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139)
2016 (71)
2017 (59)
2018 (47)
2021 (1)
儒家經典《孝經》記載:孔門大弟子曾參,生母早亡,繼母對他凶惡寡恩,但他仍然盡心盡力地供養繼母,妻子僅僅因為讓婆婆吃了沒有蒸熟的野菜——藜,他就把妻子休掉了,自己後來也未再續弦。有個成語叫“蒸藜不熟”,比喻孝順父母之意,典故就是從這裏而來。
其實,藜,不論是野生的還是栽培的,鮮嫩的莖葉生的也可以吃,而且更有營養,未必一定要蒸熟了吃;如果莖葉已老,即便蒸得爛熟也不好吃。所以,曾夫人被休掉太冤枉,曾子本人守鰥終老更是不應該。我懷疑這個故事根本不存在,是漢代人為了獨尊儒術瞎編的。
為了弄清真相,我今夏在農莊特地演繹了一次采藜為菜、蒸藜而食的全過程,結果發現,藜不僅容易蒸熟,水開即爛,而且也不那麽好吃,氣味雖然清香,但口味淡苦。你曾大聖人混到讓母親吃野菜的份上,不自責己過,反而責怪妻子沒有將野菜蒸熟了給母親吃,豈不太虛偽,太假正經?
古代男人休妻,不像現在的離婚,要經過訴訟和裁決。那時主動權和專有權都掌握在男人手裏,女人是完全被動的。《大戴禮記》上規定:“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白話的意思是:不孝順公婆可以休,不生孩子可以休,淫亂可以休,妒忌可以休,生重病可以休,多嘴饒舌可以休,偷東西可以休。
Wow!古代中國男人真是太威風了,竟然對自己的另一半如此嚴刑峻法。可這“蒸藜不熟”怎麽就被欲加之罪成“不順父母”了呢?到底是曾子不順不孝,還是他妻子不孝順?文化上有一個不公平的現象,就是今人得無條件地沿用古人的詞匯,不論古人是怎麽瞎掰的。似“蒸藜不熟”這樣的陳詞濫調,被新生代遺忘、淘汰掉,我看也未必不是好事。
一篇文章涵蓋文學,曆史,道德倫理學,植物學,還有烹飪......
可讀性還很強
你照片上的灰菜好像葉子都比較窄。我在國內見過很漂亮的, 哈哈:
http://farm9.staticflickr.com/8043/8107175954_90a1fedbf6_b.jpg
主的回複,總算放心了。哈哈。
:)
這個“嫩頭”好像不嫩了吧?哈哈。好吃嗎?