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607年英國人建立北美第一個殖民地,到 1775年一個充滿希望和活力的國家、美國即將誕生,將近三個世紀過去。三百年間,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瑞典人、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在印第安人土地上相繼建設自己的新家園。這些侵入者為了更大的利益、美好的生活、燦爛的夢想和輝煌的明天,一代又一代頑強地開拓。
印第安人,北美大陸的真正主人,麵對日益減少的土地,為了生存,為了朦朧的希望,依舊彷徨地掙紮。
幾番血雨腥風、爭奪撕殺,多少爾虞我詐、鉤心鬥角。最後,該離開的白人返回歐洲,不該離開的白人野心勃勃地要在北美這片土地上創建一個強大的國家。即將失去北美的英國人和將要變成美國人的英國人,又一次不約而同地想到印第安人。他們最後一次需要印第安人的幫助。
早在1764年,英國政府就正式組建印第安人事務管理部作為政府的一個常設機構。1776年 7月,在“全世界都聽見了”的列克星敦槍聲之後僅三個月,已經公開向母國叫板的準美國人匆忙組建自己的印第安人事務管理部。這些開始反叛的準美國人目標很清楚,他們必須盡最大可能阻止印第安人與英國政府結成同盟。
這時候,莫霍克(MOHAWK)族大酋長約瑟夫·布蘭特(JOSEPH BRANT) 從英國返回今天的紐約州。約瑟夫生於1742年,是英國人威廉姆·約翰遜(WILLIAM JOHNSON)男爵的朋友,約瑟夫的妹妹嫁與威廉姆男爵為妻。和約瑟夫一起返回的還有上校蓋·約翰遜(GUY JOHNSON),他是英國政府印第安人事務管理部派駐北美最高執行長官。
當約瑟夫還是一個十三歲的孩子時,就已經開始替英國人跟法國人作戰。威廉姆看出這個孩子的潛質,把他送到英國人開辦的學校學習,接受係統的西方教育。約瑟夫精通英語和三種印第安人語言,他目前另一個公開身份是約翰遜的助手兼翻譯。
大酋長約瑟夫當時算是一個名人,受過英王喬治的接見和嘉獎,與眾多英國上層人物往來,英國人甚至許諾他將成為伊若闊伊斯(IROQUOIS)聯盟盟主。紐約州立圖書館藏有他的畫像,碩頭粗脖,濃眉大眼,寬鼻闊嘴,大耳下垂,威嚴中透出凶猛,質樸中含著智慧。
約瑟夫酋長返回北美,正趕上華盛頓將軍(他已經從1752年英法戰爭中英國人的少校晉升為獨立戰爭中準美國人的將軍) 率軍圍攻紐約城。約瑟夫立刻組織軍隊前去解圍,與華盛頓麵對麵幹了一仗,然後衝破敵人包圍圈,去遊說伊若闊伊斯聯盟各個印第安部落跟他一起效忠英國政府。
一年後,伊若闊伊斯聯盟分成兩派,一派跟隨約瑟夫忠於英國,另一派想跟隨造反的英國人試試新的運氣。有意思的是,當約瑟夫遊說一派時,基督教長老會一個牧師正在遊說另一派,而這個牧師和約瑟夫當年是同窗同學,亦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這些虔誠的教徒們,除了選定天上的主,也需要選擇人世間的主。上帝負責讓他們死後進天堂,可活著的時候得靠人間的主人多多關照, 這不矛盾。
伊若闊伊斯聯盟形成於1535年,部落間互相已有兩百多年友誼沉澱。他們均生活在長條型房子中,每個民族名字的含義都和這種房子有關,莫霍克(MOHAWK)意思是把守東門的人,塞尼卡(SENECA)是把守西門的人,歐諾恩達嘎(ONONDAGA)是守住堂火和家中財寶的人,所以每次聯盟會議都在歐諾恩達嘎部落舉行。塔斯卡諾那(TUSCARORA)人加入最晚。如前章所述,1722年,他們將被英國人種族滅絕時投奔伊若闊伊斯聯盟。
然而,這淵源流長、血濃於水的古老聯盟,被美國獨立革命戰爭粉碎。昔日兄弟,翻臉成仇,刀鋒相對,血濺沙場。正所謂,“親者痛,仇者快。”
聯盟破裂,第一場大戰一個月後爆發。九百名英國士兵和忠於英國政府的八百名伊若闊伊斯武士,與反叛者準美國人及其印第安同盟在莫哈克河邊列開陣勢,捉對撕殺。幾天下來,勝負未分,雙方均損失慘重,尤以印第安武士死亡最多。這加深了仇恨。戰鬥結束後,沒有白人直接參與,伊若闊伊斯部落之間互相開始報複殘殺行動。約瑟夫的追隨者們莫霍克人焚毀歐諾恩達嘎大酋長所在村莊,歐諾恩達嘎人立刻進行血腥反擊,很多莫霍克人被殺或逃到加拿大躲避,約瑟夫的妹妹在一次被攻擊中差點兒喪生。
1778年春夏,約瑟夫配合英國政府軍隊對反叛者進行清剿。他看到大量無辜白人居民和印第安人卷入戰亂,流離失所,死於非命,內心受到震動,下令武士不可以再襲擊敵方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除非他們持有武器進行抵抗。
一次戰鬥中,約七百名英國士兵和印第安人武士聯合攻擊敵方一個城堡,久克不下,傷亡慘重,殺紅眼的士兵開始屠殺定居在城堡附近的白人居民泄憤。約瑟夫聞訊趕去,救下幾個白人孩子,但仍有三十二個白人居民被殺。
敏銳的華盛頓將軍很快看出約瑟夫率領的印第安武士戰鬥力極強,他開始感到憂慮,下令調集重兵首先消滅約瑟夫的有生力量。1779年 8月29日,一支大約四千人反叛者的隊伍與約瑟夫率領的六百武士相遇,一場激戰後,約瑟夫的隊伍被打散。這支人數眾多的準美國人隊伍一路呼嘯追殺,沿路約有四十個印第安人村莊被夷為平地,到處是屍體和燃燒的房屋,到處是毀壞的莊稼、果園和無助的老人、哭叫的孩子、哀傷的女人。
戰爭進行到最後越來越殘酷,越來越沒有人性。亨利·漢密爾頓(HENRY HAMILTON),大英帝國派駐加拿大地區總督,他的名字如雷貫耳,有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外號,“頭皮收購者”。他公開鼓勵士兵以及印第安聯盟武士,割下反叛者的頭皮,用頭皮到他這兒領取賞金。
縱觀人類曆史,“文明人”與“野蠻人”的真實距離到底有多遠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野蠻人”幹過的野蠻事,“文明人”似乎都幹過。但“文明人”幹下的雞鳴狗盜之事,卻是“野蠻人”不屑一顧的。
1782年,叛軍威廉姆·克若福特(WILLIAM CRAWFORD)少校,華盛頓將軍私交很深的一個朋友,他的駐地經常受到附近印第安人襲擊,一天夜裏,少校率領一支三百多人的隊伍,突襲一個印第安人村莊。
威廉姆少校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麵對被俘的印第安人,他克製心中的憤怒和厭惡情緒,溫和地請信奉基督教的印第安人站出來。然後,他平靜地指著剩下的絕大多數印第安人對士兵說:“可以開槍了。”那人群裏有很多老人、婦女和兒童。
幾個月後,前來尋仇的印第安人擊潰少校威廉姆的隊伍,將他活捉。怒火中燒的印第安人用極其殘忍的手段把威廉姆少校弄死,他的肚子裏被灌滿鉛水以加重身體重量,印第安人認為這個惡魔因此將墜入地獄。華盛頓將軍後來打跑這些印第安人,奪回屍體,請軍中最好的神甫替威廉姆禱告。威廉姆少校究竟因為滿肚子的鉛水而跌進地獄,還是因為最好神甫的禱告而升入天堂,隻能上帝仲裁,反正人把他們能幹的和該幹的都幹了。
提到美國國父華盛頓將軍, 這裏有一個關於他在獨立戰爭中如何侮辱昔日同胞的故事。約克城的英軍被重重包圍後乞求投降,華盛頓說,想要投降,當然可以,但我有個條件,讓這些想活命的英國人,放下武器,在城裏列隊遊行,我們的士兵荷槍實彈,站在街道兩旁觀看並接受這些乞降者們的歡呼和致敬。
南北戰爭時的總統亞拉伯罕·林肯,北方軍隊在付出慘重代價和巨大犧牲打敗蓄奴製的南方軍後,北方激進派怒不可遏,強烈要求嚴懲南方人。林肯說,他們已經放下武裝,讓他們去吧。我們痛,他們也很痛。
同樣是總統,人格和心胸差別頗大。
1783年,像二十年前英法戰爭結束那樣,又一個《巴黎和平條約》簽定,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上個《巴黎和平條約》,法國佬滾蛋;這個《巴黎和平條約》,英國佬滾蛋。最終在印第安人土地上留下的是美國人。美利堅合眾國誕生,一個嶄新而自信的民族和一個未來的世界霸主誕生。
至於印第安人,這裏摘錄一位美國學者的評論。 “英美《巴黎和平條約》中沒有關於印第安人的條款,顯然雙方都不小心忽視了這些印第安人在北美曾經的過去和將要麵對的未來。當然,這麽說也許對英國人不公平,英國人在加拿大安大略地區給了約瑟夫酋長大片土地,希望他能聯合其它印第安人繼續牽製美國人。
至於留下的印第安人,他們得學會保護自己了,這個新興國家的絕大多數白人視印第安人為敵人,包括那些幫他們打跑英國人的印第安人。美國人根本就分不清楚這些印第安人,他們也沒有興趣分清楚。所以,印第安人不要抱有任何不切實際的期望。
這個偉大的國家和她的締造者們在這百廢待興之際,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民主、公正、自由還有司法等等,這些顯然要比土著人重要得多。
有一個問題想想很有趣,假設當初整個北美印第安人團結一致,幫助美國人用最短的時間和最小的代價趕走英國人,那麽他們今天的處境是否要好些呢?我的答案是:一樣的。我很抱歉這個答案。
白人的獨立戰爭中,印第安人傷亡慘重,家園盡毀,土地喪失,一個北美洲最古老最忠誠的聯盟遭到破壞。然而最後的結果是,這些印第安人睜開眼睛,發現他們四周,現在全是充滿敵意的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