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

生活是美好的,生命極其可貴!
正文

中國文學史上留名的湖畔詩社和其詩人 zt

(2015-10-20 10:57:34) 下一個

轉貼者按:朋友拉我去一知青網站發文。在那裏聊起祖輩詩興,一番議論引起了我對湖畔詩社的注意。原來真是寡聞,盡管馮雪峰的大名耳熟,可對這文學史上頗有名的詩社,一點也不了解。

 

ZT湖畔詩社是1922年4月以浙江籍文學青年為主在杭州成立的新詩團體。

     一、    杭州西湖與四位愛詩的青年

眾所周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城裏,有一個風景秀麗的西湖。西湖,舊稱錢塘湖、西子湖,位於杭州市之西,故自宋代開始通稱西湖。杭州西湖風景區以西湖為中心,分別為湖濱區、湖心區、北山區、南山區和錢塘區。三麵環山,湖體呈橢圓形,水麵麵積5.06平方公裏,岸周長15公裏。湖麵由白、蘇兩堤分成外湖、裏湖、嶽湖、西裏湖、小南湖五個部分。湖中有孤山、小瀛洲、湖山亭、阮公墩四島。西湖的美不僅在湖,也在於山。環繞西湖,西南有龍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煙霞嶺,大慈山、臨石山、南屏山、鳳凰山、吳山等,總稱南山。北麵有靈隱山、北高峰、仙姑山、棲霞嶺、寶石山等,總稱北山。山的高度都不超過400米,但峰奇石秀,林泉幽美。南北高峰遙相對峙,高插雲霄。在這群山中深藏著虎跑、龍井,玉泉等名泉和煙霞洞,水樂洞、石屋洞等洞壑。在這個區域內即有形成於南宋,聞名於清代康熙年間的西湖十景,它們是:蘇堤春曉、曲苑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雲、南屏晚鍾、三潭印月……

100年前,在杭州城區下城區貢院前(杭州高級中學校園內),建起了一座學堂,稱浙江兩級師範學堂。1913年,學堂改稱"浙江省第一師範學校",簡稱“一師”。"一師"曾為浙江新文化運動中心。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校長經亨頤采取了一係列革新措施,學生創辦了進步刊物《浙江新潮》。1917年秋反動當局借口查封了《浙江新潮》,並免除經亨頤的校長職務,激起師生強烈義憤,爆發了"一師風潮"。

數年後,有四位年輕人——應修人、潘謨華、汪靜之和馮雪峰,入讀浙江省第一師範學校。前三位,都是浙江籍人,後一位是安徽籍人。這四位20歲左右的年輕人的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熱愛詩歌,尤其熱愛抒情詩——抒寫愛情的詩歌。共同的經曆和愛好,使他們產生了一個美好的心願——建立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詩社。於是,在應修人的倡議下,1922年4月4日,在美麗的杭州西湖畔,在西泠印社四照閣,一個名為“湖畔詩社”的國內第一個新詩社誕生了。湖畔詩社的詩人被稱為湖畔詩人。

 

          二、     湖畔詩人及詩社的活動

四位詩人,應修人年紀最大,當時22歲,潘漠華和汪靜之20歲,馮雪峰19歲。

     應修人,1900生,浙江寧波人。小學畢業,去上海福源錢莊學業,後任帳房。1919年五四運動中,發起組織“救國十人團”,始在《少年中國》、《文學周刊》等發表詩作。次年任中國棉業銀行出納股主任。1921年,發起組織上海通信圖書館,倡導青年讀書運動。次年4月赴杭,與馮雪峰、潘漠華、汪靜之結成湖畔詩社,編輯出版《湖畔》詩集,為國內第一個新詩社。

潘謨華,1902生,  浙江宣平(今屬武義)人。1920年夏考入浙江第一師範學校,開始文學創作。曾參加組織晨光社和湖畔詩社。

汪靜之,1902年生,安徽績溪人。早年入讀私塾,後入讀績溪縣茶務學校。1920年夏考入浙江第一師範學校,1922年發起組織湖畔詩社。

馮雪峰,1923年生,浙江義烏人。 1921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參加了文學團體晨光社。1922年春與潘漠華、汪靜之、應修人結成湖畔詩社。

詩社沒有固定的組織和章程,隻是一種友愛的結合,其成員絕大多數是浙江第一師範學校的學生。他們曾先後出版馮、應、潘、汪的詩合集《湖畔》(1922),馮、應、潘的詩合集《春的歌集》(1923),汪靜之詩集《蕙的風》(1922)和《寂寞的國》(1927)等。1925年 2月創辦小型文學月刊《支那二月》,僅出 2期。

除了上述四人,稍後,有魏金枝、謝澹如、樓適夷等人加入。接著五卅運動發生,因各人思想變遷,湖畔詩社便不複存在。

他們的作品以抒情短詩為主,表現了新文學運動初期剛剛掙脫封建禮教束縛的天真爛漫的青少年對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對幸福愛情的憧憬,獨具一種單純、清新、質樸的美。表現了對傳統封建世俗大膽反叛的精神,藝術上也較成熟。“我們歌笑在湖畔,我們歌哭在湖畔”,表明他們詩社的來曆,“樹林裏有曉陽,村野裏有姑娘”,表明他們詩歌的內容。汪靜之的《過伊家門外》:“我冒犯了人們的指謫/一步一回頭地瞟我意中人/我怎樣欣慰而膽寒啊。”《伊的眼》:“伊的眼是解結的剪刀/不然,何以伊一瞧著我/我被鐐銬的靈魂就自由了呢?”更體現了多愛情的坦率。他們性格不同,或者明快,或者淒楚,或者清淡,或者天真,朱自清說:“專心致誌做情詩的,‘湖畔’的四個年輕人。他們那時候差不多可以說生活在詩裏。潘謨華氏最淒苦,不勝掩抑之致;雪峰氏明快多了,笑中可也有淚;汪靜之氏一味天真的稚氣;修人氏卻嫌味兒淡些”(《〈中國新文學大係〉詩集導言》) ,扼要地道出了各人詩作的特色。

 

              三、   湖畔詩人的結局

四位湖畔詩人中,出現了兩位革命烈士,就是應修人和潘謨華。

1925年初,應修人去上海,主編《支那二月》文學月刊。“五卅”運動中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任支部書記,不久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次年底,受遣進廣東黃埔軍校,任中尉會計。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至武漢國民政府勞工部工作,7月赴蘇聯進東方大學(中山大學)學習。1930年回上海,在中共中央軍委工作,加入“左聯”,後任中共江蘇省委秘書長、宣傳部長。次年調中共中央組織部工作。1933年5月14日,因抵抗國民黨逮捕,墜樓犧牲。早年詩作多反映反封建禮教,感情真摯,風格清新。著有《金寶塔銀寶塔》、《修人集》等。

應修人故居在寧波市江北區乍浦鄉應家河塘,是一座坐北朝南硬山頂木結構二層樓建築,麵闊13米、進深8.7米,外有圍牆,大門向東。這是應修人烈士出生和少年時代生活的居所。陸定一同誌曾為應修人題寫“應修人烈士永垂不朽”的手跡,現仍留在故居。當地政府為紀念這位革命家、詩人和作家,將故居隔河之東的小學命名為“修人小學”,並將故居列為江北區德育教育基地。

1924年,潘謨華考入北京大學。1926年到武漢參加北伐軍。1927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四一二政變後,曾領導宣平農民起義。後在杭州、上海、河南、河北等地任教,並從事地下革命工作。1933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是北方左聯發起人之一,並任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部長。同年12月被捕。1934年12月在獄中的絕食鬥爭中犧牲。主要作品編入《應修人潘漠華選集》、《漠華集》。

馮雪峰則成為中共文化戰線的領導人之一。1925年到北京大學旁聽。1926年開始從事翻譯工作,譯介蘇聯文藝。1928年12月,經柔石介紹與魯迅交往,成為魯迅的學生和戰友。

    1931年任中國共產黨“左聯”黨團書記。曾主編或參與編輯《萌芽》月刊、《文學導報》等“左聯”機關刊物及《科學的藝術論叢書》。1933年12月到江西瑞金,任中共中央黨校教務主任、副校長。1934年10月參加長征。1936年受黨中央派遣到上海從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1941年2月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囚上饒集中營。次年11月被營救出獄,後到桂林、重慶從事文化工作。著有詩集《真實之歌》、論文集《魯迅及其他》、《鄉風與市風》、《有進無退》等。1946年到上海,著有《過去的時代》、《雪峰文集》、《論民主革命的文藝運動》及寓言集《今寓言》等。

    新中國成立後,曆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常務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和黨組書記、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文藝報》主編等職。主要致力於文藝評論和雜文的寫作,主持魯迅著作的編輯出版,並創作電影劇本《上饒集中營》。自1954年起,在政治上屢遭挫折,先被解除《文藝報》主編。繼因“胡風事件”株連受批判,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1976年1月31日逝世。1979年4月,中共中央為他的錯案平反,恢複黨籍和政治名譽。

 

             四、    汪靜之的故事

 

    1902年7月20日,汪靜之出生在安徽績溪縣一個叫餘村的山莊。父親是個茶商,家境比較富裕。15歲時,汪靜之愛上了同鄉的女子曹誠英,即以詩歌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但是,曹誠英聽從父母之命嫁給了本地大地主的獨生子胡昭萬(冠英)。不久,漂亮、智慧的曹誠英考取了杭州女子師範學校,而汪靜之卻仍就讀於績溪的茶務學校。望著曹誠英的小照,汪靜之寫下了深沉的相思:“我看著你/你看著我/四個眼睛兩條視線/整整對了半天/你也無語/我也無言/……”

    1920年夏,他懷著對人間天堂杭州的憧憬和對心上人的思念,考入了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他與胡昭萬結伴,沿著新安江乘船順流而下來到杭州。

   在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時,他繼續寫詩,獲得 “詩人”的稱譽。

     為了回報汪靜之的深深戀情,曹誠英以極大熱忱和耐心,每逢星期日都邀一位浙江女師的同學來看望他,終於,汪靜之在曹誠英介紹的幾位美人中,選準了符竹因。有了愛人,汪靜之覺得自己開始了一個新紀元,他認為“有了愛情的動力,才能寫詩,才有愛情詩。”1924年春天,他們在武漢結為伉儷。從此兩情依依,共同生活了60多個年頭。

     杭州,在詩人的眼裏是美麗的,因而也成為了詩人的第二故鄉。1922年4月4日,他與應修人、馮雪峰、潘謨華一起在西泠印社四照閣成立了“湖畔詩社”,並在他們出的第一本流派性詩集《湖畔》上,題寫了“我們歌笑在湖畔,我們歌哭在湖畔!”對此,朱自清曾說:“中國缺少情詩……真正專心致誌做情詩的,是‘湖畔’的四個年輕人,他們那時候可以說生活在詩裏。”

     湖畔詩社以五四新文壇最著名的三大名家魯迅、胡適、周作人為導師,請葉聖陶、朱自清、劉延陵任顧問。或許是湖畔詩人寫愛情詩最多,因而引起封建禮教頑固派的詆毀,認為敗壞道德;另一方麵,革命陣營裏的“左派”,則認為這種風花雪月、談情說愛有害革命。

    1920年,詩人的愛情詩集《惠的風》由魯迅作了修改後,正式出版,並一版再版,風靡當時的“五四”文壇。初版至今,已經是80餘個年頭。 

湖畔詩社結束後,1926年,汪靜之蟄居在上海的亭子間裏,一口氣撰寫了4部文學作品:一部是堪稱格律詩典範的《寂寞的國》,一部是長篇小說《翠英及其夫的故事》,一部是中篇小說《耶穌的吩咐》,以及另一部短篇小說集《父與女》。

     解放後,他應“湖畔”老友、作家馮雪峰的邀請,由上海複旦大學調入人民文學出版社,在文學編輯的崗位上默默地耕耘。後來有人告訴他毛澤東主席曾向人問起“汪靜之為什麽不寫詩了”,他感動得流淚了。於是,他從1956年起轉到中國作家協會。

 “文化大革命”前夕,他敏銳地感覺到時局不太好,便又悄悄回到了西子湖畔,從此在一個市民雜居的居民區裏,出現了一位白發老人。每天,他默默地上居委會看一會當天的報紙,而後又默默地離去。“文革”10年的急風暴雨竟也沒有把這位“隱士”刮出來。隻有西子湖認識他,因為每當春暖花開和秋菊吐蕊的時節,他定要去西子湖畔走走。

   1982年4月4日湖畔詩社建社50周年,一批作家、詩人、學者和不少年輕的詩歌愛好者,在西子湖畔聆聽汪靜之講述當年湖畔詩人的風采。同時,一個新的湖畔詩社也在那時宣告成立。在熱烈的掌聲中,繼任社長汪靜之先生宣布:“我們從此要歌笑在湖畔”。  多少年過去了,當年的許多老朋友已先後謝世,而靜之先生還像一棵不老的青鬆,迎來了一個改革開放的年代,一個有真有美的新時代。

   他高興地告訴來訪者:“現在杭州湖濱六公園北首的湖畔公園內設有湖畔詩社紀念館,每年有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瞻仰。湖畔詩社紀念館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柔石、潘謨華、應修人3位烈士。全中國詩人被稱為烈士的有6人,‘湖畔’占了一半,所以設立紀念館是富有意義的。如果這幾位先烈地下有知,也一定會感到欣慰。”

    1996年10月22日,汪靜之也在西湖之畔走完了他將近一個世紀的人生曆程。2002年7月20日是他誕辰100周年紀念日。為了紀念這位曾風靡“五四”文壇的詩人,由上海魯迅紀念館主編,百家出版社出版的《汪靜之先生紀念集》隆重推出。

   中國的文學史,會永遠記住湖畔詩社以及它的詩人們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