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裏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麵,彌望的是田田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讀著這如詩如畫如歌的優美文字,我們仿佛置身在荷塘的美景之中,任憑皎潔的月光灑滿全身,使勁地嗅著那從荷塘中飄來的陣陣荷香。這就是我國一代文學大師朱自清在1927年寫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一生,先後經曆了兩段愛情。它們也如同這荷香美景一樣,淡雅而美好,充滿了甜蜜和幸福。
武仲謙:雖是包辦婚姻,但仍相親相愛
葉聖陶先生曾將婚姻比喻為“好比蝸牛背了個殼”。朱自清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他原本是不願過早結婚的,但終究拗不過父母,結果他在19歲時,就在父母包辦下與一個名叫武仲謙的女子結了婚。
提起武仲謙這個名字,或許讀者大為陌生。其實,在朱自清的名作《荷塘月色》裏,他寫的“妻在屋裏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這當中的妻,指的就是武仲謙。
武仲謙,這個聽起來有點像男人名字的女人,其實是一個典型的賢妻良母,屬於內向而沉靜的人。她與朱自清同歲,原籍浙江杭州人,在江蘇揚州長大,她的父親武威三是當地名醫。
朱自清和武仲謙是1917年結的婚,他們共同生活了12年,養育了6個兒女(長子朱邁先,其後依次是長女朱采芷、次女朱逖先、次子朱閏生、小女朱效武、小兒朱六兒。但朱六兒隻有1歲時就夭折了)。盡管他們的婚姻是父母包辦的,且性格也不盡相同,但他們婚後的生活還是幸福和諧的。
那時,朱自清在清華教書。他講一口揚州方言,說話時很急,有時還會臉紅。朱自清是個不喜歡孩子哭鬧的人,每次吃飯時,他看到一溜兒孩子坐下來,有的要吃幹飯,有的要吃稀飯,有的要喝湯……吵吵嚷嚷的,就覺得心裏煩躁,性急時還會揮起巴掌打下去。也隻有在孩子們都吃飽喝足跑開後,他才算舒了口氣。妻子武仲謙則不同,她性格溫和,說話和藹,對孩子們總是有著極大的耐心。
在他們12年的夫妻生活中,武仲謙整日為丈夫與兒女們操勞,還時常拖兒帶女地逃避戰亂。由於積勞成疾,她在一次嚴重的肺病中永遠地離去了,年僅31歲。
朱自清對前妻武仲謙一直充溢著真摯的情愛,在她去世3年後還寫了一篇《給亡婦》,情真意切,纏綿悱惻。我們不妨選擇其中幾段讀一讀:
“謙,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經死了3個年頭了。這3年裏世事不知變化了多少回,但你未必注意這些個。我知道,你第一惦記的是你幾個孩子,第二便輪著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你在日如此,你死後若還有知,想來還如此的……”
“……你的短短的12年結婚生活,有11年耗費在孩子們身上;而你一點不厭倦,有多少力量用多少,一直到自己毀滅為止。你對孩子一般兒愛,不問男的女的,大的小的。也不想到什麽‘養兒防老,積穀防饑’,隻拚命的愛去……”
“……除了孩子,你心裏隻有我……你換了金鐲子幫助我的學費,叫我以後還你;但直到你死,我沒有還你。你在我家受了許多氣,又因為我家的緣故受你家裏的氣,你都忍著,這全為的是我。我知道,那回我從家鄉一個中學半途辭職出走,家裏人諷你也走。哪裏走!隻得硬著頭皮往你家去。那時你家像個冰窖子,你們在窖裏足足住了3個月。好容易我才將你們領出來了,一同上外省去。小家庭這樣組織起來了。你雖不是什麽闊小姐,可也是自小嬌生慣養的,做起主婦來,什麽都得幹一兩手;你居然做下去了,而且高高興興地做下去了,菜照例滿是你做,可是吃的都是我們,你至多夾上兩三筷子就算了……”
“……在浙江住的時候,逃過兩回兵難,我都在北平。真虧你領著母親和一群孩子東藏西躲的;末一回還要走多少裏路,翻一道大嶺。這兩回差不多隻靠你一個人。你不但帶了母親和孩子們,還帶了我一箱箱的書;你知道我是最愛書的。在短短的12年裏,你操的心比人家一輩子還多;謙,你那樣身子怎麽經得住!你將我的責任一股腦兒擔負了去,壓死了你;我如何對得起你!……這12年裏你為我吃的苦真不少,可是沒有過幾天好日子。我們在一起住,算來也還不到5個年頭。無論日子怎麽壞,無論是離是合,你從來沒對我發過脾氣,連一句怨言也沒有。別說怨我,就是怨命也沒有過……”
“……有些話我隻和你一個人說,因為世界上隻你一個人真關心我,真同情我。你不但為我吃苦,更為我分苦;我之有我現在的精神,大半是你給我培養著的……”
“……前年夏天回家,上你墳上去了……那時壙上壙下密密地長著青草,朝露浸濕了我的布鞋……我和隱今夏回去,本想到你的墳上來,因為她病了沒來成。我們想告訴你,5個孩子都好,我們一定盡心教養他們,讓他們對得起死了的母親——你!謙,好好兒放心安睡吧,你。”
陳竹隱(上):一場真正的戀愛
她雖然不是他的結發妻子,卻為他養大了他與前妻留下的5個子女;他雖然與她是經媒妁之言而得以相識,卻如荷塘清風一般,演繹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戀之曲。
1929年,與朱自清感情至深的結發妻子武仲謙因病去世。這令他非常悲痛,並打定主意不再續娶。可是接下來的兩年裏,他的日子幾乎變得混亂不堪。亡妻給他留下了5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其中最大的不過10歲,最小的年僅3歲多一點兒。像朱自清這樣一個靠教書養家的窮教授,既要外出工作,還要當爹當媽照顧身邊的5個幼子,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的。
當時,很多朋友看了都不忍心,就勸說他再續娶。可是,朱自清始終無法放下對亡妻的深深思念。盡管他們曾是一樁包辦婚姻,且亡妻相貌平平,可畢竟他們相守數年,日複一日累積下了深情,多情善感的朱自清豈能輕易就忘?所以,他對朋友們的好意都婉言謝絕。
過了一個階段,朋友們見朱自清還是沒有續娶的意思,就在他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拉著他去與一個名叫陳竹隱的女子相見。1931年4月的一天,他們騙朱自清說:“我們要去‘大陸春’酒樓會一位朋友,你也去吧!”朱自清便欣然跟著前往了。
那天,朱自清穿了一件米黃色的綢大褂,戴著一副眼鏡,顯得溫文爾雅。可腳上穿的,卻是一雙過了時的“雙梁鞋”。結果,與陳竹隱同去的女伴,看到他這款土裏土氣的“雙梁鞋”,竟忍俊不禁,悄悄對陳竹隱說:“你瞧,他這種穿法簡直就是個土包子,你堅決不能嫁!”
當時,陳竹隱微微一笑,沒有吭氣。其實,陳竹隱早在來見朱自清之前,就已經為他的才氣所折服。她的感覺與同伴不同。她覺得,不能因為一雙老款的鞋子,就否定一個才華橫溢的人。她決意與他交往下去。所以,當朱自清再約她時,她還是爽快地赴約了……
初次見麵,陳竹隱也給朱自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那白皙端正的麵龐、開朗的性格、落落大方的言談舉止,都與逝去的前妻不同。尤其是她那份純真、熱情,好似一株清新的小荷,讓他仿佛呼吸到了一股從全新的情感世界吹來的風。
陳竹隱是四川人,比朱自清小5歲。雖然她出生在一個貧寒之家,早年又經曆了喪失父母之痛,但她勤奮好學,從四川省立女子師範學校畢業後,毅然隻身前往北平,在藝術專科學校讀書。她的愛好很多,除了緊張的課程外,還學習國畫和昆曲,可以說是個多才多藝的女孩。
朱自清和陳竹隱兩人自相識以後,就經常相約一起去吃飯、看電影。在上個世紀30年代,北京的電影院雖然不比上海街頭的電影院奢華,卻也是熱戀中的男女的好去處。
他們還經常結伴到香山去遊玩。深秋的香山,紅葉漫天,朱自清和陳竹隱一前一後地走在紅葉樹下……走著走著,陳竹隱輕輕地吟誦一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身後的朱自清立即接上:“楓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林中看不見,聞詩始覺有人來。”當兩個人都抬起頭來時,雙眸相遇,那份甜蜜已經醉到了心裏……
由於他們兩人一個在遠郊清華園,一個住在城裏,平時往來並不是很方便,所以有很多時候還是通過書信來訴說衷腸。熱戀期間,朱自清給陳竹隱寫了很多情書,現在保存下來的還有71封。
隨著兩人感情的逐漸升溫,他們之間的情書也換成了親昵的稱呼,由開始的朱自清稱陳竹隱為“竹隱女士”,落款為“朱自清”;到稱她為“竹隱弟”,落款成了“自清”;再從“竹隱弟”變為更親切的“隱弟”,“自清”也隻剩下一個“清”字;再到以後的“親愛的寶妹”、“隱妹”等,總之是不斷地變來變去,猶如朦朧月色下嬌羞的荷在慢慢地綻放。
我們不妨找出一些內容來讀讀:
“隱:一見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來,我更喜歡看你那暈紅的雙腮,黃昏時的霞彩似的,謝謝你給我力量。”(1931年6月12日)
“親愛的寶妹,我生平沒有嚐到這種滋味,很害怕真會整個兒變成你的俘虜呢!”(1931年8月8日)
不難看出,此時的朱自清,已經對陳竹隱產生了深深的愛戀。
雖然他們已是心心相係的戀人,但是誰也沒有勇氣提出“結婚”二字。朱自清對自己與陳竹隱的這段戀情也有所顧慮,他總覺得自己年齡偏大,孩子又多,怕陳竹隱有什麽想法。
熱戀中的陳竹隱當然也不例外,雖然她很想將自己的終生托付給這個好男人,但是,每當她想到自己一個二十幾歲的青春少女,還來不及享受二人世界的浪漫與溫馨,結婚後便要成為5個孩子的繼母時,就會感到壓力很大。她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承受起那副家庭重擔?也不知道,兩個人的愛情之火,能不能在柴米油鹽的尋常日子中持久燃燒下去?她猶豫著,彷徨著,不經意間慢慢地有些疏遠了朱自清。
朱自清是個感情細膩的人,他當然體察到了這一點,因此變得很傷感。有段時間,陳竹隱開始刻意躲避朱自清,可是,她躲開了人,卻躲不開心裏的牽掛與相思。每當她捧讀他的來信,聽他訴說思念之苦時;聽他訴說自己寢食不安,胃又開始疼痛時,都會撩動她的心,有時甚至不安,恨不得馬上去見他。
這年8月底,朱自清赴歐洲遊曆講學。他內心了還是深愛著陳竹隱的,因此他在歐洲遊學期間,會常常因為不能及早收到陳竹隱的信而焦慮、苦惱。朱自清不想放棄這段戀情,他繼續對陳竹隱進行著熾熱的表白。在一封情書中他寫道:
“竹隱,這個名字幾乎費了我這個假期中所有獨處的時間。我不能念出,整個人看報也迷迷糊糊的!我相信是個能鎮定的人,但是天知道我現在是怎樣的擾亂啊。”
從朱自清那一封封情書的字裏行間,陳竹隱看到了他的真情、可愛和可信。經過慎重考慮,她最終決定接受朱自清的愛,接受他與前妻的5個孩子。她認為:既然自己愛這個男人,那就應該愛這個男人所愛的子女。
當朱自清得知陳竹隱的決定後,欣喜異常,他緊接著又寫了一封情書:“隱:十六那晚是很可紀念的,我們決定了一件大事,謝謝你。想送你一個戒指……”
陳竹隱(下):愛丈夫,也愛孩子
1932年7月31日,朱自清結束了在歐洲的遊學,乘坐“拉索伯爵”號客輪回國抵達上海,陳竹隱早早就趕到公共租界的碼頭上迎候。當她看到朱自清從船上快步下來,朝著自己走來時,激動得張開了雙臂。這對相思了1年的戀人,終於又相見了!
第二天一大早,朱自清便去六妹家探訪;下午又與葉聖陶、方光燾、王伯祥等幾位老朋友相聚暢談。等到了晚上,他在杏花樓酒家預訂了婚宴,並請人印發請柬。忙碌了幾天後,朱自清與陳竹隱於8月4日晚上正式舉行了婚禮。前來參加他們婚禮的客人很多,包括朱自清在上海的許多朋友,葉聖陶、夏丏尊、王伯祥、章雪村、胡愈之、沈雁冰、柳亞子、匡互生等。在婚宴上,朱自清也興奮地喝了不少酒,以至於後來醉得不省人事。那一年,朱自清33歲,陳竹隱28歲。
8月6日,朱自清偕新婚妻子陳竹隱乘輪船去普陀度蜜月;8月20日,兩人又一起回到揚州省親。之後,陳竹隱來到清華大學圖書館工作。她與朱自清一道,挑起了養育8個孩子的重任(她與朱自清也生育了3個子女,包括兒子朱喬森、朱思俞,女兒朱蓉雋)。
朱自清和陳竹隱婚後的生活是甜美的,但也是艱辛的。為了讓丈夫安心工作,也為了家裏那群大大小小的孩子,年輕的陳竹隱幾乎操碎了心。她將心愛的畫筆塵封,將昆曲擱置,放棄藝術夢想,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自己與朱自清新組織起的家庭上。她們家裏總共有10口人,當時隻靠朱自清一人教書、著書的收入來維持,日子過得相當緊巴,但是陳竹隱的嘴裏卻沒有一句怨言。
有一次,孩子們該請家庭教師了,可是陳竹隱手頭沒有多餘的錢。她焦急不安,又不想讓丈夫為這些事分心,就背著丈夫,偷偷地跑到醫院去賣過好幾次血。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朱自清帶著家人隨清華南遷到昆明。這時他們的日子更加窘迫了,有時甚至連日常三餐都不能保證。望著一群饑餓難耐的孩子和日漸消瘦的丈夫,陳竹隱很是心疼,她覺得這樣下去不行。為減輕朱自清的負擔,陳竹隱毅然決定一個人帶著孩子們回到自己的老家成都,挑起撫育8個孩子的重擔。朱自清看著妻子柔弱的身體,內心五味雜陳。
從此,他們夫婦二人一個在成都,一個在昆明。盡管隔著千山萬水,但他們相依相戀、彼此思念與牽掛的兩顆心是相通的。那段時間,朱自清每逢假期都要回成都探親,盡管山重水複、路途難行,但他盼望與妻兒相聚的念頭卻一絲不減。
盡管生活艱辛,但朱自清始終保持著凜然正氣。1947年,為抗議國民黨當局任意逮捕群眾,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簽了名。當時,國民黨政府勾結美國,發動全麵內戰,而且美國又推行著扶助日本的政策。即使朱自清這時身患嚴重的胃病,每月的薪水僅夠買3袋麵粉,根本不夠全家人吃,更別說有錢看病了,但在這種情況下,1948年6月18日,當吳晗拿著一份《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美援麵粉》的宣言來請朱自清簽名時,他仍然馬上鄭重地簽了自己的名字,並憤然地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舍!”
從那一天開始,朱自清一直忍受著饑餓的折磨,也要求家人拒絕食用美國援助的麵粉。他的身體本來就不好,在他在宣言上簽名僅僅隔了1個多月,就因胃潰瘍穿孔住進了醫院,在手術後引起了並發症,過早地結束了他才華橫溢的一生。
朱自清在臨終前,還一再叮囑妻子陳竹隱:“我是在拒絕美援麵粉宣言上簽了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麵粉。”妻子含淚點了點頭。令人遺憾的是,那一年朱自清才剛剛50歲。
朱自清——一代文學大師,就這樣在貧病中匆匆地走了,離開了他熱愛的清華講壇,離開了喜歡他的廣大讀者,也離開了與他患難與共15年的愛妻——陳竹隱。
朱自清去世時,陳竹隱還隻有45歲。這個女人選擇了堅強,她獨自帶著8個子女艱難地走過了42年的漫長道路,直到孩子們一個個都長大成人,獨當一麵,成家立業。
1990年,極度疲倦的陳竹隱,帶著對孩子們的眷戀離開了這個人世。但是她並不孤獨,因為天堂裏的丈夫正在等她,他們將在那裏續寫情緣。
在陳竹隱過世7年後,子女們搬家時意外地發現了一隻小箱子。從箱子的外形看,他們知道那是父親朱自清生前用過的。自從父親走後,母親就一直精心地珍藏著它。但子女們始終不知道那裏麵裝的是什麽。當他們開啟後,驚訝地看到,原來那裏麵保存著完好的75封書信,其中71封是父親在戀愛期間寫給母親的,還有4封是父親婚後寫的。
盡管歲月滄桑,這一張張信紙已經泛黃。但這滿篇充滿情愛的絮語,卻依然讓人能夠看到當年這對戀人的熾熱情感。
你能想像嗎?75封愛的書信,竟保存了這麽多年!它不僅是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的熾熱情感,也是一個孤獨的女人廝守它們大半生的精神寄托。此情此愛,何以言表!
在清華園的荷塘裏,那清新芬芳的荷香,在如銀的月色下輕輕飄蕩。而一代文學大師朱自清的兩段美好姻緣,又何嚐不像這荷香一樣,淡雅、純淨、幽香、沁人心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