治療的角度看到了Riley和她父母情感世界的掙紮。爸媽們從這部科學嚴謹的動畫片中能學到些什麽呢?最大的收獲恐怕就是如何應對孩子的負麵情緒。
joy開心和sad傷心一起經曆了主人公Riley內心世界的各種冒險,雖然中途「開心」覺得小主人不需要傷心難過的感情,想要拋下「傷心」,但最終發現「傷心」是多麽的不可或缺。其中一個特別讓我感動的就是這個場景:當一個角色因為丟失了重要的東西而傷心難過時,「開心」不停的做鬼臉,講笑話,說著鼓勵的話「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想讓他開心起來,卻沒有效果。「傷心」走過去,聽他講述,表示理解「很抱歉他們搶走了對你很重要的東西」,手扶著他輕輕的說,「對,是很難過(yeah, it’s sad)」。對方漸漸停止了哭泣,看著「傷心」,擁抱了她,又哭了一會兒,然後說:「我現在沒事兒了。」 在這裏,「開心」試圖將難過的心情轉化為積極的樂觀情緒,試圖讓對方「破涕而笑」。而「傷心」的理解和傾聽給了對方一個安全的空間釋放難過的情緒,釋放之後,對方反而能更加平靜的應對自己的損失。
那麽,成年人的我們又是如何對待自己的負麵情緒的?逃避,壓抑,釋放?覺得負麵情緒很可怕很可惡?記住,觀察著我們的孩子們,正在依葫蘆畫瓢!
? Tip1: 認可孩子的負麵情緒
不要向孩子傳達負麵情緒“很壞”的理念。孩子需要知道,感受到傷心,難過,恐懼,憤怒,等等,都是OK的,這些是正常的人類心理體驗,沒有對錯之分。父母對孩子負麵情緒的認可有助於塑造孩子飽滿的感情。
? Tip2: 準許孩子表達負麵情緒
電影裏的Riley搬到新家後,在爸媽眼裏變的暴躁,孤僻,不可理喻,而窺視著她內心的我們見到的是她內心世界的坍塌,感受到的是濃濃的孤單無助和悲傷。在孩子的世界裏,用憤怒掩蓋脆弱有時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Riley的父母在新環境中苦中作樂,故作堅強,Riley想要表現的和父母一樣堅強,但是現實中卻處處碰壁,最終委屈以憤怒的形式爆發,進而離家出走。父母對孩子表達負麵情緒的許可,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重要。孩子摔疼了哭鬧時,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都是“停下來!” 或者嗬斥孩子,或者拿玩具糖果哄孩子開心。其實這樣的行為在孩子的眼中就是:不準哭,哭泣很糟糕。有時候,一句“孩子,疼壞了吧!” 靜靜的等著孩子哭完,就是最有效的幹預方法。
? Tip3: 不要告訴孩子應該怎樣感受
惠子曾經問過莊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父母會對孩子有這樣那樣的期望,有時候不自覺的就忘記了孩子的世界與我們成人世界的不同。碰到挫折的時候,我們對自己說,“應該”怎樣怎樣,也因此以自己的閱曆和觀點來妄加判斷孩子的想法。但是我們忘了,對同一件事情的感受,人與人之間,父母與孩子之間,可能會大相徑庭。而且,孩子正處在體驗各種情感的生長階段,如果我們冒然給他們的感情貼上標簽,或者引導他們在特定的情況下“應該”感受到特定的感情,孩子的其他情感恐怕就會發育不全。例如,孩子難過了,我們安慰道:“別難過了,我們一起來找解決辦法(fix it)”! 孩子害怕了,我們說:“不用擔心!” 其實我們這樣做的同時,是在越俎代庖,剝奪了孩子自己通過體驗來發展情感的關鍵過程。
? Ti4: 允許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多樣化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並不一定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情。諸如悲傷憤怒之類的詞語,他們還不能很好的把握其含義。父母可以適當的幫孩子了解每種感情會有哪些症狀,例如,父母們可以說“你緊張嗎?我緊張的時候手心會出汗,心跳加快……這些身體上的感覺現在有發生在你身上嗎?” 父母們還可以鼓勵孩子運用繪畫,音樂,肢體語言等方式幫助自己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