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最近,美國小夥Coby Persin在3位父母的同意下,偽裝成一個15歲帥哥建了個假的臉書賬號,連續3天跟他們的女兒(分別是12、13、14歲)線上聊天並約她們見麵,3個女孩都趁爸媽不在或睡覺的時候偷溜出家門,在偏僻無人的地方獨自赴約了。這個結果,讓實驗發起人Coby和幾位父母都感到相當意外:我們的孩子怎麽這麽容易被網上的陌生人約走?
Coby的社會學試驗視頻
這還隻是個實驗。事實上,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在現實中發生的真實案例並不少,每每讀到,都為這些花樣年華的孩子們的遭遇扼腕痛心。
例如,2013年,國內一男子通過QQ聊天結識了一名13歲的中學學生,兩人聊得很投機,約定見麵。見麵後該男子以身體累需休息為由,將這個男孩子帶至某旅館房間內,將其迷奸。
2015年2月,美國堪薩斯州的一位14歲少女在約見臉書上結識的一位網友時,被這個網友協同兩個同伴(17-18歲)毆打,並輪流開槍射擊,最終這位花季少女命喪當場。
美國在經曆了無數觸目驚心的針對兒童的誘拐販賣性侵犯犯罪後,逐漸地完善了監管機製、舉報機製、跟蹤調查保護機製和對於相關犯罪者的嚴厲處罰措施。但是在中國,大家對於兒童傷害的認識還不夠清晰,警惕性還不夠高,事發前父母不會教育孩子如何保護自己,事後孩子羞於啟齒,家人或蒙在鼓裏或幫忙掩蓋。
據2015年的統計,美國有近80萬記錄在案的性犯罪者,未被抓住的數量也是龐大且未知的。而人口大國的中國,在監管懲罰機製不完善的今天,這個數字恐怕隻高不低。社交媒體的興旺,讓青少年孩子的資料、照片、興趣愛好等等個人信息更直接地暴露在社會中。陌陌、微信搖一搖,都孕育著針對兒童和青少年犯罪的溫床。
關於通過網絡實施的性犯罪,美國國家司法部性犯罪辦公室在2012年發布了這樣的統計數據:
1. 在使用網絡的青少年中,每7個人大約有1個會通過網絡收到意料外的性請求(即陌生人要求與之發生性關係),每25人中有1人收到的性請求中請求發起人試圖進行線下聯係。
2. 超過四分之一(約27%)的情況下,性請求發起人向青少年索要性感照片(如青少年自己的裸照等)。
3. 76%的網絡性犯罪中犯罪者與青少年受害者第一次接觸是通過網上聊天室。
4. 接近一半(47%)的網絡性犯罪中犯罪者通過贈予禮物或錢財與受害者建立良好的關係。
5. 大部分的犯罪者坦誠自己年紀稍大,尋求性關係。隻有5%的犯罪者假裝自己和受害人同歲。
6. 15%的擁有手機的青少年(12-17歲)說他們收到過認識的人發來的性挑逗圖片短信。
7. 約十分之一的青少年通過網絡或手機送出過自己的裸照,而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堅信自己的裸照是安全的,收信人不會與別人分享這些裸照。
8. 一項調查顯示,網絡性犯罪中青少年受害者大多數都選擇了和犯罪者線下見麵,而在這些見麵中,93%的情況下受害者和犯罪者發生了性接觸。
9. 30%的網絡性犯罪受害者是男孩子。
為什麽網絡上的陌生人對青少年如此有吸引力?
? 家中父母愛的缺乏
有些父母忙與工作,金錢充裕但是沒有親子時間,或者想不到專門拿出時間精力聆聽孩子的必要性。孩子沒機會傾訴,時間長了,也就喪失了傾訴的欲望。這種時候如果有網友能夠填補這種傾訴的渴望,孩子自然容易淪陷。
? 家中父母表達愛的方式錯誤
家長都期待著自己的孩子成才,有時候逼得緊了,或者方法不得當,孩子就會會錯意。比如說,父母天天隻盯著學習成績,不準這個,不準那個,成績好了再說,90分?怎麽沒拿滿分?看看別人家的孩子誰誰誰……
多重壓力下,孩子會生出一種窒息感,感覺自己沒有自由,感覺父母不關心自己的真實想法,不關心自己的內心情感生活,隻允許自己按照他們設定好的路走下去,結論就是認為父母根本不愛自己。
更偏激一些的孩子可能認為父母隻把自己當成工具,用來在外麵跟別人炫耀,甚至認為自己隻是父母以後用來養老的投資。這種陰暗的心理下,網友的理解和關心,網友的鼓勵和讚揚,自然是雪中送炭,和父母一對比,誰更貼心一目了然。
? 逃避現實壓力
青少年時期學業壓力繁重,人際交往繁複,孩子全方麵的能力受到極大挑戰。心理承受力差一些的孩子受不了壓力,學業成績不好的時候,感覺自己不漂亮沒有自信的時候,交不到朋友孤單無助的時候,或者家庭關係不好矛盾頻發的時候,可能會選擇逃避到網絡這片小天地裏。
研究顯示,因為這些生活瑣事而內心脆弱的孩子是網絡性犯罪者高度關注的對象,因為這些內心受傷的孩子最容易在短時間內對陌生人交付信任。
? 缺乏安全感
有可能孩子的家庭環境充滿暴力,讓孩子非常不安,也有可能孩子沒有跟父母形成安全型的依戀關係。不論是什麽原因,內心的不安,總需要找一個發泄口。孩子會不自覺地去尋求一種內心的安全感,如果在家人朋友身上無法獲得,那麽網絡犯罪者就有了可趁之機。
網絡上的犯罪者是怎麽跟青少年推心置腹的?
網絡上的性犯罪者在與青少年建立信任關係的過程中,常常會使用這樣幾招:
? 給予關注
犯罪者及時的回複信息,關注孩子們的生活動態,偶爾贈送小禮物討歡心,給孩子一種自己被這個人全心全意關心著、注視著的錯覺。
? 給予讚揚
青少年時期之所以被稱為叛逆期,是因為孩子們處在一個追尋建立自我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有時候意味著對父母的質疑與抗衡。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和父母可能會產生很多矛盾,孩子想通過別人的表揚來樹立自己的自信心,但是卻很難在父母身上得到。相反,網絡上的犯罪者可以給予孩子很多的讚賞與表揚,在被捧著寵著的感覺裏,孩子堅信這個如此欣賞自己的陌生人才是真正懂自己的人。
? 分享共同話題
網上的犯罪者會及時地補充知識,對當下孩子們喜歡的音樂、八卦、時尚等了如指掌,聊起天來沒有明顯的代溝感。
? 好的聆聽者
青少年會有各種各樣的煩惱,現實中找不到聆聽者的時候,就是網上犯罪者的好機會了。他們會耐心地傾聽孩子們的煩惱,給予理解與同情,甚至和孩子一起抱怨家長朋友老師,給孩子支損招,慢慢地讓孩子覺得其他人都不值得信任,隻有這個陌生人是站在自己這邊的。
? 逐漸引入關於“性”的內容
聊兩性關係的內容,分享色情圖片,誘導孩子參與“性”方麵的行為活動,如拍裸照,看A片,自慰,等等。美國的研究發現,青少年如果僅僅是貼出自己的照片建立一個網絡賬號,並不一定意味著他們會遇到危險,真正導致青少年成為受害者的關鍵,是在網絡聊天時聊到“性”方麵的話題。
? 威脅或引誘
順著孩子的願望許諾,如“你想當模特?我有辦法!”在孩子感覺不對勁想要撤出時,威脅孩子:“你不聽話我就把你的裸照給你父母看,讓他們知道你在網上都幹了些什麽!”
麵對這種防不勝防的情況,父母家人朋友們能做些什麽
說來挺諷刺的,網絡犯罪者在孩子脆弱時能為孩子做的,周圍的親人朋友們也能做到,但是為什麽沒做到呢?要麽就是有心做卻方法不對,才讓犯罪者鑽了空子?說句大家不愛聽的,其實從網絡犯罪者那裏,我們也能學到很多與青少年孩子的相處之道,例如:
? 積極地關注關心孩子
留心孩子的行為和表情,有無異常。關心孩子的生活中發生了些什麽,孩子有哪些小的進步,碰到了哪些小困難。我在今天還看到美國的家長網上有家長討論說接孩子的時候偶爾帶個小禮物,哪怕是路邊的一株花花草草、辦公室party時餘下的小蛋糕,都能讓孩子眼睛一亮,驚喜連連。關鍵是通過這樣的小行為,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家人關心著想念著的。
? 有理有據地讚揚,哪怕隻是一件小事情
讚揚要有度、有理,對孩子嚴格要求不代表我們不能表揚孩子的優點。留心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例如幫忙收拾桌子、洗碗、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打掃自己的房間、幫忙洗菜,等等。尤其是對於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家人朋友的一句讚揚,可以點亮孩子的一整天。而在讚揚的時候講明讚揚的原因,例如,“你學習這麽忙還幫爸爸媽媽收拾餐桌,真棒!”比泛泛一句“寶貝兒真乖!”要更擲地有聲。這一點,家人朋友肯定能做得比見啥誇啥的網友好。
? 傾聽孩子的想法、感情
麵對麵的溝通,有著網絡比不上的優勢在,父母家人在這方麵最占優勢,需要的隻是留給孩子的時間和耐心。如果孩子需要訴說卻找不到親近的人聆聽,或者聆聽的時候心不在焉,孩子就會被越推越遠,直到在網上找到知己。
? 對孩子的愛好表示一定的興趣
我們都曾年少過,偶爾了解下孩子們的時尚不但有趣,還能增加與孩子的共同語言,要不然孩子一句“說了你們也不懂!”就把話題關閉了。有一位父親,他的女兒極其哈韓,殺馬特的發型還有五彩衣裳,房間內貼滿了韓國歐巴的大小海報和照片,連學業都耽誤了。這位父親於是和孩子一起哈韓,也染了殺馬特頭發,跟孩子穿一樣的衣服,也開始在房間貼韓星的海報。女兒驚呆了,馬上回複了常態,學習去了。而另一位父親,為了了解孩子,專門學會了孩子正在打的網絡遊戲,並和孩子共同約定時間對打或是組隊做戰友,孩子高興極了,和老爸成了好朋友,時間管理得很好,每周最期盼的,就是與老爸聯手打遊戲!
? 跟孩子談如何正確地對待性
有些美國的家長,會在孩子十幾歲甚至更早的時候談這個話題,然後往孩子的錢包裏、書包裏體貼地放置安全套。記住,逃避這個話題,不代表孩子接觸不到。既然無法控製孩子周圍的環境,不如盡早跟孩子開誠布公地進行性教育。
? 跟孩子談網絡交友
嚴令禁止孩子網絡交友會激起逆反心理,孩子會有證明自己獨立性的衝動。父母們不如循循誘導,明白的講清楚網絡的優點和缺點,網絡可能隱藏的危險,如何保護自己,將電腦放在客廳,讓年紀小的孩子和父母公用同一個家庭郵件地址,等等。
美國國家失蹤兒童中心給出了這樣幾條監管建議供家長參考,相信對中國的父母也很有幫助:
家長監管 | 家長和孩子交談的主題:問孩子: |
永遠不要讓你的孩子在沒有你允許的情況下獨自去見一個從未謀麵的網友 | 對於網絡性犯罪者,你了解多少? |
關注孩子的網上活動,大致了解孩子在網上和什麽樣的人交流 | 你有沒有遇到過要求和你見麵的網友? |
教給孩子不和網上認識的網友談論性 | 如果有網友想和你線下見麵,你會怎麽做? |
如果孩子表現異常,大膽地詢問孩子 | 有沒有人在網上和你談論“性”方麵的話題?有的話,你當時怎麽處理的? |
教給孩子保護好個人信息,不要隨便在網上泄漏 | 網友可能會有哪些方法贏取你的信任? |
孩子在網上貼出照片或影音文件時,你先查看一遍,確認沒有個人信息或者跟性有關。 | 為什麽有網友會想要取得你的信任?信任網友的潛在危險有哪些? |
如果家長感知到了危險信號,覺得自己的孩子可能有危險,報告當地執法部門。 | 如果網上碰到讓你不舒服的人,為什麽來找父母商量很重要? |
也許,當我們這樣做了之後,Coby再來做一次同樣的社會學實驗,我們得到的可能就將不再是令無數父母震驚後怕的結果。
資料來源:
Wolak, J., Finkelhor, D., Mitchell, K., & Ybarra, M. (2008). Online "predators" and their victims: Myths, realit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 63(2), 111-128
http://www.netsmartz.org/Predators
http://www.nsopw.gov/en/Education/FactsStatistics?AspxAutoDetectCookieSuppor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