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中國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全稱為 NATIONAL CENTRE PERFORMING ART ORCHESTRA)來美巡回演出,總共六場,這次來到賓州,我有幸在費城的 KIMMEL CENTER 觀看了他們的演出。
盡管是國家級交響樂隊,演奏的也是些經典的西方古典名曲,但觀眾還是以華人為主,本土人不多。票價低廉:個人三十五元,團體隻須二十幾。或許是事先估計不會滿坐的原因,座位不對號(GENERAL ADMISSION),先來先占。開場時三分之二滿。不必悲觀,美國的劇場賣座率難有過半的,這已是不錯的了。
我這麽如實地反映情況,並沒有貶低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的意思,隻是說明西方人的偏見,認為東方人不懂西樂,他們認為隻有西方人的樂隊才是原汁原味的,改變他們的成見需要時間。在美華人也不太懂交響樂,假如是民樂和歌舞,票早就搶光了。我妻子就不願看:上班累了一天,到那不睡著才怪,對西方古典音樂不感興趣。她不去,我隻好獨自一人去。
樂隊龐大,僅弦樂部分就六十人(見圖)。其中低音提琴(BASS)八人,大提琴(CELLO)十人,中提琴(VIOLA)十二人,小提琴(VIOLIN)多達三十人,還有豎琴,鋼琴,木管,銅管,打擊樂等,台上近九十人。這麽多人,即使在國內演出也不常見。該樂團三年前首次來美加巡演,這是第二次。客觀地說,新人肯定有,種子都在,算對得起觀眾。
人多不是好事,浪費資源。在此我不得不為傳統弦樂悲哀,效率太低,低到不可容忍的地步。弦樂問題還不止這些,為了觀眾欣賞起見,弦樂組需要統一弓向,否則影響美觀。弓向對音效的影響不大,不是完全沒有影響,在輕重上是有區別的。因為持弓的手在下方,所以在弓根,弓中和弓尖部位的力度是不一樣的,在特殊要求下會標明行弓的走向。通常沒有硬性規定,各樂隊按習慣內定,手寫標明。弦樂更多的意義是擺設,你看那些白白的線條上下整齊地晃動,活潑生動,不至於令觀眾睡著。
不是我一人發牢騷,他們自己也是這麽認為的。
現代網絡科技發達,在家上網就能欣賞到世界頂級樂團的精彩演出,為什麽要去現場觀看?現場音樂與經過電聲轉換編輯出來的音樂是不同的。
1)現場發聲定位明確,有具體的方位感,不同的位置有不同感受。家庭音響無論多少聲道,隻有固定的幾個點。
2)現場音樂可以聽出雜音,特別是弓弦摩擦的雜音,盡管這些雜音令人不舒服,卻非常真實自然。而經過電聲轉換後作了過濾處理,雜音被衰減,聽起來似乎更讓人滿意,但真實感沒了。
有人說,一架電子琴等於一個樂隊,一部電影等於出席無數場話劇,一張唱片等於親臨無數次音樂會。那該省去多少人力和物力資源啊!但有一點: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不可代替的,人不是機器,性愛娃娃再多也當不了老婆,其中的纏纏綿綿電腦無法拷貝,它比揭開宇宙的奧秘還要難。現場音樂會是演員與觀眾之間的情感交流,這種交流是必要的,有價值的。社會貴在參與,沒有這些,生活失去意義。關於傳統器樂與現代電聲器樂的矛盾還是留到以後討論吧。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成立於2010年,是個非常年輕的國家級樂團,牌子響亮,實力平平。團員基本上都是年輕人,四十歲以上的極少。年富力強,技巧上無可厚非,但內涵不足,不能與老牌的中央樂團和愛樂樂團相比,用通俗的話來說:嫩了點。音樂要講究底蘊,情操積累靠長期熏陶,隻有深刻了解了作者的創作精神,才能更好地表現出來。反之,西方人演奏中國的曲子也會給我們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總覺得欠缺了什麽。缺了什麽?當然是底蘊,要深入當地生活,感受當地文化,領悟當地習俗,隻有融合後才能有更好的藝術表現。即使本地之間也有區別,當我們欣賞了《梁祝》之後,盡管後人的演奏水平不知高出餘麗娜多少倍,可是人們還是喜歡聽她原汁原味的演奏。有人說這是先入為主,不錯。每個作品都代表著某個時代,貝多芬,莫紮特代表著一個時代,中國的周旋,鄧麗君,陳曉旭等代表了一個年代。曆史在前進,時間不會倒流,後人怎麽超越?總之,社會效益決定成績,該保留的保留,該淘汰的淘汰,順其自然。
下麵談一下有關攝影方麵的問題:劇場拍攝。
首先承認我的輕罪:劇場聲明不能拍照和錄音,我隻好用藏在口袋裏的袖珍式傻瓜相機偷拍,這是不對的。明知故犯,不道德。現場大多數人用手機拍攝,法不責眾。人像照片貼出來,是否涉及隱私肖像權?在不盈利,不誹謗,不作人身攻擊的前提下,小事一樁。現場也有一些扛著笨重的攝影器材的專業攝影人士,他們是經過允許的。
在攝影方麵,我隻是個愛好者,年輕時愛玩,到美國後忙工作,基本不玩,我的照片都是黑白的。我很敬佩服一些攝影家,經常刊登照片給網民欣賞,令我受益匪淺。美中不足的是,他們很少介紹自己的拍攝現場和後期製作的經驗,用了什麽技法,包括硬件和軟件。希望今後能得到一些這方麵的信息,幫助我們提高攝影水平。
我個人粗淺地認為,攝影作品的優劣取決於兩方麵,一是內容,二是技法。這好比烹飪,內容是實料,沒有它無意義,為生存而吃,填飽肚子是關鍵;技法好比佐料,沒有五味調料就難以下咽,不吃要不行。有人會說,餓起來什麽都吃,饑餓是最好的調醬(HUNGER IS THE BEST SAUCE)。話雖在理,但在有挑選的條件下,勝出的必是進口味好的。由於種種因素,這次拍得十分不理想,人力財力不足,留作紀念。實地實景,時光不會複返,曆史不會回頭,唯有記憶永恒。
袖珍式傻瓜機(PIONT AND SHOOT,瞄準即拍)由於攜帶方便,操作簡捷的功能受到廣泛運用,特別是新聞專業人士,時間就是一切,瞬間即失的場景比比皆是,時常追悔莫及。我曾說過,由於傻瓜相機的鏡頭不可卸,要求一鏡多用,適合於任何環境。其實是不可能的,顧此失彼,捉襟見肘,不能麵麵俱到。幹新聞可以,搞藝術不行,是遊客的最愛,適合拍紀念照。若要用傻瓜相機拍出好照片,必須注意兩個指標:鏡頭的通光量和光學變焦比。最大通光量不小於2的倒數,光學變焦比不小於20倍即可。我為什麽要強調光學變焦比呢?因為數碼變焦在顆粒度上嚴重受損,影響照片質量,而且它能在電腦上完成,何必用相機去做?我的傻瓜機最大光圈為2,光學變焦比30倍,適合於大部分場所。說實話,環境條件好的情況下,我也不願用傻瓜機,更愛用佳能單反機。佳能色調偏暖,適合人像花卉。尼康色調偏冷,適合拍攝風景。
室內攝影,在曝光組合上尤其要小心,主題動與靜,明與暗。一味提高感光度是不明智的,因為它以犧牲飽和度,顆粒度及噪點為代價,導致照片報廢。所以要盡量尋找依托,在保證主題清晰(快門)的前提下,放棄一些景深(光圈)是可以原諒的。
以上所述對初學者有益,對高手來說是班門弄斧。
休裏
2017-11-03
圖一,GAUTIER CAPUCON (法國),大提琴手。演奏了陳其剛的作品《逝去的時光,REFLET D'UN TEMPS DISPARU》。
圖二,謝幕。觀眾與指揮呂嘉互動。樂團首席楊曉宇(扶椅)和李喆,後排是小一組首席陳述和馬魏家。
圖三,小二組首席劉弦和楊瑞
圖四,中首莊然
圖五,大首梁肖
圖六,首席指揮呂嘉
圖七,JAIME SANCHIS,外籍單簧管手
圖八,ALEXANDRA DENGA,外籍小提琴手
圖九,GAUTIER CAPUCON,外籍大提琴手,在觀眾的一再要求下,即興演奏了《天鵝湖》中的一段
中國人的獨奏不少是高水平的。交響樂?哈哈,連我這個業餘的音樂愛好者也常常能聽出瑕疵來。尤其是管樂。
看來,你一定是沒去過美國交響樂團的演出。
太誇張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