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人,“愛”不離口。剛過去的父親節,各種父愛刷屏。有人調侃,父愛都跑到微信朋友圈了。你不說“愛”,就是三觀有問題。
愛真的很重要,這事錯不了,各大宗教各種學問,都把“愛”列為絕對真理。可搜了一遍,卻發現:“愛”隻是一個字,但各有各的小九九。
基督教的愛是博愛,愛一切人與生命。好人要愛,壞人也要愛。甚至他打你一巴掌,你還要愛。貌似這種教義特別適合受虐狂。
孔子的愛是仁愛,盤子比博愛小,大意是隻愛人,不強求愛其他的生命。孔子很狡猾,很實際,不走形而上的政治正確,搞定人就行,其他生命,先放一邊。
墨家的愛是兼愛,看上去比仁愛高級--仁裏麵還有等級製。兼愛是提倡眾生平等的,有現代人文精神。當年範冰冰劉德華演“墨攻”,小布什還假模假樣地恭維了一句:世界和平需要墨家的思想。
最擰巴的是心理學,自己人跟自己人鬥。傳統心理學,愛裏麵沒有性愛。那些寫書的人靠研究精神病人起家,發現由於激情之愛犯病的人很多。要想心理健康,就忘掉激情吧。
可到了現代心理學,愛裏麵又可以有性愛。激情讓人瘋狂,可以下地獄,也可能上天堂啊,毀人生人都在這把雙刃劍。這屬於高風險投資,投不投每個人都有一把尺。要不要性愛,自己看著辦。
對愛表現最積極的是年輕人,他們的定義也最簡單:愛=性愛。愛她就是“上”了她,要不你就是不愛她,所謂的禮貌性上床正是如此。
這樣看了一遍,愛是一個咒語,每個人都在念,都覺得自己念的最地道。這反而成了一筆糊塗賬,到底誰說得最好?
估計這問題掰扯不清,公婆各有理。換個角度提問,什麽樣的愛是“好”的愛?
顯然有“壞”的愛,比如溺愛,少數媽媽的毛病--孩子看電視快樂,讓他看吧;玩遊戲興奮,讓他玩吧。我們不就是要給他們一個幸福的童年嘛。不幸的是,有研究表明,這類活動往往在結束後,造成輕度抑鬱。沒有頭腦的愛不是愛,反倒是害。
與此對應的是備受非議的虎媽。如果推的方向正好是孩子擅長的領域,孩子就可能獲得終生的幸福。積極心理學如是說:人要做自己有特長的事(具有挑戰性且需要技術;注意力集中;目標明確;有及時反饋;深深的投入;控製感;忘我;時間停止)。這類事做的時候並不“享受”,但能夠建構未來的心理資本,帶來真正的幸福。
從媽媽的愛可以看出來,“想愛”遠遠沒有“會愛”重要。愛不是一個情感的活計,成了智商活兒,甚至是靈感活兒。所以我對情感泛濫特別警惕,這往往是智商不夠不會愛的體現,用量代替質是不行的。
再說個例子,常有小男生哭著喊著愛女神,除了嚎幾句,根本不知道怎麽去愛。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回家做功課去。當你提升了自己,才有機會獲得女神的青睞。但人生常有這樣的悲劇,在發奮努力已近成功一刹那,女神不再available了。說句寬心的話,你也不要喪氣,真練成了神槍手,自有新的獵物撞槍口,都不用瞄準。
這種單向的愛還是落於下剩。
最好的愛應該是彼此付出又彼此獨立,充滿靈性又不斷創新,相互成就又相忘相望的。有這樣的愛嗎?可遇不可求。
謹以此文獻給所有我愛過的,正愛的,將愛的人。
謹以此文獻給所有愛過我的,正愛我的,將愛我的人。
(我知道上麵這兩句情感泛濫了,是弱智的表現,但人有與生俱來的自賤淺薄,沒辦法。我理性了半天,還是免不了俗。)
愛,需要學習和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