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美關係中軟實力的此消彼長

(2015-04-03 15:09:34) 下一個

軟實力(soft power)是哈佛大學肯尼迪行政學院教授Joseph Nye早在1990年他的書中所提出的國際關係理論。有意思的是,在2007年,胡錦濤和美國當時的防長,Robert Gate,在不同的公共場合分別提到軟實力。

軟實力用Nye自己的話來講,“不是大棒,也不是胡蘿卜(Not sticks, neither carrots)”,“而是影響力(But it is the influence)”。以作者有限的經濟學知識來超簡單的(over simplified)理解就是,有本事印錢不算什麽,有本事要錢向哪裏流就流去那裏,這才是本事,即軟實力。

美國的軟實力在二戰後60年幾乎達到頂峰,但其軟實力的主要支撐點有二:超強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從而給出其在很多時候道義上的“正當性”。但在經曆了尼加拉瓜,伊拉克,阿富汗,再次伊拉克,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正當性被嚴重的懷疑。加上美國的經濟力量的下行,在以軍事力量為支撐點的軟實力中的比重大大的增加。反而突出了美國以軍事力量對世界的威脅。

中國的軟實力在近代史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中國在戰後希望通過共產國際增強其軟實力的夢想在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對壘中顯得那麽遙遠。中國的軟實力隻能輻射到遠在天邊的阿爾巴尼亞。現在來看(有點有失公道,但就事論事而言),阿爾巴尼亞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大小,顯示出中國那時的軟實力的大小。

中國軟實力的第一次有意義的實踐是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談判中,讓美國和中國一起降低排放。中國的這個降低排放,是對中國有利,對全世界有利,當然也對美國有利。曆史上,中國第一次迫使美國改變二戰以後由A.J.P. Taylor(有意思的是,他是Joseph Nye在哈佛的同事)提出的“實力是一個國家贏得戰爭的能力(A great power is defined by a country able to prevail in war)”的理念。中國在二氧化碳排放上讓美國意識到這是一個雙贏的結果,美國不得不接受中國的建議。

剛剛截止的亞投行創始國的申請,是中國又一次的軟實力的實踐。這次的實踐比上一次要冒更大的風險,很有失敗的可能。但“兩軍相遇,勇者勝”——中國的決心幫助了中國自己。加上中國這次計劃周全,運作得力。會讓中國在軟實力的運用上更加有信心。反觀美國以感情代替思想,一步錯,全局錯。實力,不僅僅是軟實力的轉移已經開始,請係上安全帶。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