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人的第一個老師,是豬老師
愛好文學與繪畫的人,一提起三毛,大家馬上便會想到台灣作家三毛,想到漫畫大師張樂平和他的《三毛流浪記》。
那個頭上長著三根毛的窮小子,在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張樂平因創造了三毛的藝術形象而被譽為“三毛之父”。作家三毛後來竟認張樂平為幹爹。可見,三毛的名字,三毛的形象,三毛的故事,是多麽深入人心,受人歡迎。
然而,“三毛”最早卻不是人的名字,而是豬的特征。“三毛”不但不流浪,反而是叢居、定居的意思。漢民族過上定居的生活,正是從養豬開始的。
豬,正體字寫作“豬”。《說文解字》的解釋是:豕而三毛叢居者。從豕者聲。陟魚切。三毛叢凥,謂一孔生三毛。什麽意思呢?
這個解釋的原始意思說,一個毛孔長著三根毛,生氣的時候會把尾巴豎起來的家夥,才能稱作豬。豬,原先的發音念“居”,與車馬炮的“車”同音。中國南方有很多方言,至今依然把豬念作“居”,而把象棋中車馬炮的“車”念成“豬”,把“吃車”說成“吃豬”。
你去野外的森林裏,走到一棵鬆樹下,隨手摘取一把鬆針來仔細查看。你會發現,鬆樹的鬆針都是束定在針鞘(sheath)裏的。有一鞘二針的,有一鞘三針的,還有一鞘五針,一鞘七針的。有些鬆樹的名字,就是根據每個針鞘裏的針葉數量來命名的,如一鞘五針,就叫“五針鬆”。
由此可見,中國曆史上,最早叫“三毛”的,不是人,乃是豬;“三毛”的意思,也無關乎流浪,而是特指“定居”、“家居”。
漢字的“家”,宀下一豕(豬),字麵的意思是“尖頂屋下麵有一頭豬”;會意的意思特指“定居”,而非“家裏有豬,上麵住人,下麵養豬”的意思,也不是“無豬不成家”的牽強附會。所謂居家過日子,“居家”,居就是家,家就是居;居是家的目的,家是居的手段。居就是豬,豬就是三毛,三毛指男人、女人、孩子三者,男人討老婆生孩子,夫妻與兒女住一起,這就是家。
三毛中的關鍵詞是“三”。三是個很難分割的組合。
中國人喜歡定居,熱愛家庭,重視家庭倫理,享受天倫之樂,而家庭的建立,卻受到了豬的影響,豬的啟發。所以,中國人是豬背上建房子,又騎在豬背上進入曆史的民族;中國人的第一個老師,是豬老師。
二、習王反腐,用的是養豬、殺豬之法
中國文學和戲劇故事裏講的“拉郎配”,真不好意思,裏麵的“郎”原先也不是你心目中的“郎君”、“新郎官”,而是“大郎豬”,即公豬、種豬。
過去,鄉村人家養豬,大多養的是母豬,為了產仔致富嘛。母豬發情配種的時候,幾個村子唯一的公豬,就派上用場了。養豬人家要預備好營養補品,如豆粕酒糟等,然後延請豬倌牽著大郎豬前來播種。大郎豬一路上威風凜凜,耍酷不斷,披紅掛綠,哼哼唧唧。拉豬郎來配種,這才是“拉郎配”的原義。
《西遊記》中豬八戒娶親的故事,顯然有這種公豬“拉郎配”的影子。不過,以豬在早前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和豬在中國文化中的影響,從豬圈裏蹦出一個神話級的figure來,料也不足為奇。天蓬元帥,就是豬圈精靈的意思。
有好事者研究說,中國的一夫多妻製度,太監製度,朝廷的養貪反腐運動,多子多福觀念等,都是發軔於養豬、閹豬和殺豬行為。甚至說,騰驤又返淵,光榮又偉大的中國龍,其原型也是豬。中國最早的廁所叫“圂”,囗(念圍)字裏麵加一個豕(豬),乃“豬圈”的意思。嗬嗬,主人竟在豬圈裏麵大小便,與豬同造萬古臭。
中共的防腐劑王岐山,他名字中的“岐山”,原是塊風水寶地,文化聖地。岐山縣距離彬縣不遠,彬縣的原名叫豳州,“豳”者,豬多山也。中國人的養豬文化起源於商周,而共產黨的福旺之地,剛好也在陝西,所以,共產黨也懂得養豬、養貪、養肥豬,養肥了再殺。習王反腐,其實就是殺肥豬。
女士們可能不大相信這些,但有一點你不要懷疑,假如你攤上個花心老公,為了挽回他的遊移之心、出軌之身,你每天早晨站在門口“兒嘮嘮嘮嘮……”地喚上幾聲,注意,聲音要舒緩而輕柔,節奏要短促而明快。一兩個月後,出軌的他,定當回心轉意。
三、中國人的相貌,竟然與豬有關!
倘若今天有人膽敢在你麵前罵你是豬,中國豬(Chinese pig),我想你一定會怒不可遏,揮拳便砸,當場將其打成一頭豬,一頭外國豬。為什麽?因為廝衝撞了你的顏麵,冒犯了你的尊嚴。
尊嚴,即“莊重肅穆,尊貴威嚴”。人的尊嚴體現在哪裏?在臉上,在麵部。中國人講情麵,愛麵子,死要麵子,所以,問題都集中在臉上,整個臉部。
人的臉部,主要由“相”和“貌”兩部分組成,即所謂“相貌”。
相,指靜態的形狀:長臉、方臉、圓臉、瓜子臉、國字臉,等等。佛家講的莊嚴寶相,指的是不帶表情的佛像。稱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還有看相,等等,都是指這個天然的、與生俱來的長相。
貌,指動態的表情、神態、氣色:如貌合神離、相貌堂堂、貌美如花,等等。
不好了,說到這裏問題嚴重了,匪夷所思了——中國人的相貌,它,它,它,竟然與豬有關!你看嘛,貌 ,豸旁加皃。皃:上麵是張人臉,下麵是個“人”字。這個字念“冒”,不念“兒”。原始的“貌”就寫作“皃”,後來加進一個“豸”(即彘,指豬),變成了“貌”。那意思是說,中國人的表情和神態,涉及到豬,與豬有關。天哪,這事兒從何說起?
大家先別緊張,也甭生氣。“涉及到豬,與豬有關”,並不等於說長得像豬,與豬貌合神似,而是指豬肉、豬油對中國人的健康,對中國人的臉色、麵部表情和神態,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特別在早期,當六畜中的牛羊馬雞,都還沒有被馴養,華夏先民們隻有豬肉一種肉食的時候,更是如此。
如果你,或者你的親朋好友,有持齋茹素的經曆,你不難發現,一個人長期不沾肉,不吃葷,盡管有豐富的五穀雜糧和蔬菜水果相助,但素食者的臉色、神態還是會顯出幹枯、黑瘦、呆滯、憔悴等營養不良的病態來。如果這人的工作壓力大,體力和腦力支出多,情況則會更加嚴重。而他/她一旦恢複吃葷,尤其是吃豬肉豬油,其臉色和神態很快就會靈動、鮮活起來。
根據考證,中國人養豬的曆史大約有九千年,上下五千年我們都在吃豬肉、揩豬油、穿豬皮、用豬毛;牽頭整豬下聘禮,供個豬頭祭祖先,剁塊豬耳朵下美酒,嚼條豬尾巴補腰力;豬的全身上下,裏裏外外,除了豬毛和豬尿泡沒人吃以外,其餘全部可以做成美食,至今都還有女士們靠吃豬蹄來美容哩。
四、中國人的優良品德,全靠豬陪練出來的
中國人民最初的,和僅剩的優良品德——勤勞勇敢,據說,都是在原始狩獵活動中培養起來的,與捕獵野豬有直接的關係。勤勞,就是勤於幹事;勇敢,就是勇於進取。幹事的“事”,甲骨文寫作雙手持網捕捉野豬之狀;勇敢的“敢”,甲骨文則表現為手拿棍棒攻擊野豬之狀。男人為大事而來,因大事而去。原始社會的男人不懂什麽“大曰政,小曰事”,就知道抓野豬。
有句俗語,叫“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其實,這句話前麵還有一句,叫“林中無野豬,老虎稱大王”,野豬比老虎更加凶猛、彪悍。
古代中國的兩大勁敵,匈奴和蒙古,都是被與豬有關的皇帝打敗、趕跑的。朱元璋姓朱,諧音豬;漢武帝的小名叫劉彘,“彘”就是豬。據說,劉彘這名字是漢高祖托夢給漢景帝,要景帝取的哩。劉彘七歲時,景帝廢掉原太子劉榮,改立劉彘,並認為“彘”有“徹”、“通”和“聰明”的意義,所以改名為劉徹。
眾所周知,中原地區富足,人們養得起豬,吃得起肉。而江南和嶺南,人多地少,糧食緊張,沒有餘糧可供養豬。所以,腸熬嘴饞之時,大家看見什麽像豬的動物就想吃。河豚是什麽?小羊曰羔,小犬曰狗,小馬曰駒,小豬曰豚。河豚被認為是長在河裏的小豬。這就是很多人冒死吃河豚的原因。
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那是老蘇剛啃完東坡肘子,牙縫塞得發脹,想要牙簽剔牙沒著落,就自言自語地矯情了這麽一句。真正生活在江南竹鄉的貧苦百姓,饞肉黎民,你就是打死他們,他們也不會說出這種折福的話來。笨蛋的“笨”,就是竹根、竹筍的意思,吃多了,人就會變笨。人一變笨,走起路來就會象蟲子爬,是為“蠢”。所以,人不吃肉,就容易變蠢笨。
經由上述分析,可見豬對中國人的影響有多深,豬與中國人的關係有多密切。倘若鱉人罵你是中國豬,僅僅指你不講衛生,好吃懶做,喜吃雜食,而你卻不是,那你大可不必理會,躲一旁偷著樂去吧。假如有人罵我是中國豬,我就會大笑著承認說,Yes, I am,並且告訴他意想不到的理由。
五、我們要為豬打一場俗戰!
這個世界上,究竟誰TM最喜歡對我們中國人和中國豬說三道四,指手劃腳?
不用問,就是世界的中部,那幾個禁食豬肉,幹淨成癖的國家。東邊的日韓,西邊的英美,他們愛幹淨,不過是後來跟世界中部的人學的。其實,東洋人和西洋人原先都邋遢,都不愛洗澡,都不注意衛生。全世界最愛幹淨,禁忌最多的,就是中部的阿拉伯人、穆斯林。他們為什麽不吃豬肉,特愛幹淨?
亞伯拉罕的兩個兒子,他們讀的兩本聖書《舊約》和《可蘭經》,裏麵都是這樣命定的。講聖潔,愛幹淨,由宗教而世俗,自上古而現代,從中部到西方,這本來是個優良傳統,可惜過猶不及,無端指責別人的習俗,更不可取。
拉比、毛拉、阿訇,各位胡子爺,你們看看嘛,今天世界上哪裏的戰亂最多?哪裏的人民最苦?哪裏的經濟文化最落後?為什麽?講究、窮講究太多!
要不是耶穌基督為了拯救我們華人,重新訂了《新約》,允許我們吃豬肉,哼哼,依我看,我們中國人與阿拉伯人、穆斯林,遲早要為豬、為紅燒肉打一場俗戰!
2017.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