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為“太監”正名
據說,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裏唯一延續至今的國度。不僅創造了輝煌的曆史,而且正在奇跡般地快速崛起。這一切,很大程度上得歸功於中國獨一無二而且曆史悠久的太監製度。
說起太監,人們似乎有許多成見。譬如,他們沒了蛋蛋,必定是絕後了,沒了傳人了。譬如,他們沒了蛋蛋,也一定沒了男人的勇氣,擔當,和胸懷。
其實這些是偏見。大家都知道太監姚勳的故事吧。清末,法國使臣羅傑斯對中國皇帝說:“你們的太監製度將健康人變成殘疾,很不人道。”沒等皇帝回話,貼身太監姚勳搶嘴道——“這是陛下的恩賜,奴才們心甘情願。怎可詆毀我大清國律,幹涉我大清內政!”
這是何等高尚的愛國胸懷,這是何等勇敢的擔當!為了愛我大清國,為了愛我聰慧聖明的皇上,愛民如子的皇上,我犧牲兩個蛋蛋算什麽?看看人家劉將軍,連皇上搞死了他老爹,他都能識大體,顧大局,說是皇上聖明,他老爹的死是罪有應得的。不要說蛋蛋,我們太監們恨不得把腦袋都獻給偉大的領袖英明的統帥革命的導師人民的紅太陽他陛下皇上呢。
你說,那麽多有蛋蛋的正常男人裏,有幾個人有這樣的勇氣,這樣高尚的道德,和勇於獻身的精神?
所以,這盛名遠播的太監和太監文化,為維護中國的長治久安,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可惜,孫大炮們建立的民國,把這個優良傳統給毀了。結果呢,沒了太監們愛國愛皇上的高風亮節,沒有他們敢於獻蛋蛋獻身的勇氣,民國苟延殘喘了不到四十年,就卷鋪蓋走人了。
不過,就像那句名言“什麽什麽人是殺不盡的”一樣,太監也是殺不盡的。如今,隨著大國崛起,大大小小的太監們如雨後春筍般地挺身而出了。
雖然時代變了,太監們的任務和使命是不變的,那就是,一切為了皇上,和皇上的利益。為了維護皇上和皇上的利益,要毫不猶豫地獻出蛋蛋,獻出父母家人,甚至獻身。當然,有時,為了體現出與時俱進,必要時會把“皇上”兩個字改換成“國家”啦“人民”啦什麽的。
問題是,偉大英明的皇上,愛民如子的皇上,盡捅亂子盡胡來。結果是鬥死餓死迫害死千千萬萬的國人,把國家搞到了“崩潰的邊緣”。
但,在太監眼裏,遍體鱗傷的國家卻如桃花般燦爛美豔。即使不得不承認有問題時,那也是因為,官員們無能無德,不能正確理解和執行皇上的旨意。更主要的是,老百姓們太愚昧落後,他們中有太多的“憨厚的農民,腦筋不清的愚民,認死理的頑民,不講理的刁民,土豪性質的狂民,反應遲鈍的瘟民,追風浮躁賤民,憂民憂國的善民,專門唱反調的衰民,奉公守法的良民,投機取巧的奸民,太監式的奴才,鳳花草月的浪民,眼高手低的庸才。。。”。隻有太監們是最聰明的和“最明智”的,皇帝曆來是永遠是偉大英明的,是皇上“的英名被周圍的惡官和無知的民眾拖累了。”(這一段引號裏的話,出自一位自稱是“最明智”的愛國者在網上的留言)。
你看,誰說太監絕後了?他們生生不息,不僅遍布中國,甚至漂洋過海,來到了當年八國聯軍的大本營生根開花。而且當今的太監們,覺悟和本領比清末的太監高許多許多。第一,當今的太監們,沒有專人為他們淨身,他們隻能自宮。這得有多大的勇氣啊。第二,當年的太監們全都是為了混口飯吃不得已而獻身的。如今呢,許多人在洋人的底盤上生活得風生水起。豐衣足食之餘而自願去當太監(聽說他們自稱“自幹五”,不知道是啥意思)。第三,姚勳愛護皇上心切但隻知道亂吼吼。當今的太監,不僅愛護皇上勝過自己的親爹親娘,還會居高臨下地分析百姓,會主動地替皇上去討伐“農民,愚民,頑民,刁民,狂民,瘟民,賤民,善民,衰民,良民,奸民,奴才,浪民,庸才……”等。此等勇猛能幹,豈是姚勳們所能比?
看來,有這等勇猛能幹的太監們護航,大國崛起不僅指日可待,而且將千秋萬代。
----精辟。其荼毒之深更甚於閹割。
眾所周知,曆史能給後人提供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和教訓,正如唐太宗所言,“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可也許正是由於人們過於強調曆史的借鑒作用,在看待曆史人物時,很容易過於看重他(她)的某一片麵,繼而希望從中獲得某些值得學習的經驗,或是加以警示的教訓,這樣就很難對曆史人物進行全麵客觀的評價了,明代的宦官王振即是如此。
對於王振,後人對他評價詬病頗多,認為他心術不正,變亂朝綱,殘害忠良,擅權誤國,比較典型的就是清廷所修《明史》,其中關於王振的記載幾乎都是其促成亡國之惡事,所以對宦官的防範極為嚴厲,故其所修正史多記其不端之處,以期收得警示之效,因此也就使得王振此人以典型的奸佞小人形象呈現在後人麵前。(王振到底幹了那些惡行,知道的朋友說說)
相比而言,《明實錄》的記載則突顯了其“實”的一麵,即也有一些關於王振的正麵記載。如對於廉能之人時有引進,先是向皇帝進言,時任兩淮都轉運鹽使司(負責淮河地區鹽業事務的機構)同知(副職)的耿九疇“此人廉介,眾所通知”,建議補為空缺的兩淮都轉運鹽使(正職),後是推薦剛直有才幹的山西布政司左布政使(一省之最高行政長官)石璞擔任工部尚書。對不盡職的官員亦毫不姑息,建議皇帝給予嚴懲,以儆效尤。正統六年,掌管國家錢糧的戶部官員劉中敷、吳璽、陳瑺等人因處理蒙古使臣的朝貢事宜玩忽職守,被王振檢舉,並最終予以嚴肅處理。從這些事例可以看出,對王振其人有必要再作一次更為全麵的評判。
王振曾對宣德時期的某些弊政予以過糾正。明代陸容撰《菽園雜記》記載:宣德年間,朝廷經常派宦官外出尋求花木鳥獸等玩物,騷擾民眾。自從王振掌管內廷之後,“悉禁絕之,未嚐輕差一人出外,十四年間,軍民得以休息……”王振的處事才能也不乏可稱道的地方。《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正統四年,福建一位名叫廖謨的官員打死一名驛丞,驛丞是閣臣楊溥的鄉鄰,那名官員是閣臣楊士奇的老鄉。楊溥主張將官員處死以償命。楊士奇則想判處那位官員因公事殺人而予以輕微處置。兩人爭議不定,就請當時執政的太皇太後張氏裁決。當時在場的王振認為二楊都是因為鄉鄰緣故給出了不盡合理的處罰,償命太重,因為公事而處理的話太輕,應該給予降級處分,太皇太後覺得很有道理,就依從了他的建議。如此處理,拋開私念,秉公執法,所以能為太皇太後接受,並顯示了自己處事的才能,使得他在後來能夠逐漸參與到政事中來。
王振掌權時,樂於接納富有治國經驗的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人的意見,每次奉命到文淵閣谘詢政事時,三楊跟他講話,他都是恭敬地站著接受。曾經問三楊他家鄉中是否有可以來京師任職的才幹之士時,三楊推薦博學多才的薛瑄,王振則將他“召為大理少卿”。對三楊百年之後的接班人問題也多有考慮,且征求他們意見,對他們推薦的陳循、高穀、苗衷等人也是“欣然用之”。此外,王振對有才識的官員亦多有敬重,吏部尚書魏驥聲望顯著,王振尊敬地稱他為“先生”,兩人會見的時候,魏驥隻送王振“帕一方”,他也不計較。當時在江南地區擔任巡撫的周忱勤政愛民,王振對他也極為賞識。
在英宗的成長過程中,王振則起了相當重要的積極引導作用。這一點在明人許浩所撰《複齋日記》中多有記載。早在宣德朝,王振因“有才識,能驅駕人”而為宣德皇帝所看重,當時宦官有很多,後來隻有王振官做到太監,這也可以說明王振才能的非凡之處。英宗在東宮做皇太子時,宣德皇帝使王振侍奉英宗,並教授英宗讀書寫字,這也正如英宗後來褒獎王振時所說:“我皇考念爾為先帝所器重,特簡置朕左右”。作為東宮師傅,王振莊重沉穩,以致英宗常對他心存敬畏。對即位後的英宗王振也是很盡心地管教,一次大臣給小皇帝上課,偷偷跑出去玩,王振立即就報告給了太皇太後,結果英宗被狠狠地批評了一頓,他身邊的宦官則被關入牢房。對英宗的近侍之人王振也是嚴加管束,防止他們誤導幼主,一次王振準備去侍奉英宗時,聽到有人吹簫,吹簫的人看到王振來了,拔腿就跑,王振追上去,狠狠的訓了他一頓:“爾事皇上,當進正言,談正事,以養聖德。而乃以此淫聲惑上聽乎?”結果吹簫的人被給以二十大板的處罰,可見他對英宗的成長是頗為盡職盡責的。
王振對於英宗的直接教導也多有可圈可點的地方。英宗登極後,王振曾勸導英宗戒絕好玩。據清人查繼佐所撰《罪惟錄》記載,一次英宗與侍從玩球,結果因為王振的到來而停止。第二天天亮時,小皇帝因為玩得累,在屋裏還沒出來,王振就跪著勸道:“先皇帝為一毯子幾誤天下,陛下複踵其好,如社稷何?”,英宗聽後覺得非常慚愧。三楊得知此事後,感歎道:“宦官中寧有是人!”另據明人鄧士龍輯的《國朝典故》一書記載,當時太皇太後等人喜歡遊玩佛寺,常在寺中一連居住好幾天,王振覺得這樣既有損皇家形象,又勞民傷財,這種現象不應該出現在盛世,於是教導年幼的英宗將後妃們所住的房間裏放上佛像及佛經,這樣既顧及到後妃們的喜好,又使得她們不能長期地住在佛寺裏麵了,巧妙地糾正了這一陋習。王振也曾教導英宗不要隨便授予身邊的人官位,而要重惜國家名器。《複齋日記》記載:有位宦官給英宗梳頭時日長久,於是乞求恩賞,英宗同意賞他一官職,並讓王振去辦,王振勸諫道:“官所以待有功。此賤技微勞,賞以金帛可也。”最終沒有給予。其言其行勸告英宗作為一國之君當居安思危,以天下為重,勿貪圖玩樂而導致荒政誤國,並嚴明賞罰之事,這本身就是就某些具體的事例引導英宗如何做一賢德之君,裨益實為匪淺。
以上之種種良言善舉亦恰如英宗稱讚王振時所言:“朕自春宮至登大位,前後幾二十年,而爾夙夜在側,寢食弗違,保衛調護,克盡乃心,讚翊維持,糜所不至,正言忠告,禆益實多。”明代諸帝中,英宗不失為一代英主,《明史》評價道:“前後在位二十四年,無甚稗政。至於上恭讓後諡,釋建庶人之係,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這與王振的悉心輔導是分不開的,“其閑邪納誨,以成英廟盛德,不為無補。”可見曆史上的王振並非是極盡禍國殃民之事,他的德才還是很有值得稱道的地方的。
1.於謙好玩雛妓。(當然玩雛妓,與品德什麽的無關,我隻是單純敘述)2.明代,從朱棣開始有人殉傳統,被朱祁鎮——就是這裏“北狩”的糊塗皇帝——臨死前給廢除了。世界本無神聖,沒有那麽多大慈大悲,大奸大惡,大是大非。如果有,事出有意必有妖~~~
現在的曆史把明朝的衰落亡國基本上歸結為閹黨禍國,純粹扯淡。閹黨如果沒有皇帝的支持也不可能成氣候,皇帝支持閹黨肯定有其道理,看看現在現在中國的各個文人集團又有多好嗎,那些專家叫獸滿嘴胡說八道,所以文人裏混蛋也很多。文官集團也不是搶到了兵權,而是從“內閣”掌權開始,就跟掌握兵權的那些將領共同分享利益了,這種“盟友”關係非常可靠,等同於自己人掌握了兵權。皇帝親征本意是想拿回兵權的,被賣了沒成功還把自己給搭了進去。
這個結果也許是早已注定的,宗室被削弱以後,官僚階層無製早晚會危害到皇權,甚至可能原本被打壓的宗室勢力會跟官僚階層聯合起來挑戰皇權,所以除了宦官,皇帝還能用什麽來牽製呢?這是從建文帝決定削.....
在某處看到,似乎是“自帶幹糧的五毛”的意思。
照您的理論,替中國吆喝的是太監。那您替白住子吆喝,那您是白住子的太監啦。嗷,您是在替民主吆喝,您高大上了,可惜白住子眼裏,連它家的狗都不如
-------------------------------------------------------------------
看給著急的,跟姚勳一樣。姚勳不應該有後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