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戰爭論--(2)軍事理論
西方軍事理論中,以普魯士軍事理論家,Carl von Clausewitz(卡爾.馮.克勞塞維茨,1781-1831)將軍為最重要的代表。他第一次在人類曆史上提出,(1)戰爭隻是達到政治目的的一種手段,(2)戰爭是政治的一部分,(3)戰爭是政治的一種延伸,(4)戰爭是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力量的總較量。對戰爭的目的的描述,他認為“戰爭是讓對手屈從,並為我們的意誌服務。”這一思維將戰爭提高到不隻是殺戮和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或占有敵人的有生力量,而是為自己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服務的高度。所以他的理論中不存在正義之戰或戰爭倫理。戰爭的正義性對於取得戰爭的勝利而言是 次要的。就曆史而言,即使戰爭非正義方取勝,但取勝方可使用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來取得其對戰爭的合法性和正義性。
美國的海軍的軍事理論家,Alfred Thayer Mahan(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1840-1914)上校(1906年升為預備役少將,但他自始自終認為自己是海軍上校)是現代海權論的奠基者。馬漢對古希臘鼎盛時期希(臘)波(斯)戰爭時期的希臘城邦國打贏強大的波斯國中得出的結論,以島嶼為中心的海軍力量輻射至主要的貿易通道,依托可到達的港口和海軍基地對軍事力量的投射,以達到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控製。這在古希臘時,埃及作為整個希臘羅馬時期最重要的糧倉,希臘占據地中海的重要位子,扼守住當初最重要的經濟命脈。公元前2世紀時的羅馬對希臘的海戰,被羅馬人成為內海之戰(Mare Norstrum in Latin),就是為了爭奪地中海內的航行權。羅馬人的勝利,成就了羅馬帝國以後幾百年的興盛,希臘從此一蹶不振成為羅馬希臘文化的一部分。公元前31年,在埃及不歸的馬克.安東尼奧的海軍在希臘的亞可興角之戰(Battle of Actium),就是爭奪糧食通道的戰役。馬克.安東尼奧海戰輸了以後,完全交出了地中海中糧食通道的控製權。馬漢深諳希臘海權理論的精髓,發展出他自己的現代海權理論。這一海權理論的基礎是,美國作為強大的兩洋國家,其經濟發展離不開海洋運輸,而日益增長的海洋運輸必須有強大的海軍來保護。這一海權理論的最早運用國家,並非美國,而是英國。英國以其強大的日不列顛海軍保護其巨大的海外領地的通商貿易。 1840年的鴉片戰爭就是這一海權理論讓中國人最切身的體驗。
中國在今天重歸世界領導地位的過程中,中國是要繼承海權理論的軍事理論,還是針對中國的現階段和未來發展的需要而製定由中國特色的軍事理論,這是一個極為迫切的在國家層麵的需要。作者認為在當今中國的高鐵技術不斷成熟,而不遠的將來在陸路可以在數天內橫跨歐亞大陸,甚至亞歐非的時候,我們的重點應以大陸權理論為基礎,以空天技術為副的軍事理論。作者在這裏將接下來的空間留給大家來討論。群策群力,形成新時代的軍事理論,不是從軍事學院,而是從你我網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