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華網等官方權威媒體消息:去年中國GDP達63萬億元,若按去年末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計算,約為10.4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
作為世界中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能長期保持較大幅度的增長,無疑是值得欣慰的喜事。然而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危機感和憂患意識是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基於此,本文想探討中國經濟下來麵臨的幾大挑戰。
中國GDP雖突破10萬億美元,接近日本的兩倍,然而人均GDP水平極仍然處於較低水平——約為7400美元,全球排名80位左右。這意味著中國還處在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仍需保持較高增速才能邁過“中等收入陷阱”。而要保持較高增速,邁過“中等收入陷阱”,麵臨著的挑戰是比較嚴峻的:如GDP泡沫成分較高,國企利潤虧空較大,地方債務高企,傳統製造業產能過剩、國際競爭力十分有限。還有,CPI(居民消費價格)持續上漲,PPI(生產者物價指數)則連續34個月下跌等。
下麵著重談四個比較棘手的難題:
一、房地產泡沫危機初現。
今天,新華網發表了一篇題為《2014中國經濟宏觀數據揭兩大風險:房地產、地方債》的文章,從多個角度論述房地產泡沫和地方債居高不下給中國未來經濟帶來的嚴峻挑戰。無獨有偶,人民網今天也發表了一篇題為《福布斯盤點中國房地產泡沫“三大事實”》的文章:據美國《福布斯》網站1月20日報道,過去十年間中國GDP增長速度驚人,然而房地產所占的份額太高,約%15左右。因而,房地產早已成為中國GDP持速增長的一個重要泡沫因素。
《福布斯盤點中國房地產泡沫“三大事實”》一文從如下三個事實論證“房地產泡沫開始出現破裂的跡象”:
(1)、 房地產市場占中國GDP近15%。以2013年為例,中國GDP同比增長了7.7%,而其中15%是由房地產市場貢獻。房地產不僅占據GDP總量的六分之一以上,還與銀行業和建築業等其他多個行業聯係緊密。阻礙銀行業的真正的問題在於,不動產物業是中國主要的銀行貸款抵押品,而房地產市場的崩潰就意味著出現貸款違約,這將產生漣漪效應。
(2)、2013年房地產業以兩位數的百分比增長,然而當時漲勢如虹的房價到了2014年卻出現了下滑跡象。僅2013年就有麵積達25億平方米的新建住宅入市,相當於2500萬套住宅流入市場。相比之下,美國樓市在其鼎盛時期也隻有200萬套新增住宅餘量。然而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房價格跌幅最高達1.9%,其中北京的房價下跌0.7%,而上海則下降了0.9%。全部70個城市的現房價格也出現了0.5%至2.0%的回落。
(3)、 中國債券市場現首例違約近在眼前:1月初,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的佳兆業集團控股有限公司預計將麵臨一宗國際債券的違約。雖然目前仍處在30天的寬限期內,但如未能及時支付利息,那麽該公司就會自動變成技術性違約。
有一個事實令中國房地產業無法樂觀:自上世紀60年以來,舉凡房地產投資占GDP比重超過6%的國家,無不遭遇泡沫破滅的結局。當年日本房地產泡沫大破滅,房地產投資在GDP中的占比也才到9%,美國2008年次貸危機時,局部峰值僅6.2%。而中國呢,通常認為比例是15%。而今年 8月份有媒體將中國25城市房地產投資作了個統計,顯示房地產占GDP的比重列為18.17%。這樣高的比重極不正常。如果政府采取宏觀調控將其降下來,對GDP的衝擊將會有多大?
二、地方債務一路攀升,從2007年的4萬億到2014年的23萬億。
2010年5月3日《中國經濟時報》報道:根據財政部財科所估 算,2007年末地方政府債務約4萬億元。2009年5月份銀監會最新數據,地方融資平台的債務為7.38萬億元;2009年末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將接近11萬億元,相當於2009年地方本級財政收入的3倍。
路透社香港2011年11月18日電:中國許多地方政府債台高築,堪稱國內的"小希臘"。以海南省為例,其累計債務與GDP之比逼近100%的高位。另,中國五分之一的城市麵臨債務水平高企的困境,總額高達1.7萬億美元。地方債務中,有四分之一將於2011年到期。國家審計署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78座城市的債務與GDP之比超過100%。在各省區中,海南省的負債水平最高,總債務與GDP之比達93%。受中央政府4萬億人民幣經濟刺激計劃推動,2010年地方政府負債猛增19%。
2011年4月19日,摩根大通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朱海斌在媒體會上透露,根據摩根大通內部研究估計,截至2012年末,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總量“略超14萬億”。
2013年6月14日《中國青年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地方政府債台高築,舊債難還又添新債》的文章。文中透露:國家審計署日前公布了對36個地方政府本級2011年以來政府性債務情況抽查的結果。結果顯示,36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38475.81億元,兩年來增長了12.94%,一些地方政府借了新債還舊債,新債又變成了舊債。
新華網最新資料顯示:2014年底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為23萬億元人民幣,比2013年6月底升30%。
對中國地方政府長期以來居高不下的債務,不少經濟學家們表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地方政府的投資建設日益依賴借款,且經常導致爛尾項目、償債困難。地方政府債務中,2014年年底前將到期的接近一半。渣打(Standard Chartered)經濟學家王誌浩(Stephen Green)稱,2014年發生一起地方政府債券違約的可能性超過50%。這將是中國首次出現此類情況。一旦政府收緊流動性的跡象出現,是否會造成市場不安無法預測。一旦出現恐慌局麵,決策者們可能難以應付。
三、大型壟斷國企要麽長期處於“高產值、低利潤”,要麽成為虧損重災區。
9月3日新華網報道:中國企業家協會2日在重慶發布2014中國企業500強榜單。資料顯示:中國500強企業中,有43家出現嚴重虧損現象(有19家虧損超過19億元)。其中42家是國企,隻有一家是民企。國企成為虧損重災區。
還有一個同樣嚴峻的現實是:一些超大型國有壟斷企業長期存在“高產值,低利潤”,乃至長期要政府補助的現象:今年躋身《財富》世界500強的91家中國大陸企業,絕大多數是靠壟斷資源、能源和價格,主要市場和利潤都在國內,幾乎毫無國際競爭力可言的國企(其中國資委監管的央企47家,地方國企37家),真正代表一個國家國民經濟活力的民企隻有7家。更糟的是:中國躋身世界500強企業的91家企業中,有16家嚴重虧損。其中最奇的是:普遍被國人認成是暴利行業的中石油、中石化,竟是兩家長期靠政府被貼過日子的企業:今年上半年,中石油一次以51.74億的天量補貼,雄踞十大補貼榜首位,而中石化獲得的補貼為7.9億元,位居第四。近十年,“兩桶油”共獲得政府財政補貼1258.83億元(參見9月1日人民網《上半年2030家上市公司獲政府補貼,中石油蟬聯補貼王》一文)。
四、製造業產能過剩,科技含金量太低,國際競爭力水平太低。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經濟一直呈高速增長態勢後,由於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體製還遠沒有成型,國經濟結勾的主要特征是“三多一少”:一是靠壟斷國家資源、能源,靠政府政策保護和財政補貼的大型國企太多;二是低水平重複建設、國際市場競爭力太弱、產品附加值很低的技術“克隆式”企業太多;三是完全依賴外國核心技術,基本停留在來料加工水平的合資企業太多。“一少”是具有高科技含量,居於全球產業鏈上遊、具有強大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大公司太少。這“三多一少”,導致國民經濟一直呈粗放式發展和粗放式增長態勢。
製造業曆來是大國經濟的支柱產業。但長期以來的低水平重複建設,使得當今中國產品附加值很低,隻能靠“克隆”他人產品,靠賤賣和惡性競爭求生存的企業太多;完全依賴外國核心技術,基本停留在來料加工水平的合資企業太多。正因為如此,中國製造業長期以來一直處於微利乃至虧損狀態。例如2014年有260家製造業企業躋身中國企業500強,營業收入合計23萬億元,但淨利潤總計僅為4623億元——隻比中國17家國家銀行年利潤的1/3強:同年度中國17家國有銀行的營業收入合計為55200億元,淨利潤卻高達12300億元!
製造業的嚴重落後,導致利潤極高的高科技數碼電子產品和國際知名品牌方麵,中國不但遠遠落後於美國、日本和西方許多國家,甚至被韓國遠遠甩在後麵。
在經濟全球化、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大環境下,一國製造業的嚴重落後,必將給該國的製造業帶來產能過剩。所以,兩者是互為因果的關係。
小結:
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麵臨的嚴峻挑戰遠不隻上述四點。篇幅所限,其它方麵就不再列舉。
中國GDP長期高速增長,最重要因素之一是憑借發展中國家的後發優勢。這種模式固然有不可否定之處,但同樣存在不少問題和缺陷,潛藏太多的危機和挑戰。至於如何化解危機和挑戰,就不是本文的題中之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