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稠繆說台灣(4)——台獨簡史和未來(如果有的話)
台灣的曆史是中國曆史的縮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國曆史的序言。要了解台灣的情意結,台獨運動的演變,和未來台獨的走向,必須在地研究。連戰先生的祖父,連橫所寫的“台灣通史”是一本研究台灣曆史的專著。但“台灣通史”隻寫到了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在馬關條約中,割讓台灣及其島嶼給日本。
台灣獨立運動的起始點恰恰就是從清政府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中日簽訂“馬關條約”之後,台灣各界人士紛紛反對。鮮為人知的是,1895年,台灣為了反抗日本占領,宣布獨立,成立了150天之久的台灣民主國(Republic of Formosa)。從英文“國名”可見,當時的台灣人民對清政府的失望,他們寧可用200年前荷蘭人統治台灣時的名字,Formosa,而不是台灣(Taiwan)。這是第一次台灣獨立運動。台灣獨立運動從此進入台灣的曆史。作者不同意有的史學家(尤其是有些台灣現在的史學家),將台灣獨立運動推倒清朝初期,明朝遺留的台灣軍民抵抗清朝的統治,原因在於那些台灣軍民還是以效忠已亡的明朝中央政府為前提的抗爭。對台灣獨立運動起點的正本清源,是定義今天台獨運動不法的曆史依據。
台灣的第二次獨立運動,源於1995年李登輝在美國Cornell大學演講時談到的“兩國論”,而非台灣現今的被汙名化的1947年的228事件。228事件隻是政府和老百姓在一些問題上的不同意見所引發的衝突,可悲的是(1)執掌當時台灣省政府的陳儀是軍人出身,以軍人方式解決民政問題,(2)腐敗的民國政府接收大員以高人一等的姿態將受盡二等公民待遇的台灣本土人士對和平公平的渴望的消滅,(3)台灣本土的資源有限,無法在突然湧入的大量新移民進行合理合法的分配,所有這些都聚集在同一時間的時候,228事件被曲解成(1)外來政權對台灣本土人的壓迫,(2)極權政治對民主的鎮壓。所以228事件隻是一個被描述成的台灣獨立運動。連當初的台灣獨立運動的人士都否認台灣獨立運動在228事件中的任何牽連。
台灣獨立運動因著國民黨的軟性台獨,已由原來針對國民黨的矛頭,轉而指向中國大陸。這不單單是民進黨的成功,也是國民黨的成功。可悲的是,國民黨在這過程中,也在慢慢的走向它的歸宿。與此同時,台灣獨立運動也是在一點一點的走入死胡同,原因是,無論軟性台獨還是剛性台獨,台獨在國際上的空間在被中國擠壓。
今天,認同中國的台灣人(包括從大陸去的)是極少數,有統一思想的台灣人,更是少數中的少數。台獨在台灣已不是一種思潮和理念或理想,而是一種文化。這種文化的形成有其過程。很多中國大陸的學者,商人,甚至政治家疑問,在今天中國大陸全麵超越台灣的情況下,為什麽台灣人還不認同大陸。政治製度上的不同固然有其原因,但那隻是一個方便的借口。這就是為什麽“一國兩製”的失敗的根本原因。文化上的廣普性,不是政治上的靈活性可以解決的。這種文化和香港的文化有點類似,也和以前上海的文化也類似。
香港回歸已有近20年的曆史,但香港人沒有因一國兩製而變得更好,香港反而不時不時的以排擠“內地人”成為一個半開放的社會。香港在走在下坡路。反觀上海,90年代前,上海是一個非常排外的城市,有其獨特的海派文化。但上海的全麵開放,不隻是對國際開放,也對國內開放。上海在10年前就超越香港了。如果不是中央對香港的特殊政策,香港在公平競爭中,是比不過上海的。維多利亞港和外灘已不能比了——外灘兩岸的不斷出現的新的摩天大樓,是一個新興城市的朝氣。台灣的政治家們不在這些發展上對照台灣,台獨的結果會是什麽!不要說國際政治舞台上沒有台灣獨立的立腳點,就是有,台灣願意成為另一個菲律賓嗎?
隨著全球化的經濟的融合度加大,中國在和其他國家的融合度越高,台灣越是一個可棄之子。前一段時間中韓自由貿易協議已經是一個明確的信號——中國大陸已經失去要等台灣的耐心。台灣在經濟上已經對中國不重要,台灣對大陸的重要性隻停留在台灣人呱吵的“政治名嘴”的節目中。中國大陸的發展在台灣的工業基礎幾乎全部轉移到中國大陸後,實際上又提出了另一個挑戰——吸引台灣的一些特殊人才。幾個月前的複興航空墜機事件,從一個側麵反應了台灣在人材的競爭上已不占優勢。那麽留下的馬英九們(就算他們有武)又有什麽用武之地呢?
台灣的政治民主,已成為眾多國家的反麵教材。台灣政客們已為台灣的獨立運動準備好了句號, 民進黨很可能會是一個。不出意料的話,2016年的台灣選舉,民進黨會是一個雙贏(贏“總統”大選,贏“國會”過半)的局麵。中國大陸要做好準備。希望那時南海會平靜一點,大陸可以騰出手來。
是的,等國民黨終結之後,連戰應該是最合適的人選,且是最有經曆的人選接著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