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真的很羨慕蝸牛,可以把它的“不動產”——它的那套房子天天都隨身帶著。更關鍵的是,幾乎每一隻蝸牛都有自己的一套房子!所以蝸牛王國的公民,大概從來都不會像杜甫那樣,會產生“安得廣廈千萬間”的悲歎!
買套房子太不容易了!
中國人以前節約慣了,有個十塊錢才舍得花一塊,所以當房子值十塊的時候,我們不敢傾其所有,賭它一把。總想著等有了二十塊再買,這在當時已經是很大膽的計劃了。可等到有了二十塊的時候,房價早已經兩百塊了。好不容易我們擰過那根過窮日子的筋來,接受了西方人花將來的錢的概念,可再看看房價,早已經“輕舟過了萬重山”,連下輩子的錢恐怕都得先花上了!
但怎麽辦呢?再貴也得買啊!趙丹不是在《十字街頭》裏唱過嘛——“沒有錢,也得吃碗飯,也得住間房!”為了這個理想,賣身為奴也值得。
於是,就有了——“房奴”!
房奴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貸款買房,或者說白了就是借錢買房。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古代其實也有房奴。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房奴”,就是那位鼎鼎大名的“江南第一才子”——唐寅唐伯虎。
唐伯虎當年在蘇州買房時,我估計當時“商品房”的價格也已經非常不低了。而唐伯虎偏偏看上的又是一處“別墅”級的大宅院兒。有人會說,再大的宅院人家唐伯虎也買得起啊!那唐寅什麽人啊,唐解元,又是藝術家!而且是大藝術家,詩、書、畫號稱“三絕”,就算是現在有點名的書法家寫個條幅什麽的也得萬把塊錢,那唐伯虎寫他十幾幅字這購房款不就齊了?老百姓買不起房那是正常的,哪有有錢人也買不起房的?
按道理這話也說得沒錯,但據唐伯虎自己的記載,真實的情況卻是他看上了這處房子,但湊不齊購房款。
是不是這“別墅”級的房子太豪華了呢?弄不好像“湯臣沒品”之類的整個十幾萬一平米,唐伯虎畢竟隻是藝術家,又不是山西煤老板,估計底氣還是不如暴發戶們來的足!但據文獻交代,唐伯虎看上的這處房子不過是別人廢棄的別墅,長久未有人居住,也沒人問津,幾乎就是一塊“死樓盤”,按道理應該不要多少錢。
那是不是唐伯虎此前做了什麽投資,像股票被套、房地產投資失策什麽的,以至於現金流匱乏,不得已向某些錢莊或者銀行貸點周轉金呢?
我們從會計的角度看了一下唐家的進出帳記錄,唐伯虎這次購房之前隻有賣字畫的創收記錄,並無大額的出帳記錄,從財物部門的角度來審計一下看,也不像是臨時的資金困難。
那麽這樣的話,唐伯虎這位有了八個老婆還娶了華府秋香的“江南第一才子”為了購房款而發愁,就像是一件難以說得通的斯芬克斯之謎了。
是不是曆史記載有訛誤呢?
通過一些野史記載我們可以知道,唐伯虎當時買下來的這處房產,他給它起名叫“桃花別業”,後來還花費了大量的裝修款,據說內部裝修唐伯虎更是親力親為,把這處宅子建成了蘇州城有名的私家園林。以至於現在蘇州還有個地名,就叫桃花塢;有兩條街道,名字就叫桃花塢大街、桃花塢橋弄。這說明唐伯虎曾在此地購房一事並非訛傳。而且據記載,唐伯虎在決定購買這處房產的時候,首先是向北京一位當官的朋友借了一大筆錢,而這筆錢是用自己的一部分藏書來作“抵押貸款”的,後來,他更是經過兩年多的努力作畫、賣畫,才籌足了購房款,看來他這種行為也屬於“按揭”,可算是典型的房奴表現了。
那麽那個曆史上有名的孤傲才子唐伯虎為什麽要“貸款”買房,肯做一個“房奴”呢?
一個原因是他太喜歡那處宅院了。雖然當時沒有房地產行業,也沒有熱炒房地產的社會環境,但唐伯虎這位藝術家還是看上了這個廢棄的宅院。他把這處房產買下來之後,精心修飾,而且是親自構思,親自布局,尤其是大力拓展綠化麵積,種了相當多的樹。他自己曾經誇張地說,春天到來的時候,園子裏是“千林映日鶯亂啼,萬樹圍春豔雙舞”,可見其綠化的規模。當秋天來臨的時候,唐伯虎更是在這處桃花別業裏實踐著自己獨到的行為藝術。他把滿地落紅一一拾起,都放入錦囊之中,然後葬在園子裏,還為此作有很多的“落花詩”。
有人聽了會覺得耳熟,這怎麽這麽像黛玉葬花啊?
事實上,林黛玉不過是唐伯虎的追星族而已,這葬花的“行為藝術”,她根本就是從唐伯虎這兒學來的。
有人又會問了,黛玉一個寄人籬下的弱女子含淚葬花那是可以讓人理解的,唐伯虎這麽一個風流瀟灑的大才子、大男人也來葬花,是不是有點太“那個”了?
其實倒沒什麽“那個”的。黛玉葬花是因為感懷身世,心情悲苦,就這點而言,沒必要一定要分男女啊。而唐伯虎葬花也正是因為“感懷身世,心情悲苦”這八個字!
其實唐伯虎並不像曆史傳說中那麽春風得意,更不像周星馳演的那樣無厘頭搞笑,至少在買桃花別業的這段時期正是他人生的底點。這時候的唐伯虎已經三十多歲了。這時候大家還都叫他“唐解元”。這就不由得為讓人產生了疑問——怎麽以唐伯虎的才能,這時候還隻是個解元呢?
明清科舉考試,分為幾個層次。最低一級叫鄉試,就像是現在的高考,考上的叫舉人,這全國第一名被稱為解元,所以鄉試又被稱為解試;第二級叫會試,就像現在考碩士,考上的叫貢士,第一名被稱為會元;最高一級是殿試,就是皇上親自在金鑾寶殿上禦考,這就像現在的考博士,是古代最高級別的考試,過關的人就叫做進士,而第一名就是狀元。那從解元考到會元再考中狀元的人,就叫“連中三元”,就是全國最有名的大才子了。當時有機會問鼎這個“最有才的大才子”稱號的,民間呼聲最高的就是唐伯虎。因為他在江南考秀才,就像現在的中考的時候,就是當時江南第一,後麵鄉試又考了全國第一,所以才被稱為唐解元。眼見著又去參加會試,當時各大媒體猜測,基本上不出意外的話,這唐伯虎還是第一。甚至有獨家報道預測,依唐伯虎這支“大牛股”的氣勢,估計殿試他還是第一,“連中三元”的神話不久就會上演了。
可分析師的評論總是與股票的走勢剛好相反,唐伯虎這隻“大牛股”才走到會試階段,就遭遇了巨大的“債務危機”。
原因是唐伯虎交友不善。和他同去考試的江陰巨富家的公子徐經與唐伯虎結成莫逆之交,他在錢財上對唐伯虎非常豪爽,隱然就成了“唐伯虎”這支牛股的“大股東”。而唐伯虎隻不過是一個蘇州貧苦小市民家的兒子,自然對這個“大股東”心存了莫大的感激。
這個徐經文才很差,於是考前請唐伯虎幫他寫幾篇文章。唐伯虎以為以文會友,也沒有什麽,就應邀寫了幾篇。哪知這個徐經用錢買通主考官,預先買到了當年的考試題目。而唐伯虎幫他寫的那幾篇文章恰恰就是應題之作。這下案發之後,唐伯虎這支“績優股”就被徐經這個“大股東”的“財物黑洞”給拖下水了。到最後,唐伯虎甚至鋃鐺入獄,差點就在人生的股市裏被徹底“退市”,至少也是被“ST”了。後來,唐伯虎雖然被釋放出獄,但是兩個重大的打擊已經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
一個就是他被徹底關在科舉考試的大門之外。在“學而優則仕”的封建時代,科舉是士子們進入官場、去實踐“達則兼濟天下”這一人生目標的唯一的一條渠道,而這個品學兼優的“三好學生”從此就要告別考場,告別學校,告別他為之奮鬥的一切。大門對他關上了,科舉仕途已宣告徹底無望。這對於唐伯虎這樣的一個封建文人來說,幾乎沒有什麽打擊比這更大的了。
另外一個就是他在獄中所受的屈辱。雖然最終出獄了,但唐伯虎在獄中呆了足足有一年多的時光,這期間他吃的苦頭讓他的心理狀態產生了一定的變化。他在給他的好朋友文征明的信中說:“至於天子震赫,召捕詔獄,自貫三木,吏卒如虎,舉頭抱地,涕淚橫集。”就是說這場牢獄之災委屈之極不算,在獄中還經常被獄卒打,被獄卒羞辱。作為當時“超級男生”的代表,一代青年才俊,唐伯虎怎麽能忍受這種屈辱呢?所以他在後來的人生裏表現出狂士的一麵來,和他的獄中生活,以及他被科舉拒之門外應該都有一定程度的關係。
既然仕途這個發展道路被斷送了,唐伯虎又回到了蘇州,過起了他的文士生活。因為在古代不做官的文人很難在物資生活有巨大的保障,所以雖然唐伯虎一直很有名,他的字畫賣的錢也僅能供他糊口之用而已。實際上他一直很窮,而窮,正是他不得已要“貸款”買房、要做“房奴”的另外一個關鍵的原因。
既然這麽窮,為什麽還要買桃花塢的別墅來住呢?
有一種說法是——為了“秋香”!
因為唐伯虎貸款買房大概是在他三十七歲的時候,而據記載,他是在三十六歲那年娶了那位對他一笑傾城、三笑傾心的“秋香”姑娘。
說起來唐伯虎與秋香的婚姻,那似乎不能用一個“娶”字,而應該要用一個“點”字,因為從古到今,我們一直津津樂道的是“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
事實上周星馳主演的香港電影《唐伯虎點秋香》倒還真的沒誇大多少。除了武功與“小強”之外,據馮夢龍的話本小說《唐解元一笑姻緣》來看,這個“點秋香”的曆程倒還真跟電影裏基本相同。
說有一天唐伯虎在蘇州閶門的河邊作畫,漸漸地就進入了藝術境界,藝術家一旦進入藝術的境界,往往就目中無人了。據說當時他雖然沒有像周星星同學戲弄祝枝山那樣脫光了衣服在大宣紙上“墨爬滾打”,但那份藝術氣質也是讓人歎為觀止的。在這種情況下,隻有觀眾瞻仰他的份,哪有他來看你的份兒?可偏偏就有一個人,一下子就闖進了唐伯虎的視線裏!
說起來這位叫秋香的姑娘實在太聰明了,她隻是站在河中的一條船上從這兒經過,看到岸邊作畫的唐伯虎的眼光掃過來,她便嫣然一笑。這一笑,明眸善睞,就像是一束穿破烏雲的光芒,一下子就把唐伯虎的心從人堆裏、從他的藝術癡狂裏給拽了出來。這實在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溝通與交流的技巧,我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而笑容大概就是窗戶上的那個把手,你想推窗就得靠它。
就因為這一笑間的注目,唐伯虎就從他癡狂的藝術境界裏掉進了更癡狂的生活境界裏。他表現得更著魔了,手裏的畫筆也扔了,眼睛定定地看著那隻載著青衫美人漸漸遠去的小船,突然他拋下了一切,跑到河邊租了條船追了上去。
據說,在這段“跟蹤追擊”的過程中,還有“兩笑”:一是船靠岸時,秋香上得岸來,對還在船頭的唐伯虎有回眸一笑;唐伯虎追上了岸後,又跟丟了華府的隊伍,結果在秋香她們回府之前又偶然碰上,結果兩人又有相視一笑。這下子,總共就有“三笑”了。
但我們不禁有點懷疑,唐伯虎與秋香的故事最早見於明代嘉靖年間嘉興項元汴所作的筆記《蕉窗雜錄》上,後來發展到馮夢龍的話本小說《唐解元一笑姻緣》,再後來還有孟舜卿所寫的雜劇《花前一笑》,這些故事裏說的可都是“一笑”啊,怎麽到後來我們說這個故事時就變成了“三笑”了呢?
其實這也沒什麽好奇怪的。我想,大概是後人在演繹這個故事的時候,漸漸地覺得一笑不過癮,三笑才夠勁。你沒看三顧茅廬、三氣周瑜、三打白骨精,甚至喝酒都是三碗不過崗,中國人就好這個三,有個三番四次,就能三兩成群,男人們三妻四妾才顯得熱鬧,女人們三心二意才顯得真實,連治水英雄大禹都得三過家門而不入才能領個五一勞動獎章,所以秋香姐的“三笑”自然也就比光禿禿的“一笑”來得不孚眾望些了。
當然不管是一笑還是三笑,唐伯虎被那笑勾了魂兒倒才是關鍵。他不是看不出來那姑娘的打扮隻是一個丫環,可唐伯虎就是唐伯虎,他根本就不管你的身份,他真的就是“我選擇,我喜歡”!於是他賣身為奴,深入華府,並用他的才學在華府裏大展身手,最終做到了華府的總管,在華老爺與華夫人的準許下,他在華家所有的丫環裏挑老婆,於是在百花叢中點中了秋香,然後兩個人不取華府一分財物,悄悄地離開了。大概是因為家裏原來還有八個老婆,現在又來了個秋香,家裏地方實在嫌小,所以唐伯虎娶回秋香後又在蘇州桃花塢“貸款”買了桃花別業。
但我不由得想問,唐伯虎真的會去賣身為奴嗎?
他雖然因科考案被科舉拒之門外,但他好歹還是個舉人,而且是舉人中的第一名解元,也是個政府認可的大知識分子;雖然他不領政府津貼,但也是國家一級藝術家啊。這麽大一個腕兒,要是看上了秋香,完全可以去向華府求親啊?怎麽著也不會去賣身為奴吧?況且他家裏據說已經有八個老婆了,再招個秋香,單從數量上說,他也比那個小流氓韋小寶的七個老婆還多倆,那是不是說他比韋小寶還好色呢?
首先我們看,曆史上有沒有人會為一個婢女去賣身為奴的?
還真有一個!據明代文人筆記《茶餘客話》和《耳談》記載,明代嘉靖年間有個書生就曾為一個大戶人家的丫環而賣身為奴,最後兩個人結為了夫妻,但這個人不是唐伯虎,他的名字叫陳立超,看來是後人把這位“超人”做的事兒安在了唐伯虎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