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不吐不快

有知識不代表公正, 用常識判斷是非
正文

炸油條是個技術活

(2022-07-20 14:34:33) 下一個

民以食為天。不管從生存或享受的角度,吃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有能力能吃飽的基礎上,下一步就是吃好。吃好的定義就千差萬別,除了營養搭配合理外,我看吃好就是吃的可口。再貴的東西不喜歡吃也不能叫吃的好。有人說吃來吃去還是吃小時候喜歡吃的東西最可口。我認為有一定道理。我們大家都一定有體會,當你回家有機會吃一吃父母做的飯,對你來說那一定是世界上最可口的東西。

雖然做飯是個辛苦活,但我從來不認為做飯是個技術活。感覺就那些作料,怎麽放都差不了多少,你的習慣也就造成了不同的家庭風味。除非你做的菜要符合一種特色菜和名。比如炒雞丁沒有花生米和大紅辣椒,不管味道多好,最多叫一盤炒雞丁。你要叫它宮保雞丁別人一定說你的手藝不怎麽樣。

當然,做飯也不是沒有一點技術含量。我記得很多年前有一篇小說叫美食家, 別的都不記得,隻記得裏麵說,做飯菜最重要的是放鹽,吃飯口味越來越輕,所以最後的湯要淡。另外我還認為炸油條是個技術活。因為做別的飯菜,怎麽做最多說口味不符、不好吃。做油條則不然,做不好就不起泡,一眼就能看出不成功。

作為中國人,油條是最普遍、最可口的早餐了。在國內吃油條既方便、又便宜。在這邊既不方便又貴。以前油條$1.5 就能買一根,現在就少$2.5 一根。我看前些日子有個網名叫Mychina的說, 他慕名去百十公裏外買4.6美金一根的油條,還當禮物給朋友送了一份。結果油條質量很差,他在網上抱怨了一下,人家店家還威脅要起訴他,說他壞了店的名聲。我也發現,以前的油條好像是新鮮炸的,現在油條貴了不少,但好像不是新炸而是冷凍油條回炸了一下。因而學會炸油條就顯得很有必要。

我剛開始想炸油條時認為應該不難,感覺道理很簡單,不外乎就是讓麵的外層先炸一層硬一點的膜,高溫使裏麵的水份變成水蒸汽不易放出而形成泡。水份多,泡自然就大。所以我就盡量把麵和稀一點。效果並不理想。而且麵和的太稀,不容易成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還試著把冰碾成小顆粒,揉和在麵裏,這樣麵既水分多又不稀。效果也不怎麽好。網上有很多視頻和配方,有些要求麵和好後要過夜。想吃油條不能馬上吃,很不方便。後來發現有的方法很不錯。又快又簡單。現在在家裏半個多小時就可以吃上油條。雖然樣子還有待改進。吃起來相當不錯。

配方如下(來自網上四季美食)

500g 中筋麵粉

12g 泡打粉

3g 小蘇打

6g 精鹽

30g 植物油

55g 雞蛋

280-290g 水

操作小結:剛開始一定要稱一稱量一量。以後放幾勺代表幾克就很容易知道。不用每次都那麽麻煩。小蘇打沒有別的功效,就是上色快。如果喜歡脆點的油條,就不用小蘇打,多炸一會既脆顏色又正好。把這些配料混到一塊後,放置15分鍾把麵揣一次。不要揉。饅頭是越揉越好吃,油條則不然。揣後就可將麵攤在麵板上切成條,蓋上薄膜,就可準備油了。油一定要熱。理論上要達到180-200 攝氏度。我買過溫度計,很快就給烤壞了。按網上說的用筷子放油裏,能看到很多小氣泡快速從筷子冒出來油溫就可以了。另外,把麵片下油前,一定要把麵抻拉到位。不抻練直接放油就不會起泡,不太清楚什麽道理。油鍋小的話隻能把麵片做短點,或把麵片折疊一下再抻拉。

我相信許多人回國,除了看望親人和朋友,一飽口福也是很重要的部分。油條也一定是其中之一。在國外,華人多的大城市還有機會吃個油條。小城市、華人少的地方就很難了。所以能自己炸油條除了方便、省錢和質量有保證外,還能有緩解思鄉的作用。

(於2022年7月20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tina0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