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回答他的學生子貢的一句話,稱其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處世格言。字義是你不要的東西,不要給別人。廣義為連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強迫別人去做吧。
平時愛鑽牛角尖,習慣用反思的方法去看問題,我不禁會想:自己不想要的,也許別人想要;自己做不到的,也許別人可以做得。小時候經常拿自己玩膩了的玩具與別人交換,當然得到的東西也是別人不再喜歡的,各有所見。以此類推,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往往別人就做到了,事實也是這樣,各有所長嘛。如此說來,豈不成了己所不欲,可施於人?
以上是我開的一個玩笑。這“所不欲”必是共識,是大多數人都不想要或不想做的事物,否則這句話就成不了一句處世格言。如果要領悟它的真諦,用簡單的四個字就可以了,就是“以身作則”。以身作則不需要每件事都要自己首先做到後再去要求別人跟著做,比如說,勤儉和善良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它適用的範圍幾乎包括了我們所有的生活,隻要我們事事以儉善二字為準,便可舉一反三,創出一個廉政來。
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裏,經常碰到類似相反的情況,自己做不到的事,往往會要求別人做到。可悲的是這種現象已趨常態化。比如,那些嘴上叫嚷著要反腐的人,最後自己卻變成了貪官;一些從早到晚稱要為人民服務的公仆,後來變成了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汙吏。細分析,無外是這種人從小就在一個隻許說謊,不敢說真話的環境裏成長,說謊竟成了生存之道。既然人人都在說謊,謊就不是謊,假變成了真。充滿謊言的世界應該是顛倒的,正是反,白是黑,善是惡,智是愚。
什麽樣的土壤種什麽樣的莊稼,有什麽樣的人民就會孕育出什麽樣的官員來。民貪官也貪,民儉官也廉。官員來自民間,升官之路就是一條漸進的貪腐之路,腐敗成了官場的潤滑劑。台階築得越高,地下的基礎就得實。基礎越厚,台階才有可能築得更高。有了台階,登頂就有希望。所以說,人們極端痛恨官場腐敗的同時,自己卻不停地為官場的腐敗之道而鋪路。我有一位親戚,出國之前去公證處辦公證書,送了經辦人一條煙和幾瓶酒。我說他培養腐敗,他解釋如不送東西辦不成。我無言可對,可憐的人啊。事實證明,獨裁者隻有在盲目崇拜他的人麵前才能耀武揚威不可一世,專製體係隻有在人民軟弱可欺的狀態下得以延續。反腐必須從自己做起,腐敗不可利用,不可姑息,更不能培養。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你所得到的,就是別人失去的,腐敗是損人利己的行為。很多人習慣將官與民對立起來看問題,我認為不正確。官與民的關係,形象點說就是雞與蛋的關係,既分不開也尋不到源,彼此從進化中演變而來。
反思和換位思考是重要的,它可以解決許多疑問,明白很多道理,可以排除幹擾,不受歪理謬論的蠱惑。人們可以把反思用在自然科學上,因為科學是嚴謹的,公開的,需要實踐證明,不受主觀意識而轉移。可是我們會發現,社會科學中的意識形態領域卻是另一回事,它可以無中生有。人,生有尊卑之分,死有輕重之別。成功者,祖宗八代找根源,不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就是“出汙泥而不染”,正反都是他有理。失敗者,必是遺臭萬年。這不是成王敗寇的宿命觀還能是什麽?孔孟之道是統治之道,是曆代統治者的最愛。革命者稱“三綱”就是套在人民脖子上的枷鎖,不破何以談平等?故三綱是革命者的“所不欲”,那些曾破三綱之人一旦坐上龍椅後,反將三綱“施於人”。正中了魯迅先生的那句話:“至今為止的統治階級的革命,不過是爭奪一把舊椅子。去推的時候,好像這椅子很可恨,一奪到手,就又覺得是寶貝了,而同時也自覺了自己正和這‘舊的’一氣。”
可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
May 28th,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