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裏

性是本質,愛是超越。
正文

閑扯聲樂

(2016-11-01 07:02:55) 下一個

   先前愛寫“淺談”這個,“淺聊”那個的,這次換個口味來個“閑扯”。扯”與“談”不在同一個檔次,“扯”要庸俗得多。你看那“扯”字,就有拉扯之意,拉拉扯扯便是不情願,有強迫他人之嫌。扯,胡扯瞎說;談,似懂非懂,略知皮毛;論,深入淺出,據理論證。所以用詞須謹慎,扯、談、論不可相提並論。在下自愧知識短淺,誠恐貽笑大方,豈敢稱之為“談”?“扯”已是高抬了。


《閑扯聲樂》


   目前網上有不少聲樂愛好者喜歡展示自己的歌喉,歌喉是一種既不花錢,又不分場地就可以表演的與生俱來的隨身樂器,能說就能唱,走哪唱哪。聲樂是人性的,最能表現歌者的個性,動聽的歌曲猶如情意綿綿的話語一樣令人陶醉。網絡唱歌相似於酒吧裏的卡拉OK,無論優美動聽也好,鬼哭狼嚎也罷,沒人在乎你。反正都是來娛樂的,不必計較那麽多。動聽的,多品味幾遍;刺耳的,一笑了之。
   盡管如此,想唱好歌曲應該是業餘歌手共同的心願,沒人想把歌唱壞的,但如何唱好歌曲卻是個複雜問題,由於各人發音器官的生理條件不同,音色有它的屬性,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學哪行成哪行那麽簡單,隻有認準了方向才能避免走彎路。有關聲樂知識資料在網上有很多,感興趣的聲樂愛好者可以去搜索一下。文學城人才濟濟,也有不少聲樂方麵的專家學者發表過精彩的論述。本人不才,願與大家一起切磋。首先我得聲明一下:對聲樂我是外行,隻憑感覺,耳聞目染的感覺。
   首先我想與大家講一下“天賦”問題。天賦是什麽?與生俱來的智商和體能,智商越高,接受能力就越強;體能越大,成效就越明顯。說實在的,成才靠天賦,天賦是成功的先決條件。
   以前我不信智商這套,認為人生下來的那一刻都是一樣的,後天的努力與否使得彼此之間的差距拉大。成功靠努力,不奮鬥就不可能有成功。興趣受環境影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實不然,大腦作為身體的一部分,也有類似身體外形上的高矮胖瘦一樣的智愚差別。比如搞美學的,假如自身的荷爾蒙激素不亢奮,想象力不會豐富,創新艱難,單靠模仿借鑒是沒有出路的。我們發現多數大文豪的學曆都淺,有的連大學門也沒進過。這說明天才是有的,他們的思考和接受能力比普通人強許多倍。
   世上很多天才由於種種原因被埋沒,幸運兒寥寥無幾。一位鄰居家的兒子,在三歲時聽了幾遍電視主題歌就會哼,而且音特準。吃美食津津有味時,必邊嚼邊哼。我認為他是個學音樂的好材料。但這孩子太皮不聽話,又有父母嬌寵,不忍剝奪孩子的自由權,就這樣一直拖了下來。“子不教,父之過。”說起來易,做起來難。幹任何事情都有代價,有得就有失,光環的背後飽含艱辛,取舍兩難。
   按專科錄取的標準:一位歌唱演員首先必須具備一副好嗓子(先天聲帶發育良好,沒遭破壞),然後才能考慮日後的學習訓練問題。一副好嗓子通常包括音質,音色和音域三個方麵:
   1)音質要求清晰明亮,沒有雜音。從生理的角度看:沙啞聲絕大部分是後天損壞的,如常吃刺激性食物,亂喊大叫使得聲帶長期充血,漸漸產生變形。更多的是病變損壞,特別是呼吸道疾病,如經常感冒發燒,長期鼻塞咳嗽,用口呼吸造成咽喉幹燥等。當聲帶遭到損壞之後,帶肌組織增生或殘缺造成聲帶接觸麵不平整,從而發出噪聲。另外,聲帶老化也會產生沙啞噪聲。從理論上解釋為:所謂噪音都是些與基音的振蕩頻率不成比例的雜亂聲響,這些雜音與基音不協調,聽起來有刺耳的感覺。如果大家對以上所述理解不透的話,可以從形象上解釋為:喉嚨有粘著物,發聲就會沙啞;破鑼破鼓破喇叭,破裂部位振動不成比例產生噪音;一架材質低劣價格便宜的樂器與一架材質優質價格昂貴的樂器,質地與諧振有關。總之,音質有先天優勢。
   2)音域決定前途,音域窄沒有前途,特別是美聲唱法類。有人認為:音域雖經訓練後得以拓寬。但不是絕對的。比如二胡比提琴少了兩根弦,音域就窄多了。聲帶也一樣有先天優勢。
   3)音色是劃分歌者分類和屬性的標準,決定你的取向。這牽涉到泛音,泛音的多寡與歌者聲帶形狀及共鳴腔體形狀有關,因人而異。音色是天生的,世上極少人有相同的音色,所以音色的鑒別可用於刑事偵破,等同相貌和指紋。音色最為複雜,比如殷秀梅和李穀一的音色明顯不同,關牧村與殷秀梅又不同。音色與音質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一種是特征,一個是質地,兩者不可混淆。
   以上三點是基本要求,另外有若幹個附加條件:1,形象問題,畢竟演唱者上舞台是供人欣賞的,必須賞心悅目,如長得怪異是不行的。2,牙齒是否整齊,舌頭是否靈活,咬字是否清晰。3,有無呼吸道疾病,如咽炎,鼻炎,支氣管炎等。
   招收人才首先要考慮被選者的先天條件,而不是靠後天的努力,這點是鐵定的。如在選拔和培養籃球和排球運動員時,首先考慮的是身高,不夠格的要淘汰掉,說得難聽點就是“朽木不可雕”。
   天賦是優先的,凡努力無果的人不妨往這方麵反省一下自己,不必怨天尤人。
   也許有人會說:楊坤的破鑼嗓子,騰格爾的撕心裂肺,他們不是照樣唱嗎?而且他們的演唱方式被人作為經典來模仿,至今兩位歌手仍坐在導師的位置上對選手們評頭論足。拜托,我無話可說,牛仔褲剪個洞更時髦,褲襠撞死狗跳街舞更性感,吃膩了山珍海味覺得臭豆腐香。充其量隻是換換口味而已,不值得提倡。
   當以上幾點要求都過關的話,就具備了錄取資格。一旦學員被招收,就要進行基礎理論學習及技巧訓練。有特種音色的人可選入獨唱。若幹年後,大部分學員會被淘汰,淘汰之人或去各地新陳代謝,或改行做其它工作。
   從純技術的角度來看,氣是首要的,其它都是次要的。
   1)運氣。唱歌要用到氣,練氣是基本功,這也是專業與業餘最明顯的區別所在,專業歌手必須講氣。也沒什麽丹田不丹田的,不必有意識去造作,快吸慢吐,順其自然。一般歌者怕唱低音,唱低音時聲帶間隙變寬,會漏掉很多氣,特別是長音,很多歌者都堅持不下去,行家裏手一聽就摸清了歌者的功底。反之,唱高音時聲帶間隙變窄,氣流細急,反倒省氣。中音就不用說了。看譜時要確定換氣點,唱歌與說話一樣,句子結束時換氣感覺較為自然,也可根據情感需要稍微變動。若歌手想展示自己的本領故意不換自然好,但在其它地方偷氣被聽眾發現,反而得不償失。在沒有休止符的情況下,千萬不要在中途毫無理由換口大氣!連音不能無故中斷,分切音不可頓挫,等等。氣功不僅是技術問題,還牽涉的職業道德問題。
   2)疙瘩。由於運氣,聲帶和共鳴腔體的運用不同,高中低聲切換部都會產生疙瘩效應,好像變了一個人的聲音似的,初學者尤為突出。經過訓練,高中低過渡圓滑,疙瘩都會消除。假聲(海豚音)不可常用,形成習慣很難改。
   3)屬性。音色決定發展方向,民族唱法的特點是清,散,柔,細。需要壓扁口腔來減少渾音(或諧回音)來達到清散,舌頭在狹小的空間內舉足輕重,柔細在其中。美聲唱法的特點恰恰相反,追求渾厚,音量,最大空間地利用共鳴腔體來產生回音震蕩。唱美聲需要有一定的體能,不適合所有人。有人認為嗓音沒有屬性,學哪行是哪行,這是不對的。不排除體能大的有兼容的可能性,現實中上這種人還不少,金氏唱法(有人稱之為民美派)中就融入了不少美聲元素。我個人認為:分清自己的屬性,不讚成反串,特別是對一些有特殊音色的人來說。稀有性,獨特性才是最難得寶貴的,不要荒廢了資源。
   4)特技。所謂特殊技巧即是缺陷美,起始於一個個意外失誤,原本是不規矩的東西,後來發現它有特效,故競相模仿。比如滑音,泛音,飄浮音,以及節奏中有意識地錯位,延遲等特殊技巧都是加強手法。運用好了是畫龍點睛事半功倍,運用不好是畫蛇添足倒胃口。
   5)動作。舞台表演動作與時代接軌,不同時代有著各自不同的表演動作。早期清閑時動作慢條斯理,以高貴文雅為主,屬於唯美派;文革時期需要表現鬥爭意識,那時的肢體動作大多是激烈誇張的,多以“向前進”動作為主,前傾動作是主流,屬於戰鬥派;目前是工業發達,市場競爭激烈的年代,工作壓抑,思想頹廢。人們在緊張的工作學習之後需要減壓,需要宣泄心中的壓抑情緒,因此,通俗唱法誕生了。通俗唱法的基本表演動作為:搖頭晃腦,擠眉弄眼,聲嘶力竭,鬼哭狼嚎,歌手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從美學的角度看是不美觀的,歌手好像被打一樣痛苦萬分,被刺一樣胡蹦亂跳,屬宣泄派。
   6)流派。對流派的形成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法是被動式,即當技術達到一定高度時自然而然形成的;另一種說法是主動式,從失誤中得到啟發,加以創新,被後人模仿而形成流派。文學藝術都有流派,包括寫作,繪畫,攝影,舞蹈,音樂等。值得注意的是:既然流派是人為的,刻意去模仿就沒有意義了,何況文化藝術的主觀性強,很難鑒別高低好壞。
   以上是我對聲樂的些許感覺,拋磚引玉。每個歌者都有自己的歌唱特點,認準方向避免走彎路。由於業餘歌者一無時間,二沒導師,在自學成才的道路上必步步艱辛,祝福你們。

 

休裏
November 1st, 201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