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霞

遠可秀山,近可怡水;是寂靜中的喧嘯,是黑暗中的希望。
正文

開博感言

(2015-01-05 21:41:45) 下一個
一直以來總覺得南宋詩人辛棄疾的詩說得好: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
盡管詩人寫此詩時的境況特殊, 但我個人以為此詩也可概括地理解為生活的積澱:塵埃落定,雲淡風清;生死之外,一切都不足輕重。
然而2014年,母親的仙逝帶走了我青春記憶的最後維係。心中的空落與悲傷占據了頭腦大部分的思維空間。 百轉回腸的思念, 用什麽來傳遞到天堂?
開博, 為了忘卻的紀念!
同時,完全自由的我也在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 大學同學推薦的悅讀中關於猶太精神病學和神經學專家維克多·弗蘭克寫的 “生命的意義” 吸引了我的眼球。“每一個個體正是通過自身的獨特性和維一性來對彼此進行區分。 正是這兩個特性, 將每個人生存的意義同創造性的工作和人性之愛聯係起來。”
“生與死之間的差異, 就是生命的意義。"  多麽簡單又深刻的道理啊。
於是生命的意義變的現實了。
每個人生都是一種財富,藝術的再創造,盡管有許多相似, 卻無一雷同。曆史就這樣重演著, 豐富著。
開博, 也是我給曆史長河中添一粒新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