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畸形發展的中國電影

(2015-02-24 08:58:12) 下一個

(一)

 

為什麽中國不容易產生類似於奧斯卡獲獎片那樣的電影?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有很多,我這裏提供一個比較簡單直接的回答,然後做一些膚淺的所謂深層討論。

 

這個答案就是,中國電影缺乏直擊人性的高質量作品。

 

看到過網上有人提起,說八十年代有位電影評論家評論導演謝晉的作品,批評謝晉喜歡在電影裏加一些惡人與好人的衝突。這些惡人對電影主人公命運的影響掩蓋了更深層的衝突。

 

我覺得這個評論是對的。但是考慮到政治影響,謝晉大概也隻能如此。中共政府喜歡說的一個詞就是“一小撮”。所以,電影作品把一些人物的悲慘命運安排成另外一些惡人使壞的結果,政治上就很過得去。雖然大家都知道那些悲慘命運是時代造成的,但是導演塗脂抹粉一翻,審查的人當鴕鳥,看得人停留在痛恨怎麽有這麽壞的人,於是皆大歡喜。

 

但我覺得這個評論本身也是有局限性的。導演能深刻描述時代對普通人的影響,這當然是很好的,但是一味強調大時代的影響,而忽略對更永恒的人性的刻畫,那麽作品很可能依然是不夠深刻的。

 

我這裏說的其實有兩個方麵。第一,即使是描述大時代的作品,也需要有對人心和人性的刻畫。第二,如果沒有大時代的影響,我們依然需要某些作品專門刻畫人性的。

 

(二)

 

看一些網上能查到的數據。

 

從八十年代起,金雞白花獎最佳故事片裏,有多少是沒有大時代背景的作品?有多少是以大時代為背景而專門刻畫人性的?又有多少完全是以大時代和曆史為主題的?

 

再來看看我最喜歡的大陸三部電影,《活著》《藍風箏》和《霸王別姬》,大時代的背景都非常濃厚。

 

顯然中國的導演深以天下為己任,題材非大不可取。

 

反過來,奧斯卡獲獎片就有很多和大時代無關,或者僅以大時代為背景的片子。這一屆的《飛鳥俠》,就是一部尋找自己的作品,上一屆《為奴十二年》,之前的《勇敢的心》,重點依然是主角對命運的堅韌不拔的挑戰。還有一部很出名的《阿甘正傳》,有很多大時代的元素,但全在背景裏。

 

當然,奧斯卡獲獎片裏也有專門描述大時代的,但是總體而言,算是百花齊放的。

 

(三)

 

為什麽中國缺少能深刻刻畫人性的電影作品?

 

這個問題就比較複雜了,我估計幾十篇論文都不見得能說的清楚。我提供一些看法,純屬淺嚐輒止,聊天性質的。

 

第一個原因,太簡單了,中共政府唄。這麽一個明顯的靶子在那兒放著,都不好意思不提起。

 

政府的影響是巨大的。首先,它可以拉,就是正麵鼓勵歌功頌德,從宣傳,資金等等方麵加以影響。其次,它可以推,就是對出軌的作品審查不通過。誰都可以想象,這一拉一推導致的後果。

 

第二個原因,也簡單,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顯然有很健康的地方,比如寧靜致遠,比如天人合一,還有一些不那麽健康但過得去的,比如好死不如賴活著。但這些傳統非常容易扼殺對某一類作品的藝術追求,就是刻畫人性的。

 

你要刻畫人性,不僅僅要刻畫真善美,還要刻畫假惡醜,不然人性就不全麵。這一類作家,或導演,手裏握著的要麽是解剖刀,一刀下去,鮮血淋漓,要麽是一根長棍子,一攪和,湖底裏各式各樣肮髒的都浮到了表麵。

 

在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下的創作者,要麽沒有能力這麽做,要麽有能力但不敢這麽做,要麽有能力有膽量但不願意這麽做。在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下的觀眾,要麽沒有能力沒有膽量去直視,要麽有能力有膽量但選擇逃避。

 

所以是何其難也。

 

(四)

 

到底應該先有好作品,還是應該先有好觀眾?

 

答案很簡單,應該先有好作品。無論如何創作者,在某一方麵算是精英階層了的,要起一個引領和升華的作用。沒有好作品來提高普通觀眾的口味,普通觀眾的口味就隻能徘徊在低層次。

 

如果好作品沒有觀眾怎麽辦?

你說,一顆鹽能改變一鍋水的味道嗎?

 

隻有格式各樣的作品多了,普通觀眾的口味就雜了。好作品多了,普通觀眾的口味就上來了。

 

那麽作為創作者,總要有人,有作品去做第一顆鹽,第二顆鹽。這些人總要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了被完全忽視,或者被啐吐沫的後果。

 

無論如何,創作應該是有感而發,是一個尋找自己的過程。作品出來了,就是情感的一種放縱,一種對得起自己的釋然。

 

如果有人喜歡,最好。如果沒有人喜歡,研究研究,是自己的作品不夠精良,還是曲高和寡。繼續學習,繼續探索,繼續創作,繼續尋找提高自己。

 

即使是寂寞,這不也是一種圓滿的人生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大叔一枚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雑家1' 的評論 :
爛片確實多。:)
大叔一枚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easycity' 的評論 :
基本都看過,基本都非常棒。不過我從沒否認奧斯卡獲獎片裏有大時代的作品,我說他們還是百花齊放的。

關於EnglishPatient,我朋友說起過,其主題是戰爭對愛情的摧殘,所以不能算戰爭片,而是“言情片”。

謝謝來訪和回帖。
大叔一枚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一生似浮雲' 的評論 :
謝謝來訪。
雑家1 回複 悄悄話 說畸形是抬舉他們,簡直就是爛。
easycity 回複 悄悄話 博主不知道有沒有看過電影史經常提到的奧斯卡獲獎片,如Gone With Wind, High Noon, A Bridge Over River Kuai, Doctor Zhivago, Lawrence of Arabia, English Patient.
這些影片都是以一個風氣雲湧的大時代為背景,精細地刻畫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的掙紮和生存。人性在動蕩時代這塊潑墨重彩的畫布之上,顯得更加鮮明突出,也容易讓一般觀眾理解,引發千千萬萬人的共鳴。
最簡單的,English Patient以二戰中的北非為背景,講述一個英國人為複仇而投靠德軍的故事。這種人性肯定在很多地方展現過,但是如果一部電影講述印尼叢林中一個部落的人因為自己部落沒有援救自己的情人,就投靠另一個敵對的部落,給一幫舉刀跨弓的叢林人帶路,我就不會去看,哪怕人性的展現一模一樣。
現在的美國電影要麽特效打鬥,要麽小年輕吸毒調情,能得奧斯卡獎的就是叢林土著。我能看一看的就是一些英國電影了,如Imitation Game.正巧,這是有關二戰期間英國人破譯德軍密碼的,又是大時代背景。
一生似浮雲 回複 悄悄話 讚同!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