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文學城城頭這篇作者伍國的《“老留”——迷失在中美之間的一代》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04/28/7203576.html。
在我看來,這篇文章的問題在於完全的泛泛而談,沒有實例,然後以偏概全,雖然用了“一些”“大都”,所傳達的觀點卻是“所有”。我這麽斷言,估計連作者自己都不敢相信,因為從文字來看,他自認是很公允的。但是大家看看這篇文章的題目“迷失在中美之間的一代”,都一代了,不是差不多是“所有”了?
我是老劉,捫心自問一下,我迷失了嗎?我不覺得。
我能接觸到的老劉們,他們都迷失了嗎?有,但絕對不是大多數。
讀了城頭這篇文章,我想起NPR裏經常會播放一些平常人的故事,我覺得與其這樣泛泛而談以偏概全,還不如講一些普通的故事來得有說服力,也更有趣一些。可惜因為隱私問題,這些普通的故事也隻能泛泛而談,但我能保證在我眼前那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二)
先大概說一下我們。我們,是大學裏的六個酒肉朋友。九十年代陸陸續續出國,第一批有僑眷關係,到最後一批已經不需要僑眷證明了。我是最後一批出國的。出國時和當年考上大學一樣,很高興也覺得很幸運,但也談不上範進中舉那樣的狂喜,到美國時,也就是到了另一個地方,和當年到北京到上海一樣,沒有“暮登天子堂”那樣的“扭曲心理”。
本科都是讀數學,現在,四個在大學裏做數學教授,一個在通訊公司,一個在基金公司。我不認為我們在美國二十多年,有太多“投機心態”。
六人裏一半對文史哲都有比較濃厚的興趣,另一半也絕不是“人文教育嚴重缺乏”,談吐之間總有新奇觀點。
一半是基督徒,兩個從來不是,一個大學學佛,出國後成為基督徒,現在返回去研究佛學。成為基督徒各有原因,但都很對得起自己,都是出於信仰,而不是出於“安慰自己的孤獨感和進行社交”。
都是拿助學金出來的,所以有一定的自豪感,畢竟可以問心無愧地說,我們是憑自己的本事在美國生存下來的。我不認為我們到美國來花了美國納稅人的錢。或者說,即使是我們花了美國納稅人的錢,也不認為那是施舍。美國大學錄取了我們,給我們助學金,是互利的行為,他們需要我們搞科研,我們需要他們給我們提供資源。
我們會鄙視有些文科生,如果我們看到他/她們誇誇其談一些明顯缺乏邏輯和實證的觀點,比如伍國的這篇文章。我們也會佩服有些文科生,如果他/他們能寫出一些優美的文字。
在政治上,我們有明顯的左派,有自認的自幹五,有逍遙派,也有務實派。
我認為在美國,自私是一個值得討論的態度。中文裏自私是個貶義詞,和英文裏selfish一樣。但是,在美國,任何人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都是可以而且被鼓勵的。不僅如此,這其實是美國的立國根本。
所以當有人在那裏說某些華裔“自私”的時候,大家需要分析一下,到底是“追求自己的權益”,還是“selfish”。批判別人“隨波逐流”的時候,大家也要想一想,這個明顯的貶義詞,是不是也是很正常很合理的一種普通人的生活態度。大家看看美國的醫學律師計算機金融這些專業都很熱門,所以這是個很正常也很普遍的現象,沒有必要把自己放到一個很高的道德高地,俯視芸芸眾生並斥之為“隨波逐流”。
(三)
我在讀博士的時候認識一些比我們出國更早的一些中國學生,但不是非常熟。都很努力,有一個生孩子前一天還在餐館打工。你如果先把這種為自己努力的態度而產生的自豪感無端貶為“沾沾自喜”,然後加以批判,我隻能說第一,你心術不正,為了說明你自己的觀點把別人的想法扭曲,第二,你的三觀有問題。
那時候出國的人不是很多,所以政治上沒啥爭論。但有“哪個地方中國人多,哪個地方是非多”這種說法。等到我出來工作,這種現象就沒碰到過。
(四)
然後說說小劉。
我在一個很普通的大學教書,所以接觸不少小劉,總的來說不如一流大學優秀,所以樣本會有偏差。和比我更老的老劉一樣,我對他們也不是很熟,因為畢竟代溝還是很明顯。隻能大約說說。
十年前功課底子好一點的小劉多,中國留學生普遍學習認真,考試成績好。最近五年底子弱的小劉多了不少,我們教授之間會有些交流,覺得有很明顯的變化。從常識來看,現在留學生人數增加不少,所以良莠不齊也很正常。
從最近五年學生的學習態度來看,有很認真的,有不認真的,也有第一二年不認真最後兩年很認真的。
從和本地文化交往角度看,我們當年留學的時候會有意識地去和本地人交往,更多看美劇。(當然後者有可能和我們當年中文環境很差有關。記得當年每星期等《華夏文摘》等得很幸苦。如今中文環境非常豐富。)現在的小劉,表麵上看都在自己的圈子裏混,校園裏三三兩兩,基本看不到小劉和本地學生相雜的現象。我了解比較多一點的兩個小劉,都沒有學習本地文化的主動性。但我一個同學的外甥,在紐約,和非華裔學生混得也很不錯。
從經濟上看,五年前我認識的一批研究生,條件普通,住處也以經濟為主要考慮因素。五年後認識的本科生裏,有剛來買了二手豪華車然後自覺在朋友圈裏被人瞧不起然後買新的豪華車這樣的小劉,也有工薪階層除了追求新款蘋果手機其它都很普通的小劉,但普遍心態放鬆,自我認知上沒有太大經濟方麵的壓力。
(五)
最後說一說偏見。
凡是人,都有一個“印象”的問題。但這個印象很有可能是錯誤的。比如,在文學城,就有幾個非常活躍的馬甲,隨處發表一樣的看法,如果另一派的馬甲不喜歡發聲,那我們看客就會有“大部分人都這樣看”的印象,但事實不見得如此。
城頭這篇《迷失的一代》,我覺得很有可能就是中了這個招。作者從各處看來聽來的,可能差不多都是這一類老劉那一類小劉,然後就開始擴展到“一代老劉”,“一代小劉”。其實“一代老劉”本身也比較複雜,有共通性也有差異性,隻不過很有可能某一撥人的嗓門大了點。
我這篇文章無非是試圖發發另外一個聲音,給討論增加一個角度。本人無意概括“一代老劉”如何如何。要這麽做,不是一兩本小書能完成的,必須要做大量的研究調查工作。
作者的心態我們就不好揣摩了。:)謝謝評論。
回複 'Janezhang008' 的評論 :
謝謝兩位發言。
:) 小編把那篇文章發到城頭,跟放高音喇叭似的,於是有些刺耳,所以我也發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