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君

生於七十年代,農村人,學習差。執著從軍,終遇出路。。。
正文

隻要抗日就該被尊敬 國軍抗戰將領同樣不容抹黑

(2015-01-24 23:32:02) 下一個

張靈甫(資料圖)

鳳凰軍事金昊

“屍骨被埋羊圈”的新聞,讓國民黨軍將領張靈甫成了這幾天的網絡紅人。1月24日晚,有媒體發文《澄清有關張靈甫是否抗日名將的問題》,列舉一係列“考據的史實”,稱張靈甫“並非抗日名將”。

張靈甫是個爭議較大的曆史人物。他身在行伍,操槍弄棒是為本分,卻又喜歡舞文弄墨,曾經靠賣字換路費行數千裏;他既有一腔報國熱血,也幹出過殘忍殺妻的冷血行經;他既是內戰中紅軍、解放軍的勁敵,又是抗日戰場上的一員悍將……

應該看到,張靈甫所處的是一個風雲激蕩的大時代,而人性的複雜也因此在張靈甫身上得以充分展現。每個曆史人物都有他的曆史局限性,以張靈甫所在的年代,抗日是第一位的,任何一個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跟日寇拚命的中國人都是英雄,不管他是八路軍還是國民黨軍,在我們中國人看來,他們都是中國軍人,都是民族英雄。不許任何人、出於任何目的抹黑他們。

《澄清》一文認為張靈甫不算一個優秀的將領,並以曾任74軍人事處長的吳鳶的評價來佐證,如吳鳶評價張靈甫說:“在作戰緊要關頭,拿不出辦法,有時隻曉得‘衝’。充分表現出‘一介武夫’的樣子。”

評價一個將領,可以單以一個人的觀點為全部論據嗎?讓我們看看張靈甫是否有勇無謀。“九、十月間,王耀武命令第一五一旅長唐生海指揮張國獻的第三零二團、張靈甫的第三零五團、常海德的第三零六團反攻德安的張古山之敵,阻止日軍南進。在研討作戰方案的會議上,有的團長認為,張古山地勢高峻,位置險要,易守難攻;我方沒有重炮,單憑正麵仰攻,必然傷亡很大,難於完成任務。張靈甫力排眾議,提出仿效《三國演義》中鄧艾偷襲陰平進攻西蜀的經驗,建議挑選一批精幹將士組成突擊隊,從張古山之背突破,實施兩麵夾攻。他的方案得到大家讚同後,奉命帶領一支突擊部隊攀藤附葛,從人煙絕跡的崎嶇峽穀偷渡,配合正麵進攻,夾擊日軍,很快奪取了張古山。”

這是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民國高級將領列傳》(第五集)中對張靈甫的記載。以《澄清》一文作者的邏輯,該不會說此書的編委會也是所謂的“張粉”吧。從這段關於攻打張古山的記敘可以看出,張靈甫的確有勇,否則他怎麽敢親自帶領敢死隊攀絕壁偷襲日寇?張靈甫也很有謀略,正是他出奇製勝的戰術,才使中國軍隊從日寇手中奪占了張古山。

再舉一例,同樣是《民國高級將領列傳》(第五集)中的記敘。1943年,日軍10萬大軍進攻常德。時任國民黨陸軍第五十八師師長的張靈甫看到部分官兵有怯戰心理,於是在動員大會上講了這樣一段話:“我們和日本鬼子作戰,不僅要鬥勇,而且要鬥智……敵人武器精良,火力比我們強,這是他們的優勢。但是,他們是進行一場侵略戰爭,糧少彈缺,要求速戰速決,不能持久……我們應該以自己的優勢對付日本鬼子的弱點!”

張靈甫的戰前動員激發了官兵的士氣,在日軍強大的攻勢麵前,中國軍隊陣地巋然不動。當夜,張靈甫算計日軍可能會偷襲,於是從預備隊中調了一個營準備伏擊,果然遇到日軍夜襲便衣部隊,並殲其大部。這也是張靈甫有勇無謀的表現嗎?

張靈甫被擊斃之地(資料圖)

國軍抗戰將領同樣不容抹黑(資料圖)《澄清》一文在介紹第二次長沙會戰中這樣寫道:“1941年9月17日,第二次長沙會戰開始,74軍奉命參戰,由贛北奔赴戰場。58師師長廖齡奇正好回家結婚去了,於是58師在張靈甫副師長帶領下由江西新餘開拔。由於時間緊迫,部隊白天行軍,結果在通過瀏陽城西蕉溪嶺隘路時,遭到日軍飛機輪番轟炸,損失慘重(2B的57師也一樣),驚得後麵趕到的51師目瞪口呆,痛心不已!”

這段戰史我手中沒有相關介紹資料,不敢妄加評述,但“2B的57師”這一稱呼是否有些過分!

說到當年的日寇,今天的人們第一想到的凶狠殘暴,但不要忽略的是,日寇同時是一支戰鬥力非常強悍的軍隊。把這樣的侵略者趕出國門,決不是各類抗日神劇中的那樣簡單。武器裝備遠超中國的美軍尚且不惜使用原子彈來避免與日軍更多的交戰,當時中國軍隊抗日鬥爭的艱難可想而知。

請用敬畏的心情來麵對那些中國抗日軍人。那些是當時最優秀的中國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