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的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轉換

(2015-04-04 23:02:50) 下一個

中國在經濟上的硬實力,無論以什麽數據來衡量,在未來五到十年中,會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其前提當然是沒有重大的事件在中國的國內或國際發生。作者相信,全世界,大到美國,歐洲,俄羅斯,小到文萊,馬爾他,梵蒂岡,都做好了這樣的準備。中國政府也不想,更不希望這列以7%在持續增長的高速“火車”慢下來,更不用說停下來。那麽問題是,中國是否已準備好承受和運用(1)由經濟發展所日益增加的硬實力而帶來的軟實力,以及(2)從經濟發展的硬實力而轉換來的軟實力。這也是,美國和其他國家所關注的。甚至連中國的“朋友”,俄羅斯也會擔心。

盡管軟實力的理論在1990年由哈弗大學教授Joseph Nye提出,但其在國與國的關係中,自古有之。遠的不講,當今世界的外交關係和禮儀就是根據早在幾百年前,英國的一係列的外交準則製定的,比如對大使和公使必須用“閣下”(Your Excellency)。還有對派駐國的關係為準的外交使團等級等等。

中國由經濟的日益發展所帶來的軟實力在今天的社會中產生很多工業行為和消費行為的變化。美國在10-15年以前,在消費品(consumer products)上的競爭,在一定的階段以後,一個商品的生產流通和價格之間形成一個動態的穩定。很多學者從中研究出符合美國社會的商品經濟學。但在中國開始進入全球消費品的生產和流通環節中時,不但商品和價格之間無法形成一個穩定的結構,而且產品的質量和價格的下滑成為新的競爭點。這種“新型”的競爭,造成了“新”的消費觀。(1)消費者比較不重視商品的耐用性,認為經常的更換是可接受的,甚至有時是應該追求的(如中國產的電子商品);(2)仿製品和假冒偽劣產品成為中國的代名詞;(3)造成原材料的大量浪費,形成中國生產什麽,什麽東西所需的原材料價格的上漲;(4)低端的消費品市場被中國的產品所占領,直接限製了中國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到附加值高的商品上。客觀的看,這個例子是軟實力中,相對不成功的。但也的確是中國因經濟的硬實力而帶來的軟實力。

今天,中國在經濟日益發展中,由硬實力轉換來的軟實力也在平行的得益。其中一個最好的例子是對國際鐵礦砂的影響,即使到幾年前,國際鐵礦砂的價格因中國的需要增加而飆升,後又造成國際鋼鐵價格的上升,一直到現在鐵礦砂價格的穩定,中國最終取得定價權。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是一個從經濟的硬實力轉換成定價的軟實力的過程。曆史上類似的情況以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像鑽石在南非曆史上,就轉向更強硬的軍事硬實力而取得定價權。

中國在回歸領導地位的同時,自覺的,不自覺的,擁有更多的軟實力。猶如一個人一樣,當他(她)的權利和影響力在增加之時,他(她)越要知道怎樣限製自己,防止過度運用其權利和影響力。這種限製,也是軟實力的一部分。很可惜,這是Joseph Nye沒有研究的地方。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