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2015香港國際詩歌節開幕 北島:詩人與政客是兩種動物

(2015-11-26 00:45:46) 下一個

鳳凰文化訊(胡濤徐鵬遠香港報道)“我們歡聚一堂,在香港這樣一個島嶼上,為國際詩人們提供獨特的言論自由的平台,人們來自四麵八方的匯合點。這裏不是什麽APEC,詩人與政客是兩種動物,他們的語言不同,現實與視野不同——詩人是無權的權力,無家的家園,無言的語言。”

這是詩人北島在2015年11月25日的第四屆香港國際詩歌節開幕式上的發言,二十位來自不同國度、使用不同語言的詩人一同聆聽著。兩年一度的香港國際詩歌節,今年還將延伸至廣州、上海、杭州及成都,讓詩歌之花更廣泛地綻開。

承繼之前三屆的主題“另一種聲音”、“詞與世界”、“島嶼或大陸”,本屆詩歌節以“詩歌與衝突”為題。作為籌委會主席,北島在活動代序中寫到:“戰爭與和平,是人類曆史的永恒主題之一。自1945年到現在,七十年過去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雖已結束,但局部戰爭從未間斷,侵占領土、摧毀家園、屠殺平民,以及相伴的屈辱和精神創傷,觸目皆是。所謂現代文明的進步,往往以公理與自由的名義,弱肉強食,稱霸天下,全球化的權力與資本在繼續瓜分並統治著世界。”他繼而發出叩問:“自古以來,詩歌總是以人類苦難為源泉,成為穿越黑暗趨向光明的驅動力。而今天,在文明、曆史、宗教和語言等諸多衝突中,詩歌何為?在錯亂紛雜的現世的病態幻象中,詩歌何為?在土地與天空閉合的神秘時刻,詩歌何為?在追溯精神的源流中叩問語言之門,詩歌何為?”

美國詩人安妮?華曼在開幕式上對“衝突與詩歌”的主題表示深深認同,他說:“目前我們的世界處於黑暗時代,詩人應當更加積極地參與維護社會正義的工作。”而對於詩歌節選擇在香港舉辦,日本詩人水田宗子表示“:香港本身就是一個衝突,它原本屬於中國,後來接受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後來又回歸中國,它本身的曆史複雜性決定了衝突的必然,這也為我們提供了觀察香港的不同視角。”中國詩人王小妮則說:“這裏是一個懷抱,幾十年前接受了多少從對岸過來的人。”

本屆詩歌節特意邀請了分別來自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詩人,他們對於“衝突”有著更為深刻又彼此近似的理解。以色列詩人艾棘?米索就說:“提到中東,人們似乎會自動想起‘戰爭’一詞,但是我們應當在更寬廣的層麵上看待‘衝突’的含義,它還包含了愛的衝突、存在的衝突等等。”巴勒斯坦詩人納捷宛?達爾維什則表述為:“生命本身就是衝突,沒有衝突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兩位詩人的發言豐富了對主題的闡述,當然持相近觀點的還有西班牙詩人詹瑪?歌爾嘉——“聽到主題‘衝突’,我的第一反應是‘戰爭’,但是我後來意識到,所有事情都存在衝突,包括人類和語言本身”,以及台灣詩人陳黎——“世界上每天都有戰爭發生,在我看來,人性的衝突就是一場戰爭。”

當“衝突”的主題得到開掘和深化,越來越多的方向就被詩人們一一拋出。韓國詩人金惠順說:“所有人都認為我們的衝突會與朝鮮有關,但我自己從未遇到過。對我而言,韓國社會的衝突有兩種體現:一是正常與不正常的衝突,二是健康與不健康的衝突。”日本詩人、也是日本著名的女性學批評家水田宗子則提到了兩性關係:“這個時代對女性非常重要,我們需要思考和解決的不再是女性與男性的關係,而是女性如何更好的生存,就像科技會對女性身體產生影響,以前是科技防止女性生育,現在則可以幫助女性掌握生育。”

同時參加本屆詩歌節的還有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著名詩人宋琳,他用詩意的語言講述了自己的兩段經曆。一個是他今年剛剛去東歐旅行過,途徑迪拜、斯洛伐克、莫斯科等地,在旅途中遇到不同膚色、語言、習俗和宗教的人,他說:“旅途奔忙的人最終都要回到家鄉,旅途中應當互相協助,考慮他人。如果衝突發生,需要忍耐和寬容。我希望未來人類和平,人們相處就像村落的鄰裏一樣,而詩歌的功能正是呼喚化解人與人之間的對立。”還有就是他和許多中國詩人一樣,棲居在風光美好的雲南大理,他在那裏看到了文明和野蠻碰撞——“當文明和野蠻有了區分以後,文明人總是要教化野蠻人,而到大理以後才發現‘野蠻’往往是融合的,而‘文明’反而總是在製造衝突。”

開幕式後,本屆詩歌節還將持續進行三天的相關活動,包括兩場討論會和三場朗誦會,29日舉行閉幕朗誦。

附:

參與詩人名單:穆罕默德•貝尼斯(摩洛哥)、陳黎(中國台灣)、彼得•科爾(美國)、納捷宛•達爾維什(巴勒斯坦)、揚•米歇爾•埃斯比達列(法國)、詹瑪•歌爾伽(西班牙)、金惠順(韓國)、科科瑟(緬甸)、衣田•拉朗德(加拿大)、飲江(香港)、尼古拉•馬茲洛夫(馬其頓)、艾棘•米索(以色列)、水田宗子(日本)、費平樂(葡萄牙)、格列勃•舒爾比亞科夫(俄羅斯)、宋琳(中國)、多和田葉子(日本)、安妮•華曼(美國)、王小妮(中國)、加桑•紮克坦(巴勒斯坦)。

“香港之夜”朗誦會,還會有十位本地詩人加盟:陳滅、鄭政恒、周漢輝、樊善標、方太初、劉偉成、廖偉棠、吳美筠、宋子江、阮文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