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文是二維的,英文是一維的,中文是image的圖像記憶,在當今的電腦時代,已經顯示出優於抽象的sequence記憶的趨勢,由此斷言,表意文字比編碼形式的英文位置在更高的層次。
僅單個的漢字和英文的字母而言,以上提法似乎有點非而似是的說服力,但實際上不makesense。現在的研究發現人腦對語言的記憶和電腦十分相似,都是通過編碼儲存和圖像再現的形式還原的。荷蘭科學家用fMRI曾經成功還原記憶單詞的腦部圖像。所以,中文也罷,英文也罷,在腦處理過程中的經曆和最終命運是相同的,當然根據各自的語法規則,發音規律等,會出現接收過程的難易區別是可想而知的。
在討論思維和語言時,人腦是繞不開的物理載體。那麽不同的語言對人腦的刺激又是怎樣的情形呢。聽俺慢慢道來。
一般來說,如以左半為優勢腦的情況下,右半腦是不受意識控製地,以全畫像形式接收信息,並快速記憶的裝置,相當於一個高效記憶硬盤,但不含語言處理中樞(僅小於1%的人口在右腦存在語言中樞)。而優勢左腦有完整的語言接受和分析處理中樞。
在寫這篇短文之前顧購了下目前研究狀況,在語言和腦方麵似乎可供借鑒的文章很有限,但有一條香港大學研究組發表的研究成果,看過之後雖然疑問重重,但還是覺得十分有趣。這裏簡單介紹一下:在對16名患有失讀症兒童(中文)進行的腦部稍描後發現,在左腦額中回區域的灰質容量和腦細胞活動較正常兒童明顯減少。在字母語言(英語)兒童失讀症的腦掃描發現卻是在腦後部之枕顳,枕頂葉交接區域(相當於角回域)的灰質細胞減少,活動性降低,兩者在腦的結構上相距遙遠。而中文兒童失語症之角回區域的細胞數量和活動能力則與正常兒童沒有區別。也就是說,角回在華裔兒童中文閱讀過程中並非重要相關部位。這種推論,幾乎是驚世駭俗了。
角回是頂枕葉交接處的一個特殊結構,角回轄視覺語言中樞並與聽覺語言中樞接近,兩者的連接結構負責視覺文字和讀音的轉換,該部分損傷引起視覺和聽覺意像失聯,直接導致閱讀障礙。
額葉是腦葉中最大的部分,司控人的思維活動和行為表現,與智力密切相關,其功能包括:記憶,判斷,分析,情緒,語言,學習和抽象思維等。是大腦發育中最高級的部分。此區域中部有書寫中樞,下部為運動性語言中樞(說話中樞)。
非生物專業人士可能會有點發暈。其實簡單來說就是,閱讀的信息首先進入角回這個接收器/下位中樞,然後通過溝回聯結到達額葉這個上位中樞,並在此經過綜合,分析處理後發出指令進入說,寫中樞,產生智能行為。
事實上,英語類的文字發音有相當的規律可循,閱讀和聆聽有密切關係,這類文字不需要大量思維加工,其raw信息在下位中樞就有足夠的處理消化能力;而依據方塊字為基本書寫單位的中文,每個字的發音和構成筆畫,相對於英語來說少有可循的發生規律,記憶需要死機硬背,需要思維活動的參與,角回的有限功能不足以有效處理中文信息。久而久之中文的信息在角回隻是通過,而失去處理機能,必須由額葉腦皮質直接加工處理才能完事。
如此,我們應該可以這樣推論,中文的處理需要更高位和更複雜的機製來完成,而編碼字母排列類語言在下位的相對初級中樞就可以解決了。
根據以上的觀察結果,你可以說中文的學習直接刺激高級中樞,所以有利高級中樞的發育。當然你也可以認為英文具有更大的優勢,因為有兩套中樞提供文字和思維處理,下級中樞產生的成品信息到達額葉後,比較尚是原始材料的中文,其綜合分析的速度和精度方麵有更大的優勢。孰優孰劣?悉聽尊便。
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在語言學習方麵,英語比中文有更大的優勢,因為額葉的完全發育大致要到25周歲才能完成,這個似乎與實際情況也是吻合的。
但是,但是,一個事實是華語孩子的失讀症發病率(7%)遠低於美國同齡兒童(17%),原因不得而知。大膽猜測的話,也許角回是個脆弱的部位,而中文兒童的語言學習在進化過程中,也許已經不依賴這個部位了。當然這是胡猜的,破綻極多,尚無科學依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